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像雕塑奠基人是誰
531人瀏覽
2025-08-30 02:31:35
共6個回答
-
最佳回答流浪的小孩中國佛像雕塑的奠基人是印度僧人光勝,他于公元五世紀初來到中國,被北魏文成帝邀請到洛陽。光勝在洛陽建造了著名的白馬寺,該寺被認為是中國佛教建筑最早、最重要的遺址之一。光勝將佛像雕塑技術引入中國,并親自指導了大量的佛像雕塑工作。他采用了印度和中國傳統的佛教造像技藝相結合的方法,創造了獨特的中國佛像風格。光勝的雕塑作品以細膩的表情和精細的手工而聞名,為中國佛教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被尊稱為中國佛像雕塑的奠基人。
-
給我一個印度粉魏晉是一個佛教思想與儒學思想碰撞、交融時期。統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廟,鑿窟造像,利用直觀的造型藝術宣傳統治者思想和教義。代表性的石窟為: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石窟內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鑄銅等,佛像雕塑遂成為當時中國雕塑的主體。這些石窟在發展中不斷增加新的雕塑作品,歷代都對石窟進行重修、擴建、新增和補充。石窟藝術在中國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東晉時期的戴逵,擅長雕刻和鑄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軀佛像,與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圖》和獅子園的玉像被稱為“瓦棺寺三絕”。這個時期的雕塑特點為較注重細部的刻畫,技術更圓轉達純熟,雕塑形象和題材大都為宗教題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傾向和夸張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藝術的題材單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內在動力卻也促進了大量精品的誕生。
-
陳平明東晉時期戴逵戴颙父子創作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將佛教造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并將外來的造像藝術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創作了影響整個南北朝時期審美的瘦骨清像造像風格。戴逵善于細致地觀察,精心的構思,廣泛地聽取群眾意見,使自己不斷豐富著創造力。不斷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的源泉。在佛教藝術形象的塑造上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是當時藝術界的一個大膽的創造者。戴颙和他父親一樣,在雕造技術上也有所發展。佛教雕刻“藻繪”就是從戴颙開始的,這顯然也是佛教雕塑和傳統藝術的進一步結合的表現。戴颙在巨大佛像的制作上,有豐富的經驗,關于形象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佛像的造型有著深刻的理解與獨特的成就。在歷史上所以這樣重視戴氏父子成就,顯然是和他們在佛教藝術上的創造,特別是在佛教藝術中國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不開的。張彥遠認為以前的佛像“以形制古樸,未足贍敬,后晉明帝、衛協,皆善畫像,未盡其妙。洎戴氏父子皆善丹青。又崇釋氏,范金賦采,動有楷模。”至此以后,由于不同藝術家的創造,有著更多的樣式、風格的出現。
-
完全二哥佛教源于印度,興于中國,兩漢時期由印度傳入我國,并得到發揚。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涌獻出無數高僧,最著名的有十大高僧之說。1、法顯 俗姓龔,山西長治襄垣人,東晉時期得道高僧。中國歷史上海外取經求法第一人。2、鳩摩羅什,混血。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中國佛教八宗之祖。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先后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3、真諦,出身婆邏門族。譯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無上依經》、《十七地論》等。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師。4、智顗 俗姓陳,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中國佛教天臺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世稱智者大師、天臺大師。5、玄奘 俗姓陳,世稱唐三藏,唐朝第1高僧, 法相宗創始人,杰出的經佛經翻譯家、旅行家。6、菩提達摩 南天竺人,南北朝禪僧,通徹大乘佛法,禪宗的創始人,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7、惠能 俗姓盧,唐代今廣東新興縣,世稱禪宗六祖。曾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圣”,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8、一行 俗姓張,中唐高僧,號大慧禪師,中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后成為密宗的領袖,真言宗將其列為八祖之一。9、法藏 俗姓康,唐朝佛學高僧,華嚴宗實際開創者,宗內稱為三祖。曾重譯并完善《華嚴經》《密嚴經》《金光最勝王經》《大寶積經》《顯識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多種經論。10、不空 又名不空三藏法師,原籍北天竺,佛學家、翻譯家。不空意譯為不空金剛,與善無畏、金剛智并稱開元三大士,與鳩摩羅什、玄奘、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密宗祖師之一,唐玄宗曾賜號“智藏”。所譯顯密教典共110部,143卷。佛教起源于印度,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佛教在中國十分盛行,傳入我國大約在兩漢之際,歷代名僧無數,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高僧。一、 法顯(取經第一 佛教革新) 法顯俗姓龔, 上黨郡襄垣(今山西長治襄垣)人,東晉時期得道高僧。他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他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在遠途取經后,他還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過程,后經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二、鳩摩羅什(譯經大師 三論之祖) 鳩摩羅什(344-413),混血祖籍是天竺,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他家世顯赫,祖上世代為相。鳩摩羅什7歲隨母出家,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其先后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稱“什門四圣。三、真 諦(學通內外 精于大乘 ) 真諦(公元499~569年)印度優禪尼國人,出身婆邏門族。他精通大乘佛教。少時博訪眾師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人。真諦共譯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無上依經》、《十七地論》等。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師。在他的影響下,成立了攝論宗、俱舍宗一派。四、智顗(智者大師 天臺創始) 智顗(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俗姓陳,字德安,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中國佛教天臺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世稱智者大師、天臺大師。天臺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于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臺宗教觀之基礎。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生前度僧四千余人,傳業弟子三十二。 五、玄奘(飲譽華夏 西游美名) 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陳,名袆,乳名江流,洛州人,唐朝第一高僧。 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于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法相宗創始人,為我國杰出之經佛經翻譯家、旅行家。前后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從他國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并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六、菩提達摩(一世祖師 傳奇人物) 菩提達摩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意譯為覺法,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禪宗的創始人,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 七、惠能(名揚海外 禪宗六祖) 惠能(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繼承東山法門,世稱禪宗六祖。曾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廣為人知。六祖慧能圓寂于新興國恩寺,享年七十六歲。惠能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圣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八、一行(丈量地球 密宗領袖) 一行(683年~727年),號大慧禪師,本名張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縣,玄宗開元十五年卒于古都長安華嚴寺,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先后在嵩山、天臺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后成為密宗的領袖,真言宗將其列為八祖之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制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九、法 藏(賢首國師 華嚴祖師 ) 法藏 (公元643--712年),唐朝佛學高僧,本康居國人,華嚴宗實際開創者,宗內稱為三祖。,其祖父僑居長安,以康為姓。他深得武則天賞識,詔令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宣講,曾重譯并完善《華嚴經》《密嚴經》《金光最勝王經》《大寶積經》《顯識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多種經論。 十、不空三藏(譯經大師 不空金剛) 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又名不空三藏法師,原籍北天竺,佛學家、翻譯家。不空意譯為不空金剛,與善無畏、金剛智并稱開元三大士,與鳩摩羅什、玄奘、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密宗祖師之一,唐玄宗曾賜號“智藏”。所譯顯密教典共110部,143卷。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2.取經第一,佛教革新——法顯3.譯經大師,三論之祖——鳩摩羅什4.一世祖師,傳奇人物——菩提達摩5.智者大師,天臺創始——智顗6.飲譽華夏,西游美名——玄奘7.名揚海外,禪宗六祖——惠能8.丈量地球,密宗領袖——一行9.僧界狂人,草書之圣——懷素10.和尚軍師,袈裟謀臣——姚廣孝法 顯,鳩摩羅什,不幸經僧,真 諦,智 凱,玄 奘,義 凈,惠 能,法 藏,一 行,鑒 真有佛圖澄,鳩摩智(羅什),慧遠,竺道生,智豈頁,玄奘,慧能,一行,宗喀巴,弘一。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稱支公,也稱林公,本姓關。陳留(開封市)人,或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他初隱余杭山,25歲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講經,與謝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談玄理。注《莊子·逍遙游》,見解獨到。后于剡縣(浙江省嵊縣)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余。晉哀帝時應詔進京,居東安寺講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據文獻記載,《神駿圖》畫的是支遁愛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釋即色本無義》等。2.取經第一,佛教革新——法顯法顯(334—420年),俗姓龔,平陽武陽(長治市襄垣縣)人,東晉高僧,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顯六十多歲的高齡,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結伴,從長安出發西行。至張掖,又遇見智嚴、慧簡、僧紹、寶云、僧景,共進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給法顯等五人渡流沙河,經鄯善,至烏耆國。與法顯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賓,法顯與其他三人則渡過蔥嶺,到達北天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法顯等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游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后歷時13年,于義熙九年(412年)歸國。3.譯經大師,三論之祖——鳩摩羅什鳩摩羅什(344-413 年),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龜茲國(新疆庫車縣)。其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屬父母名字的合稱,漢語的意思為“童壽”。東晉時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經翻譯家。與真諦(499—569)、玄奘(602~664)、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凈(635—713)并稱為四大譯經師。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后遍習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漢語,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于是備受矚目和贊嘆。在東晉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西安西北)從事譯經,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詰》、《阿彌陀》、《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于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后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臺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時稱“四圣”。4.一世祖師,傳奇人物——菩提達摩菩提達摩(?-536年),簡稱達摩,南北朝時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后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后出禹門游化終身。相傳達摩是《易筋經》的撰寫者,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的布道者,擁有諸多神奇傳說的人物,中國佛教的一世祖師。5.智者大師,天臺創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湖北潛江)人。中國佛教天臺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天臺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臺山,故稱為天臺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為法華宗。十八歲投湘州果愿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并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一心三觀的思想,成立天臺宗的思想體系。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隋煬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或“天臺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智顗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智顗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并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時八教”,綜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經典內容,在判釋經教上被視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臺宗教觀基礎。智顗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的弊病,倡遵“教觀雙運”、“解行并進”的教學,獨創依禪觀而修行的止觀法門,消溶中國幾百年來南北方佛教的偏頗。由於他博識善辯,深達禪觀,陳、隋兩朝都對他相當尊重,陳宣帝甚且敬稱他為“佛法雄杰,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6.飲譽華夏,西游美名——玄奘玄奘(602-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出家后遍訪佛教名師,至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一作貞觀元年),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后又游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明·吳承恩《西游記》等,均由其事跡衍生。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國的脊梁”。7.名揚海外,禪宗六祖——惠能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陽(定興縣),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貶官流放至新州為民,寓于新州南夏盧村,后與朗傳奇村女子李氏結婚。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誕生,開元元年(713年),圓寂于新興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六祖圓寂的國恩寺成了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圣域”之稱,名揚海內外。唐憲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于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中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惠能,中國古代有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圣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這已夠傳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稱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識丁,是個文盲。這樣的奇人,開天辟地以來,全世界唯此一人!8丈量地球,密宗領袖——行一行(683~727年),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河南省南樂縣)人。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張公謹。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于長安。為避開武則天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臺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后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直到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去接,他才回到長安。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制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9.僧界狂人,草書之圣——懷素懷素(725-785年),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懷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有如疾風中的勁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是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杰出代表,對后世影響深遠。10.和尚軍師,袈裟謀臣——姚廣孝姚廣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開封),曾祖父隨宋室南渡時逃到江南,落腳在長洲相城(蘇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明成祖即位后,賜名姚廣孝。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國十分盛行,歷代名僧無數,信佛人和拜佛人群體數量龐大。有以佛教為主聞名(譯經、講解、取經、傳法之類),也有以非佛教為主聞名(比如道佛結合、詩書畫、科學、政治之類)。弘揚佛法就有四大名山,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在歷史長河中,中國的得道高僧也蠻多的。(排名不分先后)一、 法顯(取經第一 佛教革新)法顯俗姓龔, 上黨郡襄垣(今山西長治襄垣)人,東晉時期得道高僧。他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他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在遠途取經后,他還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過程,后經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二、鳩摩羅什(譯經大師 三論之祖)鳩摩羅什(344-413),混血祖籍是天竺,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他家世顯赫,祖上世代為相。鳩摩羅什7歲隨母出家,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其先后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稱“什門四圣。三、真 諦(學通內外 精于大乘 )真諦(公元499~569年)印度優禪尼國人,出身婆邏門族。他精通大乘佛教。少時博訪眾師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人。真諦共譯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無上依經》、《十七地論》等。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師。在他的影響下,成立了攝論宗、俱舍宗一派。四、智顗(智者大師 天臺創始)智顗(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俗姓陳,字德安,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中國佛教天臺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世稱智者大師、天臺大師。天臺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于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臺宗教觀之基礎。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生前度僧四千余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五、玄奘(飲譽華夏 西游美名)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陳,名袆,乳名江流,洛州人,唐朝第一高僧。 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于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法相宗創始人,為我國杰出之經佛經翻譯家、旅行家。前后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從他國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并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六、菩提達摩(一世祖師 傳奇人物)菩提達摩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意譯為覺法,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禪宗的創始人,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七、惠能(名揚海外 禪宗六祖)惠能(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繼承東山法門,世稱禪宗六祖。曾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廣為人知。六祖慧能圓寂于新興國恩寺,享年七十六歲。惠能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圣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八、一行(丈量地球 密宗領袖)一行(683年~727年),號大慧禪師,本名張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縣,玄宗開元十五年卒于古都長安華嚴寺,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先后在嵩山、天臺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后成為密宗的領袖,真言宗將其列為八祖之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制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九、法 藏(賢首國師 華嚴祖師 )法藏 (公元643--712年),唐朝佛學高僧,本康居國人,華嚴宗實際開創者,宗內稱為三祖。,其祖父僑居長安,以康為姓。他深得武則天賞識,詔令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宣講,曾重譯并完善《華嚴經》《密嚴經》《金光最勝王經》《大寶積經》《顯識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多種經論。十、不空三藏(譯經大師 不空金剛)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又名不空三藏法師,原籍北天竺,佛學家、翻譯家。不空意譯為不空金剛,與善無畏、金剛智并稱開元三大士,與鳩摩羅什、玄奘、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密宗祖師之一,唐玄宗曾賜號“智藏”。所譯顯密教典共110部,143卷。一、法顯(取經第一 佛教革新)二、鳩摩羅什(譯經大師 三論之祖)三、真 諦(學通內外 精于大乘)四、智顗(智者大師 天臺創始)五、玄奘(飲譽華夏 西游美名)六、菩提達摩(一世祖師 傳奇人物)七、惠能(名揚海外 禪宗六祖)八、一行(丈量地球 密宗領袖)九、法 藏(賢首國師 華嚴祖師 )十、不空三藏(譯經大師 不空金剛)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悟禪心語佛教起源于印度,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佛教在中國十分盛行,傳入我國大約在兩漢之際,歷代名僧無數,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高僧。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一、 法顯(取經第一 佛教革新)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法顯俗姓龔, 上黨郡襄垣(今山西長治襄垣)人,東晉時期得道高僧。他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他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在遠途取經后,他還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過程,后經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二、鳩摩羅什(譯經大師 三論之祖)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鳩摩羅什(344-413),混血祖籍是天竺,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他家世顯赫,祖上世代為相。鳩摩羅什7歲隨母出家,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其先后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稱“什門四圣。三、真 諦(學通內外 精于大乘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真諦(公元499~569年)印度優禪尼國人,出身婆邏門族。他精通大乘佛教。少時博訪眾師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人。真諦共譯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無上依經》、《十七地論》等。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師。在他的影響下,成立了攝論宗、俱舍宗一派。四、智顗(智者大師 天臺創始)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智顗(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俗姓陳,字德安,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中國佛教天臺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世稱智者大師、天臺大師。天臺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于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臺宗教觀之基礎。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生前度僧四千余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五、玄奘(飲譽華夏 西游美名)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陳,名袆,乳名江流,洛州人,唐朝第一高僧。 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于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法相宗創始人,為我國杰出之經佛經翻譯家、旅行家。前后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從他國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并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六、菩提達摩(一世祖師 傳奇人物)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菩提達摩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意譯為覺法,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禪宗的創始人,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七、惠能(名揚海外 禪宗六祖)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惠能(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繼承東山法門,世稱禪宗六祖。曾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廣為人知。六祖慧能圓寂于新興國恩寺,享年七十六歲。惠能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圣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八、一行(丈量地球 密宗領袖)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一行(683年~727年),號大慧禪師,本名張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縣,玄宗開元十五年卒于古都長安華嚴寺,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先后在嵩山、天臺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后成為密宗的領袖,真言宗將其列為八祖之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制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九、法 藏(賢首國師 華嚴祖師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法藏 (公元643--712年),唐朝佛學高僧,本康居國人,華嚴宗實際開創者,宗內稱為三祖。,其祖父僑居長安,以康為姓。他深得武則天賞識,詔令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宣講,曾重譯并完善《華嚴經》《密嚴經》《金光最勝王經》《大寶積經》《顯識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多種經論。十、不空三藏(譯經大師 不空金剛)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高僧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又名不空三藏法師,原籍北天竺,佛學家、翻譯家。不空意譯為不空金剛,與善無畏、金剛智并稱開元三大士,與鳩摩羅什、玄奘、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密宗祖師之一,唐玄宗曾賜號“智藏”。所譯顯密教典共110部,143卷。中國古代十大高僧取經第一---法 顯譯經大師---鳩摩羅什不幸經僧---真 諦智者大師---智 凱飲譽華夏---玄 奘著名唐僧---義 凈禪宗祖師---惠 能以法濟世---法 藏丈量地球---一 行六次東渡---鑒 真
-
蜂蜜柚子茶1 沒骨法是張三豐創立的。2 張三豐是中國明朝時期著名的道家學派創始人之一,他創立了太極拳和沒骨法等武術練習方式,其中沒骨法以柔克剛、化解對手力量為主要特點。3 張三豐的太極拳和沒骨法對后世的武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 沒骨法是明朝時期的法家學者李慎所創立。2 李慎在《骨法正義》一書中提出了沒骨法的理論,認為在治理國家時應該盡量避免過多介入和限制人民的行為,讓人民自由地追求利益和幸福,從而達到治國安民的目的。3 沒骨法的影響不僅存在于明朝時期,對后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沒骨法創始人是張僧繇,男,字號不詳,吳郡吳中(今江蘇蘇州)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大臣,著名畫家。梁天監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苦學成才,長于寫真,并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并不相同他還善于雕塑,有“張家樣”之稱。張僧繇的繪畫藝術對后世有著極大的影響,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并稱為畫家四祖,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于他。沒骨法是國畫術語,一般指的是直接用彩色作畫,不用墨筆立骨的技法,與西畫的形式相似,在敦煌石壁畫中也有這樣的畫例 。【沒骨法創始人】張僧繇生平的藝術創作以繪飾佛寺壁畫仿楊升山水圖軸為主,因其創造的形象風格獨樹一幟,被稱為“張家樣”,是古代寺廟壁畫中影響最大的樣式之一 。沒骨法是國畫術語,直接用彩色作畫,不用墨筆立骨的技法叫做沒骨法。分山水沒骨和花鳥沒骨兩種,最初相傳由南朝張僧繇創始,而沒骨花鳥傳為北宋徐崇嗣,實應真正始于清惲壽平。這種畫法打破了前代習用的“勾花點葉”法,以彩筆取代墨筆,直接揮抒,從而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時代風格。
-
1侔匭jR是可敬的海通法師參觀樂山大佛,則是每一位游人不得不去的地方。因為在這里坐立著三尊塑像,他們即是修建樂山大佛的功臣。海通禪師則是大佛的始建者。是他,為我們后人創造了一筆巨大文化遺產!“自目可剜 ,佛財難得”,海通法師是真正的巨佛!樂山大佛是由唐朝的海通和尚發起建造的,歷經三代工匠努力最終得以完成。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這么宏大的一項工程,最初是由誰提出建造的呢?樂山處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之處,水勢非常湍急,行經此處的舟船很多都會被湍急的江水吞噬。唐朝中期,一個法名海通禪師的和尚為了避免此類慘劇再度發生,決心在山巖上臨江開鑿一座天下最大的彌勒佛像,讓他不舍晝夜、千載萬世地面對浩浩三江,保佑蒼生。樂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大佛修建到肩部的時候,海通禪師去世,因此佛像工程被迫中斷。數年之后,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了俸金,因而由海通的徒弟帶頭,指揮工匠繼續修造大佛。此后續建者章仇兼瓊任戶部尚書,因家庭變故,大佛工程再次停工。40年之后,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又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經過三代工匠的努力,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佛終于竣工,前后共用了90年時間。
相關推薦
更多-
玻璃鋼佛像雕塑公司有哪些 6個(ge)回(hui)答
-
佛像雕塑為什么是長脖子的 6個回答
-
佛像雕塑前景如何 6個回答
-
怎么分析佛像雕塑 6個回答
-
佛像雕塑合同怎么寫 6個回答(da)
-
佛像雕塑需要多少錢 6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