青銅器歷史
形成期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距今5000-4000年,相當于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制品。
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現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
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國銅器的出現,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青銅器的顏色真正做出來的時候是很漂亮的,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為埋在土里生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由于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沒有任何兩件是一模一樣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小。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經碳14鑒定距今約5000年。
此刀長12.5厘米,為單范鑄成。沒有槽及環首等成熟的后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夏朝時代
夏朝是我國已認定的最早奴隸制王朝,經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其開始于約公元前2070年(禹傳啟家天下),滅亡于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鳴條滅夏)。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般被考古學界認定為夏朝都城所在位置。
夏朝青銅器是我國青銅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跡里也有冶煉痕跡。
現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鑄造工場遺址,其周圍遺留不少陶范、坩堝、爐壁、銅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銅器、少量大件銅器。青銅器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主要遺物之一,有禮器、工具、兵器等。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于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于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于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
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莊,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于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于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
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于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后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回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征外,其余條紋并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銅器的合金成分經測定:含銅量在67.01~91.99%之間,含錫量在3.48~13.64%之間,含鉛量在 0.1~24.76%之間,成分不甚穩定。但含鉛量較高,使銅液保持良好的流動性能,與商代早期青銅器器壁很薄的工藝要求是相適合的。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臺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
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如今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后,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
由于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
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 起來的,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
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為體型比例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是其典型。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
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實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起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后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計,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按照具體情形, 又可區別為前后兩個階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現的器類有方彝、觶、觥等。方形器大為發展,幾乎所有的酒器都為方形。紋飾方面,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主體花紋和地紋明顯區分,地紋常為細雷紋,與主體花紋構成強烈對比。主體花紋多采用浮雕手法,風格有渾圓、峻銳兩種。銘文多為一二字,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
器形方面,鼎的變化較大,除通常樣式外還出現了分檔鼎。方鼎都是槽形長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為無耳,腹變淺,最大腹徑上移。觚的造型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展,大十字架鏤孔退化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體爵大減,圓體爵盛行。斝的變化是斝板上始見獸頭裝飾。三足明顯增高。戈出現了帶胡帶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類方面,無肩尊和扁體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見馬銜等車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類。這一期紋飾最為發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體的獸面紋空前發展。紋飾不僅僅施在器身,有些視線不及的底部也裝飾花紋。
花紋總體風格森嚴莊重。這一期出現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銘文鑄工精細,內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賞賜、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為細長身喇叭口。爵的變化不大,仍為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柱飾粗壯。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西周青銅器
在西周早期仍然延續商代的青銅器,部分西周青銅器還帶有銘文。
春秋戰國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仍然在繼續發展,但已經不像前朝那樣繁瑣,而是講究實用和樸素風格。商朝和西周時期盛行酒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大為減少。帶鉤和銅鏡是當時冶煉水平的代表物。在楚國的長沙出土了最多數量的銅鏡。
而在曾國(今湖北隨州)出土的大型曾侯乙編鐘以及其他一系列青銅器則是春秋時期高超的冶煉技術的反映。進入秦漢時期,雖然青銅器依然在前期鑄造,但是也開始逐漸被早期鐵器所取代。銅鏡的冶煉工藝沿襲下來,但在材料上也開始出現改變。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占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后,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么發展了。擴展資料:分類一、分類
青銅器主要有工具、兵器、構件、禮器和裝飾品等類別。制作精美的大型青銅器都是禮器。
1、青銅食器
食器主要分為蒸飪器、盛食器兩種。蒸飪器包括鼎、鬲(lì歷)、甗(yǎn眼)等;盛食器包括簋(guǐ軌)、簠(fǔ府)、盨(xǔ許)、敦(duì對)、豆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青銅器。
2、青銅酒器
酒器主要分為飲酒器和盛酒器兩種。飲酒器包括爵、角、斝(jiǎ甲)、觚(gū姑)、觶(zhì志)和觥(gōng公)等;盛酒器包括尊、卣(yǒu友)、壺、罍(léi雷)、鍾和方彝等。3、青銅水器
青銅水器主要是在行禮時凈手所用,以表示恭敬和虔誠。水器包括盤、盉(hé禾)、匜(yí移)、鑒等。
4、青銅樂器
主要的樂器有鐃、鐘、鼓、镈、及鉦等。 根據鐘紐的形制差別,不同的鐘有“鐃”、“鐸”、“镈鐘”、“甬鐘”、“鈕鐘”等不同稱呼。而編鐘是將各種不同的鐘按照大小、音階依次排列而懸掛在鐘架上。現存最大的曾侯乙編鐘是最好的代表。5、兵器
青銅兵器有戈、矛、戟、鉞、劍、鈹、箭鏃、盾钖等。
6、車馬器
當盧、馬冠、節約、鑾鈴、軎轄、轂等。
地理分布
以黃河流域的河南、陜西為主地帶的青銅器出土較早較多,以前被認為是青銅器造詣最高的地方。近年來不斷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商文化的邊緣或者不屬于商文化的地區,也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部分青銅的造詣甚至超過中原地區。長江流域的青銅器是如何發展的,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調查和研究才能證實。
主要出土地:
河南安陽殷墟,商代后期;
陜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西周時期;
湖南長沙寧鄉炭河里遺址,商代后期至西周;
湖北隨州擂鼓墩墓葬群,春秋時期;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商代后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后期;
四川成都青白江船棺墓群,春秋至戰國時期。
1、范鑄法。范鑄法較早,應用的最普遍,范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干后在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樣陰干燒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后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后即為青銅成品。2、失蠟法。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后,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3、渾鑄法。器物一次澆鑄成形的鑄造方式,稱為渾鑄法。器形過大或形狀過于復雜,需要將整個器物分為數件分別翻范澆鑄,最后拼接成一個整體,這種鑄造方法稱為分鑄法。鑄造多個較小物件時,還會將多個鑄范層疊裝在一起,由一個澆口澆注銅水,一次鑄成多件器物,這種工藝稱為疊鑄法。疊鑄法多用于鑄造錢幣等小型器物,出現于春秋時期,漢代時逐漸流行。
青銅雕塑是一種古老而精細的藝術工藝品,制作過程經歷了多個階段。以下是一般的制作過程:
1. 設計和塑像:雕塑師會根據雕塑的主題和要求進行設計。他們可以使用紙和鉛筆進行草圖和設計,或者使用電腦輔助設計軟件進行數字模型的創建。一旦設計完成,就可以開始進行塑像。通常,塑像會先用黏土進行原型塑造,以便在后續步驟中進行改動。
2. 塑脫模:在原型完成后,可以進行脫模。脫模是將原型從黏土或其他模具材料中取出的過程。通常會使用石膏來制作模具,將其固定在原型周圍。一旦石膏干透,可以慢慢剝離模具,留下空心的原型。
3. 鑄造:在脫模后,可以進行鑄造。鑄造通常使用銅或銅合金進行。在爐中加熱銅到足夠高溫,使其熔化。然后將熔化的銅倒入模型中,等待銅冷卻和凝固。
4. 敲擊和拋光:一旦銅冷卻并凝固,可以將模型敲擊出來。這個過程需要謹慎,以免損壞雕塑。一旦雕塑被敲擊出來,可以進行拋光。拋光是為了使雕塑表面光滑,并去除任何不規則的痕跡。
5. 雕刻和細節處理:完成拋光后,可以進行雕刻和細節處理。這包括修整和雕刻雕塑的細節,以增強其美感和真實感。
6. 上蠟和上色:最后一步是上蠟和上色。上蠟可以保護銅雕塑的表面,并增加其光澤。上色是為了增加雕塑的視覺效果,通常使用顏料進行細微的繪制。
制作青銅雕塑需要設計、塑像、脫模、鑄造、敲擊、拋光、雕刻、上蠟和上色等多個步驟。每個步驟都需要經驗豐富的雕塑師和專業的工藝技術。青銅雕塑制作的過程需要耐心和細致的工作,并且需要高度的技巧和藝術感。
青銅雕塑的制作過程包括設計、鑄造、修整和上色等步驟。以下是詳細的解答:
1. 設計:雕塑師會根據創意和需求,設計出要雕塑的形象或主題。這個過程通常是通過手繪或使用計算機設計軟件來完成的。
2. 鑄造:雕塑師將設計好的模型轉化為實際的雕塑品。需要制作一個精密的模具來鑄造青銅。通常情況下,模具可以使用石膏、硅膠等材料制作。通過將熔化的青銅倒入模具的空腔中,待銅凝固后取出,就得到了初步的銅雕塑。
3. 修整:在初步鑄造出來的雕塑品上,會存在一些毛邊、氣孔等瑕疵,因此需要進行修整。雕塑師會使用錘子、刮刀等工具來修整表面,使其達到理想的形態。這一過程需要技巧和耐心,以確保雕塑的細節和線條得到準確呈現。
4. 上色:銅雕塑通常會進行上色處理,以增強藝術效果。上色可以通過化學處理或使用特殊涂料來實現。一般會選擇合適的顏料和化學劑涂抹在銅表面上,然后進行烤烘以固定顏料。上色的過程可以根據需求進行多次涂抹和烤烘,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以上就是一般青銅雕塑制作的主要步驟。不同的雕塑師和不同的作品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步驟。整個過程需要雕塑師具備較高的藝術技術和經驗,以及對青銅材質的理解和掌握。
青銅劍為何在國際收藏市場上那么火,因為青銅劍是我國古代很有特點的一個標志,而且大多數的青銅劍的年代都是比較久遠的。
青銅劍,古代兵器的收藏魅力不容小覷。古代兵器不僅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真實記錄了中國兵器發展史。“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真切感受古代將士們沖鋒陷陣的熱血和痛快。1995年,堪稱國寶的越王勾踐寶劍的回購價為120萬元。2006年,乾隆年間御制重器“金桃皮鞘‘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在香港蘇富比拍出4604萬港元;2008年10月8日再次上拍,拍得5890萬港元。
青銅劍始于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制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銅劍的制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西漢以后,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青銅,即紅銅與錫、鉛、鎳、形等化學元素的合金,商周時稱金或吉金,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高、化學性能穩定等優點,能鑄造出用于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器物,生產工具替代原有石制工具。它的出現對人類生產力發展起到劃時代的作用,因此稱為青銅時代。中國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已有三千年歷史,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類型遺址出土的一件單范鑄造銅刀,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青銅器。中國的青銅時代是以奴隸占有制為主導生產方式的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青銅冶鑄工藝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形成各個時期的風格特征。商代前期造型輕薄,紋飾簡單。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造型厚重華麗,紋飾以獸面紋、葵龍紋以及各種動物紋、幾何紋為主,表現了神權思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風格趨向簡樸,紋飾以粗線條的竊曲紋、重環紋為主,長篇銘文增多。春秋后期至戰國,造型精巧,紋飾以活潑的動物紋和復雜細密的蛹蛹紋、云紋為主,細線雕刻的狩獵、宴樂、攻戰等反映現實生活的圖像流行,并出現以金、銀、紅銅、玉石等鑲嵌的各種圖案和畫像的新工藝。商周青銅器的造型、裝飾紋樣和鑄造技術綜合了繪畫、雕塑、圖案和工藝美術于一體,以紋飾精美絢麗,造型繁多而著稱于世。古代青銅器的研究已成為中國考古學和美術史的重要分支。
青銅劍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劍身前端稱“鋒”,劍體中線凸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為“臘”。劍把稱“莖”。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格又稱“衛”。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首又稱“鐔”。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劍鞘也謂之“室”。短劍也稱“匕”。考究的青銅劍的首與格等常以玉質做成,這種劍,一般則稱為“玉具劍”。最早的青銅劍是商代后期的鈴首劍。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銅劍一般都較長,有的長度幾近100厘米。
青銅劍是我國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兵器。它一般是銅、錫合金冶煉制作而成的。我國青銅劍的創造及其發展歷史,約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商周時代即已出現,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是高峰階段,嗣后,一直延續到秦漢。到鐵劍出現時,青銅劍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青銅劍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劍身前端稱“鋒”,劍體中線凸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為“臘”。劍把稱“莖”。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格又稱“衛”。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首又稱“鐔”。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劍鞘也謂之“室”。短劍也稱“匕”。考究的青銅劍的首與格等常以玉質做成,這種劍,一般則稱為“玉具劍”。最早的青銅劍是商代后期的鈴首劍。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銅劍一般都較長,有的長度幾近100厘米。
這種精巧奇妙的青銅器,從雕刻的性質說,它應是屬于工藝裝飾雕塑一類的藝術制作。現能見到的這類最早的雖為殷商遺物,但其肇始應上溯到原始社會的象形陶器,這說明此類創作的傳統性。商代象形青銅器,多見的是象、犀、牛、羊,鴟等形象的尊、益等。
青銅器歷史
形成期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距今5000-4000年,相當于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制品。
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現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
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國銅器的出現,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青銅器的顏色真正做出來的時候是很漂亮的,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為埋在土里生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由于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沒有任何兩件是一模一樣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小。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經碳14鑒定距今約5000年。
此刀長12.5厘米,為單范鑄成。沒有槽及環首等成熟的后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夏朝時代
夏朝是我國已認定的最早奴隸制王朝,經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其開始于約公元前2070年(禹傳啟家天下),滅亡于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鳴條滅夏)。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般被考古學界認定為夏朝都城所在位置。
夏朝青銅器是我國青銅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跡里也有冶煉痕跡。
現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鑄造工場遺址,其周圍遺留不少陶范、坩堝、爐壁、銅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銅器、少量大件銅器。青銅器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主要遺物之一,有禮器、工具、兵器等。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于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于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于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
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莊,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于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于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
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于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后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回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征外,其余條紋并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銅器的合金成分經測定:含銅量在67.01~91.99%之間,含錫量在3.48~13.64%之間,含鉛量在 0.1~24.76%之間,成分不甚穩定。但含鉛量較高,使銅液保持良好的流動性能,與商代早期青銅器器壁很薄的工藝要求是相適合的。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臺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
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如今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后,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
由于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
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 起來的,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
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為體型比例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是其典型。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
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實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起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后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計,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按照具體情形, 又可區別為前后兩個階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現的器類有方彝、觶、觥等。方形器大為發展,幾乎所有的酒器都為方形。紋飾方面,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主體花紋和地紋明顯區分,地紋常為細雷紋,與主體花紋構成強烈對比。主體花紋多采用浮雕手法,風格有渾圓、峻銳兩種。銘文多為一二字,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
器形方面,鼎的變化較大,除通常樣式外還出現了分檔鼎。方鼎都是槽形長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為無耳,腹變淺,最大腹徑上移。觚的造型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展,大十字架鏤孔退化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體爵大減,圓體爵盛行。斝的變化是斝板上始見獸頭裝飾。三足明顯增高。戈出現了帶胡帶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類方面,無肩尊和扁體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見馬銜等車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類。這一期紋飾最為發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體的獸面紋空前發展。紋飾不僅僅施在器身,有些視線不及的底部也裝飾花紋。
花紋總體風格森嚴莊重。這一期出現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銘文鑄工精細,內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賞賜、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為細長身喇叭口。爵的變化不大,仍為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柱飾粗壯。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西周青銅器
在西周早期仍然延續商代的青銅器,部分西周青銅器還帶有銘文。
春秋戰國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仍然在繼續發展,但已經不像前朝那樣繁瑣,而是講究實用和樸素風格。商朝和西周時期盛行酒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大為減少。帶鉤和銅鏡是當時冶煉水平的代表物。在楚國的長沙出土了最多數量的銅鏡。
而在曾國(今湖北隨州)出土的大型曾侯乙編鐘以及其他一系列青銅器則是春秋時期高超的冶煉技術的反映。進入秦漢時期,雖然青銅器依然在前期鑄造,但是也開始逐漸被早期鐵器所取代。銅鏡的冶煉工藝沿襲下來,但在材料上也開始出現改變。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占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后,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么發展了。擴展資料:分類一、分類
青銅器主要有工具、兵器、構件、禮器和裝飾品等類別。制作精美的大型青銅器都是禮器。
1、青銅食器
食器主要分為蒸飪器、盛食器兩種。蒸飪器包括鼎、鬲(lì歷)、甗(yǎn眼)等;盛食器包括簋(guǐ軌)、簠(fǔ府)、盨(xǔ許)、敦(duì對)、豆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青銅器。
2、青銅酒器
酒器主要分為飲酒器和盛酒器兩種。飲酒器包括爵、角、斝(jiǎ甲)、觚(gū姑)、觶(zhì志)和觥(gōng公)等;盛酒器包括尊、卣(yǒu友)、壺、罍(léi雷)、鍾和方彝等。3、青銅水器
青銅水器主要是在行禮時凈手所用,以表示恭敬和虔誠。水器包括盤、盉(hé禾)、匜(yí移)、鑒等。
4、青銅樂器
主要的樂器有鐃、鐘、鼓、镈、及鉦等。 根據鐘紐的形制差別,不同的鐘有“鐃”、“鐸”、“镈鐘”、“甬鐘”、“鈕鐘”等不同稱呼。而編鐘是將各種不同的鐘按照大小、音階依次排列而懸掛在鐘架上。現存最大的曾侯乙編鐘是最好的代表。5、兵器
青銅兵器有戈、矛、戟、鉞、劍、鈹、箭鏃、盾钖等。
6、車馬器
當盧、馬冠、節約、鑾鈴、軎轄、轂等。
地理分布
以黃河流域的河南、陜西為主地帶的青銅器出土較早較多,以前被認為是青銅器造詣最高的地方。近年來不斷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商文化的邊緣或者不屬于商文化的地區,也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部分青銅的造詣甚至超過中原地區。長江流域的青銅器是如何發展的,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調查和研究才能證實。
主要出土地:
河南安陽殷墟,商代后期;
陜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西周時期;
湖南長沙寧鄉炭河里遺址,商代后期至西周;
湖北隨州擂鼓墩墓葬群,春秋時期;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商代后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后期;
四川成都青白江船棺墓群,春秋至戰國時期。
青銅 bronze 銅和錫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歷史意義。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銅,但用作一般應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荷馬在《伊利亞特》史詩中提到希臘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銅、錫、銀、金投入他的熔爐,結果煉成阿基里斯所用的盾牌。銅和錫的比例變化范圍很大(從殘存人工制品中測得,銅含量為67~95%);但在中世紀已經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產生不同的效用。威尼斯圣馬可教堂圖書館收藏的11世紀希臘手抄本中列舉了1磅銅與2盎司錫的合金,即8比1的比例,這與后來使用的炮青銅相近。青銅較銅堅硬,熔點較低,容易熔化和鑄造;青銅也較純鐵堅硬,不同合金成分的青銅適于制造炮管和機器軸承。在工具和武器中,歷史上以鐵代替青銅并不是鐵本身有任何特殊優點,而是由于鐵較銅和錫豐富。鐘青銅的特性是受敲擊時能發出洪亮的聲音。其含錫量較高,為1/4~1/7.雕塑青銅含錫量低到1/10,有時還加入鋅和鉛的混合物。鋅能提高硬度,軸承合金中通常含少量的鋅。青銅中加入少量的磷能改善其性能和強度;磷青銅含磷量鑄錠可達1~2%,鑄件只含微量;它的強度高,特別適用于作泵的柱塞、閥和套。在機械工業中也使用錳青銅,它含有少量錫或甚至不含錫,但含有大量鋅和錳。除用作工具和武器外,青銅也廣泛用于制作錢幣;很多銅幣實際上是用青銅鑄造的,其典型成分是4%的錫和1%的鋅。 青銅是和水一樣冷脹熱縮的物質。[4]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發明后,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等特點,適用于鑄造各種器具、機械零件、軸承、齒輪等。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并開始使用銅。1973年陜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于距今約6500年前先后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并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于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于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冶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其功能(用)均為禮儀用具和武器以及圍繞二者的附屬用具,這一點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征、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baike.baidu.com/view/48367.htm?fr=a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