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的浮雕雕塑叫什么
583人瀏覽
2025-08-30 03:57:16
共7個回答
-
最佳回答宅鹿888房頂上的浮雕嗎?我只知道脊獸。脊獸是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的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它們按類別分為跑獸、垂獸、“仙人”及鴟吻,合稱“脊獸”。其中正脊上安放吻獸或望獸,垂脊上安放垂獸,戧脊上安放戧獸,另在屋脊邊緣處安放仙人走獸。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兩頭也有作消災滅火的功效。最前面的領隊是一個騎鶴仙人,其后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古建筑上的跑獸最多有十個,分布在房屋兩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順序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 、斗牛、行什,這些跑獸的設置有不同的寓意。
-
館里有個橙自己制作的浮雕雕塑通常被稱為自制浮雕或個人創作浮雕。浮雕是一種立體雕塑的形式,它在平面上凸出或陷入一定程度,以創造出細節和層次感。自己做的浮雕雕塑可能是用粘土、石膏、木材、塑料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制作過程可以包括模具制作、雕刻、涂飾和加工等步驟。這類個人創作的浮雕作品可以具有獨特的風格和主題,反映了創作者的創造力和審美觀點。
-
四維蒙蒙自己做的浮雕雕塑沒有一個固定的統一名稱,通常可以根據創作主題、材料和風格來命名。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浮雕雕塑命名方式:1. 根據創作主題命名:可以根據雕塑的主題來命名,例如“自然之美”、“人類情感”、“歷史傳承”等,以突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或故事。2. 根據材料命名:如果雕塑使用的是特定的材料,可以以材料名稱命名,例如“陶土之舞”、“木質抽象”、“金屬光輝”等。3. 根據風格命名:根據雕塑的風格和表現手法來命名,例如“現實主義微雕”、“抽象幾何”、“仿古浮雕”等。4. 個人創意命名:一些雕塑藝術家也會根據自己的創造力和靈感來命名,可能是一個新詞匯、一個詩意的名字、一個形容詞或一個短語,例如“詩意之舞”、“四季律動”等。自己做的浮雕雕塑的命名應該是與創作主題、材料和風格相匹配,并且能夠準確地表達出雕塑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或故事。
-
武藤蘭蘭問題一:浮雕怎么做? 浮雕制作的基本步驟: 1.文字材料(環境介紹、題材、預算、材料等), 2.草圖構思 (草圖確定), 3.塑制浮雕小稿(確認小稿), 4.小稿放大, 5.翻制石膏模型, 6.預想材料的成品加工制作, 7.安裝驗收。 浮雕尺寸較大時,先塑制小稿是為了便于把握整體效果,便于斟酌和修改。 浮雕是雕刻的一種,雕刻者在一塊平板上將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來,使它脫離原來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于多種環境的裝飾。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頭、木頭、象牙和金屬等。 浮雕為圖像造型浮突于石料表面(與沉雕正好相反),是半立體型雕刻品。根據圖像造型脫石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淺浮雕是單層次雕像,內容比較單一;高浮雕則是多層次造像,內容較為繁復。浮雕的雕刻技藝和表現體裁與圓雕基本相同。古今很多大型紀念性建筑物和高檔府第、民宅都附有此類裝飾,其主要作品是壁堵、花窗和龍柱(早期)及柱礎等。 問題二:怎樣做圖片浮雕效果 打開photoshop,在圖層面板下選擇“圖層樣式”按鈕,然后點擊“斜面與浮雕”,然后可以通過圖片預覽來實現你想要的效果。要完全一樣肯定不可能,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東西。只能做到差不多。加油喔~希望我的答案能另您滿意。謝謝。 問題三:怎么能在墻上做浮雕?! 10分 浮雕背景墻產品的安裝方式: 固定掛件安裝(四個角固定件安裝方式) 優點:產品在墻上比較穩定,能夠菱形的懸掛產品做出個性造型,在石膏板上較安全。不利:在墻上的釘孔較多,產品不便于之后隨意調整。 排骨件安裝 優點:非常便于產品在家中的再次調換,改變風格。在墻上打孔較少。 浮雕背景墻產品功能和特點: 集成墻飾、安裝方便快捷、輕松移動變幻。 綠色環保、消除甲醛等污染,清潔室內空氣。 時尚美觀、色彩靚麗、高品位浮雕藝術。 諧振腔低音吸聲結構,中高音充分漫反射的浮雕造型,打造完美的聲場效果。 特殊表面涂布技術,可隨意著色換裝,提供更廣泛的DIY個性化服務。 凹凸表面對光源產生漫反射,避免亮光點,消除光污染。 問題四:樹脂浮雕畫是怎么制作的? 10分 樹脂浮雕是雕刻的一種,雕刻者在一塊平板上將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來,使它脫離原來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于多種環境的裝飾。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頭、木頭、象牙和金屬等。 浮雕壓縮 即對一個固體空間假設有三條軸;X軸、Y軸和Z軸,其中X軸為垂直軸,Y軸是水平軸,Z軸是縱深軸。在做浮雕時,保持X軸與Y軸不變,而壓縮Z軸并將以上的全部壓縮在一個平面上就可以了。如何在保持X、Y、軸不變的情況下,先仔細把稿起好,再在離你最遠的一點涂上一層積土,再在最近的點上涂上三層分的積土,如果你是做的近乎于圓雕浮雕也是如此,只是不要忘了隨時縮小Z軸的比例。 利用錯覺 這種方法往往是用在多層次,復雜一些的構圖中,往往是高、中、低浮雕的表現方式同時并用。最常見的是前景人物采用涂浮雕法,隨著物景的推移,越來越平,直至背景只需稍稍刻畫上去就可以了.在這里表現方式的界定標志是需要明確的。A、高浮雕即可能來對象背后面的感受。B、中浮雕要壓縮至Z軸的二分之一。C、淺浮雕一般可能就要壓縮至十分之一了。利用厚度的差異,就是利用人視覺上的錯覺必要時可以把后面的物體推到前面來,甚至處于一個平面上。 外輪廓起位 指的是外輪廓與背景交界處前后輪廓和背景垂直高度的部位叫做起位,在觀察學習別人的浮雕作品時,要特別留意,留意這些連接處是如何處理浮雕的一側去觀察藝術家對微小的變化之處是如何處理的,是如何使遠處的那只眼睛剛為從眉筆下面露出來的。這個起位技術是浮雕中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把主體與背景拉開距離,使浮雕有了立體感,并表現出多層次。 主要形式 浮雕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 1、我國古代的石窟雕塑可歸結為神龕式雕塑,根據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寫實性、裝飾性和抽象性; 2、薄浮雕以線為主,以面為輔,線面結合。深2~5毫米。薄而有立體感,以疏襯密,刀法洗練; 3、陰雕通常在箱、櫥、床、柜的板面雕刻。不用畫稿,以刀代筆,意在筆先,以明快的刀法雕刻陰紋圖案; 4、高浮雕是指壓縮小,起伏大,接近圓雕,甚至半圓雕的一種形式,這種浮雕明暗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 5、淺浮雕壓縮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種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 6、線刻是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它靠光影產生,以光代筆,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 7、鏤空雕是把所謂的浮雕的底板去掉,從而產生一種變化多端的負空間,并使負空間與正空間的輪廓線有一種相互轉換的節奏。這種手法過去常用于門窗欄桿家具上,有的可供兩面觀賞。 問題五:如何制作石膏浮雕? 浮雕的制作大致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材料:粘土、油泥、木板、玻璃板、石膏粉、泥塑刀。 劃線造型:以木板或玻璃板為底,敷泥寫生,視泥板如紙,以刀作筆劃線矩形2,力求輪廓準確,形象生動。 定位:首先根據裝飾主體之需要確定浮雕的高低深度,室外和遠觀的裝飾浮雕可高;近觀與室內的裝飾宜低。浮雕的高低標準稱為“立位”,即浮雕形象邊線垂直于底板的直光面,它是決定浮雕高低的標尺,也是決定浮雕造型輪廓形象的邊線。立位確立則進入形象細部、結構的塑,從斜位、圓位來表達,斜位轉折有力,圓位則過度柔和。浮雕的技法除定位技法外,還包括有:如筆觸、刀痕、泥質、肌理以及雕塑的塑造技法等等。 以代:裝飾浮雕不同于比例壓縮浮雕,它恪守著浮雕面嚴整的平面感,這不僅是視覺欣賞的需要,而且是實用與建筑的要求,這要求激發了浮雕應用光陰來塑形象的技藝既要保持浮雕面的平整,又要達到形象立體感的效果,以代巧用光影就成為裝飾浮雕的特殊技巧和裝飾手法之一。 翻模成型:浮雕塑造完畢,即可澆注石膏。先用石膏做成陰模(石膏粉與水之比1∶1),將陰模晾干后于表面涂肥皂水以成隔離模,則可以澆注成型。澆石膏時忌猛倒急灌,需由一角緩緩注流,直到石膏液全部注滿,這樣既可免出氣泡,又能保證作品質量。 浮雕翻成,若愿加工上色,可直接以廣告色噴涂,可成石質效果。還可做成金屬效果,以清漆打底,再涂上油畫顏色及金銀粉則具金屬之一質感,一件浮雕裝飾品即成。 彩塑的創作設計,要求繪、通盤考慮,它不是簡單的雕塑著色,而須示“色、塑并成”,俗稱“三分塑,七分畫”。為了便于繪畫,在泥塑上大膽地省略了形體面的起伏,有時甚至多次對表面進行打磨拋光。彩繪與描畫加強和豐富了雕塑形象的生動性與表現力。一些造形上的裝飾品、道具,還可用其它材料制作。如冠、首飾、刀劍等,可以用木、鐵、羽、布做成。這種在雕塑上應用各種材料塑造形象的合作方法,也是裝飾雕塑的特點。 大型彩塑多用于佛像,它的雕塑方法不同于一般雕塑的濕泥塑造法,而是以木為架,層層加泥的一次完成法,先加大泥(稻草泥),次加粗泥(細砂與泥),再加細泥(綿絲與泥)。不需翻模,不用石膏成型,這種雕塑方法是中國佛像雕塑的獨特技藝。 小型彩塑在我國南方“無錫”,北方“天津”,已形成歷史流派,家喻戶曉。其雕塑的技法源于大型彩塑而更加精細巧。小型彩塑便于收藏,作為禮品,紀念品,裝飾家庭案幾,柜櫥,別有一番情趣。 在我國廣大農村,千年來沿續著捏“泥娃娃”、“泥公雞”、“人祖”、“免爺”的民間習俗,它是節日喜慶、祈神祝福的民間美術,這些小泥塑是出自普通的農民之手,我彩鮮麗濃烈,造型樸質粗獷,具有極強的裝飾意味。紅色的豬,金色的魚,遍身花朵的貓和虎充滿著中華兒女壯美的情懷和樂觀的天性。民間的彩塑藝術是我們學習裝飾雕塑最豐富的營養。 小型彩塑的制作: 材料:粘土、泥塑刀、砂紙、廣告色。 煉泥制坯:將粘土搗碎,添水,加少許綿絲揉合而成所需之泥。以竹片木材制成各式各形塑刀,俗稱“壓子”、“雕塑刀”,大小各異,形狀可尖可圓,可曲可直,均以宜用方便為準。以手捏為主,刀壓、削、挑為輔,精心塑造,求簡潔概括,形象局部細節均可留待彩繪時描成。 修整打磨:泥坯待干階段,常以塑刀壓磨,一可加固,二可光潔,干透即以砂紙打磨表面,并計劃留出光滑與粗造的對比效果。 上彩開光:首色之前先刷以白色作底,施色著彩尤其講究筆法,特別是衣飾之花紋和人物眉眼部位,要落筆灑脫,生動傳神。面部與眼臉用蛋清或透明膠水輕施其上,則色澤光潔,增添作品魅力。 裝飾彩塑創作......>> 問題六:在PS里怎么做浮雕效果? 先點橫排文字蒙版工具,打上你要的字,點圖層菜單-新建圖層-通過拷貝的圖層,雙擊新圖層,彈出圖層樣式窗口,點斜面和浮雕,樣式欄選內斜面,其它參數你可以試著變動一下就知道是設置什么的了,即可做出浮雕效果. 凹陷效果,只要樣式欄選為枕狀浮雕即可 問題七:木工浮雕怎么做 選用合適的木工雕刻機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機型的選擇。根據自身的工作內容,包括加工工件的大小,材料等來選擇。大幅面木工雕刻機幅面大于1200mm以上,不適于用來雕刻雙色板等精細的活,而適用于鋸字,做一些大型牌扁。幅面在1200mm及以下的屬于通用型雕刻機,接納性很好,既可用作雙色板之類的細活,又可用來做鋸字的粗活。 要注意雕刻機的主軸電機。加工主軸通常分為兩類:精密加工主軸和大功率切斷主軸。精細加工主軸的特點是低噪音、高轉速,適合加工特別精細的工件,如印章、銘牌、胸牌禮品等;大功率切斷主軸,特點是功率大,切割能力強,特別適合割字,也可制作胸牌、銘牌、印章等。 木工雕刻機的使用也至關重要。在使用的過程中要把握其使用環境方面的問題,如避開強電、強磁等嚴重影響雕刻機信號傳輸的設備,機器不可在強酸、強堿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等。同時操作人員最好能正確使用文泰、type3、artcam等軟件。 問題八:如何簡單快速做浮雕效果 只有立體效果,要不就陰影和描邊,只不過沒ps里面做的真,浮雕效果要ps里面才可以做。 問題九:做工藝浮雕都需要用什么材質. 如何識別和選擇木材,是初學者首先遇到的問題。一般地說,在木頭當中除去朽木,差不多都可以用來做雕刻。區別只在于有的木頭輕軟好雕,有的木頭粗硬難刻,有的質感強些,有的質感弱些。本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合臘性強、切面光滑的稱為硬木,如南方的紅木、黃楊木、花梨木、紫檀木等,具有雕刻材料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最適合造型的結構復雜、玲攏剔透、精雕細刻、有枝條感的作品,而且在制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劈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但是雕起來很吃力、費工夫。北方的硬木如:核桃木、柏木、杜梨木。這三種木料雖然種類、色澤各有差異,但質地較硬,不易變形且韌性高,含臘性強,可以雕刻各種類型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和收藏價值,優于北方的其它木種,歷代藝人都把它們視為雕刻之佳料。 木質比較輕松,適合初學者用的有:松木、銀杏木、柳安木、楸木、楠木、樟木等軟雜木均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作著色處理以加強其質感。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的材料如:水曲柳、松木、色木、榆木、香椿木等,就可以用來巧設計妙安排。一般說來,造型的起伏面越大,木紋的變化就越豐富,也就越有趣味;造型的形體動態越是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致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這種木料的造型設計應該是最簡潔概括,最充分利用木紋的因素,過于復雜和過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木紋固然美麗,但因木質成份中有含脂性與不含脂性,兩者相間界線分明的,雕刻起來就軟硬不勻,有一定的難度,故需較鋒利的刀具才能鏟平修光(上圖:《紋身》水曲柳木 王小蕙作)。 北方果園或農村庭院常有淘汰的老果樹,如:桃木、梨木、棗木,蘋果木等,也是較好易得的雕刻木材,但因其樹身短,分枝點低,疤節蟲眼多,選用的時候要格外注意。 木材是最容易雕刻的材料,其表面有變化多端的紋路,又有千姿百態的自然形狀,從事木雕藝術創作要懂得因材施藝,要有“相木”的本領。不少成功的木雕作品就是在揣摸木料的形、質、紋等方面,以稍加雕鑿的整體美、裝飾美與材料自身的質地紋理相統一,既協調了木材的整體性,又保持了它們生長的運動性,從而達到了比較理想的藝術效果。 另外未經干燥處理的生濕木料不易馬上用來雕刻,否則沒等雕完木頭就出現彎曲、炸裂等變形現象,影響作品的順利進行以至破壞整體的效果。應當選擇經過干燥處理后(含水量在百分之十左右)或是自然風干一年以上的木料為好。有結疤或蟲蛀、發霉的木頭也要盡量避免使用,或力求放在作品的背面及次要部位,以免影響作品的質量或收藏價值。在這個方面,我國傳統的工藝木雕就很有講究,。如:樹有陰面、陽面、上風、下風之分,陽面年輪較疏,陰面年輪較密;上風紋細,下風紋粗。雕刻人物臉部及鏤空作品應選陽面、上風木料,既美觀又堅韌。 雖然材料的選擇天地很大,但是選擇的好或不好,卻直接關系到一件作品的“命運”。初學木雕者可以先從自己的周圍尋覓扔舊的桌椅板、搓衣板、木頭鍋蓋、桌椅腿等,先用軟雜木練習。首先要掌握材料的性能,做到得心應手,才能進行深入細致的創作。木材是一種極為樸素也是極易征服的材料,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得以有機會注入我們的感情,發揮我們的才能,創造我們的理想。 一、各種木雕用材及性能介紹 紫檀:名貴木材,產于亞洲熱帶,棕紫色。堅實細膩,通稱“紅木”,雕刻后經高度拋光上臘呈黑玉色,極其美觀。適合精雕細刻,多用于高檔工藝品和實用工藝品。 烏木:名貴木材。產于我國海南,質地堅實,......>> 問題十:金屬怎么做浮雕? 在中國 的金屬工藝史上,金屬浮雕的成型方法以青銅鑄造法和金銀鏨刻法為最,前者利用了金屬的可熔性,后者利用了金屬的延展性。金屬浮雕首先作為金屬器物的裝飾品出現,這使中國早期的金屬浮雕成為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體,是從實用藝術向純審美藝術過渡的一個重要環節。通常以浮雕為組成部分的金屬器物,不僅是工藝品,而且是生活的實用品。如浮雕所裝飾的青銅器,便體現了直接的實用意義。商周青銅器上高浮雕的裝飾和鏤空雕的把手,便于使用,方便搬運。漢代銅扣鏤空的浮雕,可增添服飾的質感對比,同時減輕銅飾物的重量。唐代金銀食器用雙層金屬片制成,浮雕處理成內片淺紋、外片深紋的形式,既保溫、隔熱,外片的浮雕圖案又能體現出當時的裝飾手法。唐代銅鏡浮雕制作是一個高峰,銅鏡背面裝飾布滿了各種珍禽異獸、祥花瑞草,為的是表達對吉祥富貴及長生不老的祈求。漢代北方游牧民族銅飾浮雕常選用馬、牛、駝、虎等圖形,表露出人們征服自然的愿望。 中國金屬浮雕表現手法中凹進形式的運用是與最早使用“刻”的技術有關。應該說石器時代尖狀工具的使用和發展,對金屬雕刻工藝技術起到關鍵作用。為什么金屬浮雕最早出現在銅器上,而不選用其他金屬材料?這是由金屬工藝的生產技術所決定的。在七種史前金屬中,只有金、銀、銅是以天然金屬的形態出現的,銅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廣,又易于熔鑄加工成各種帶有浮雕紋飾的器物造型。《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認為 :青銅冶鑄業是從石器加工和制陶業中產生發展起來的。人們在找尋和加工礦石料的過程中,逐步識別自然銅和銅礦石。燒制陶器的豐富經驗為青銅的冶鑄提供了高溫冶煉、耐火材料和造型材料、造型技術等條件。早期的青銅器造型也是仿制陶器造型慢慢演變而來。古代工匠在創造“壁范過足包底鑄法”的時候,在泥模、范壁上刻劃多種凹線,在合范澆鑄成青銅器之后,器物表面出現凸起的浮雕圖形。從考古出土資料分析研究,商代的鑄范程序是,先用土制成實心的造型,將主要花紋圖案塑在模子上,再用泥按部位分塊翻范,最后再修整造型刻制花紋。工藝上利用泥的潮濕柔軟可塑性進行造型,待泥范陰干后,在泥范上再進行細部刻劃。這樣制作的青銅器浮雕線面結合,陰陽并置,是豐富浮雕藝術的常用表現手法。春秋戰國之際,發明了印模制范工藝,即用泥片在模板上復制出各種浮雕紋飾,然后將多個紋飾拼接在泥型器物表面。工藝的進步改變了金屬浮雕的面貌,規格化的模具代替了部分手工雕刻,浮雕紋飾的規矩、細密、清晰以及精密的范鑄技術使金屬浮雕造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缺點也顯露出來,浮雕風格趨于程式化、雷同化,失去了早期渾厚的重量感和堅實的體積感。 唐代期間,西域的鏨刻工藝技術的引進 *** 了金銀業的發展。唐代的鏨刻工藝十分復雜,工具有幾百種之多,根據造型需要隨時制作出不同形狀的鏨頭或鏨刀。鏨頭大致分為兩種,一類是鏨頭不鋒利的,可鏨刻較圓潤的紋樣,另一類是鏨頭鋒利如鑿子,可鏨出較細膩的紋樣。同時隨著槌、雕鏤、鏨刻等技術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和掌握,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鏨花工藝。鏨刻是鏨花主要工藝,用各種形狀的小鏨子在金、銀器上鏨刻以線為主的花紋,底面常用鏨魚子底紋加以糙化。鏨花另一種工藝是敲凸和敲凹法,可在器物表里同時鏨刻使花紋凹凸呈浮雕狀。鏤空工藝也是一種鏨刻技法,要鏨刻掉設計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紋樣稱鏤空或透雕。鏨刻技術產生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在金銀器使用了捶揲技術之后鏨刻一直作為細部加工手段而使用,運用在鑄造器物的表面刻畫上,貼金、包金器物的紋樣部分也采用此法。唐代金銀器上流行的珍珠地紋是在器物表面用圓鏨刀鏨出細密的小圓圈,排列整齊,需要熟練的技術,使銀器表面更為斑斕,珍珠地紋......>>
-
沁菏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中國雕塑藝術是中國社會生活的反映,最初的雕塑可以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
圓滾滾的豆沙包廣州雕塑公園:廣州雕塑公園位于白云山飛鵝嶺西側,占地面積為46萬平方米,是廣州市人民政府于1996年為隆重慶祝廣州建城2210年建造的一個主題公園。公園是按照雕塑與園林、觀賞與教育、藝術與歷史相結合的原則而進行規劃建設。建造廣州雕塑公園的目的有三: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與愛國主義精神;二是提升廣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藝術品位的需要;三是保護自然資源、美化城市環境的需要,也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文化藝術工程和社會公益事業。廣州雕塑公園是廣州市唯一以雕塑為主題的公園,主要作品有:華夏柱、雕塑大廣場、古城輝煌、抗非典紀念標志、南州風采、平衡小廣場、雕塑展覽館、廣州風情街、森林浴、云溪、山石溪澗、大草坪等,待會兒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都可以逐一看到。如果說白云山風景名勝區是廣東的品牌、全國的品牌,那么廣州雕塑公園則是品牌中的品牌,是廣州市173間公園,名列前十位的廣州市文明公園之一。雕塑公園環境優雅、雕塑作品令人回味無窮。(1)華夏柱(花崗巖群雕)華夏柱(花崗巖群雕):作品創作于1996年,設計者:唐大禧。位于雕塑公園正門旁,五根花崗巖巨柱上鐫刻的文字符號和圖案濃縮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象征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右邊一塊重五十噸的花崗巖巨石上刻著“廣州雕塑公園”字樣,連同五根巨柱在寬闊的廣場背景和花草的襯托下,構成了一幅宏觀壯麗的圖畫,寓意華夏莊嚴雄偉,堅不可摧;中華民族文化被發揚光大,子子孫孫永保享用。第一根華夏柱:正面從上往下看,分別刻著中國最早的仰韶文化的文字;“八卦圖”;戰國時銅壺上的“水陸攻戰圖”;青銅器上的“雙龍”花紋。左側:最上面的是陶器刻劃符號;往下依次是青銅器上面的花紋、甲骨文、“水陸攻戰圖”。右側:刻著一對古代作戰令“虎符”,上書“中兵之符,左在皇帝,右在陽明”。背面刻著雙人習武圖案,上刻“藝”字。第二根華夏柱:正面從上往下,分別刻著“劍”圖案;“中”字;戰國、漢代時期狩獵的生活圖;象形字“車”。左側的圓印上刻著“千秋萬歲”。右側:從上至下分別是商周時期的銅器上的花紋;綠色“鳥”字;春秋時期銅器銘文。第三根華夏柱:正面上刻“眾人協田”收割圖;新石器時代馬家窯的陶罐;古畫“五牛圖”里的一頭牛。左側:從上往下依次是“云彩圖”;“武士出巡(征)”圖;漢代甘肅的“馬踏飛燕”,這是全國的旅游標志;漢代壁畫“漁獵圖”;辟邪神獸。右側從上至下是“云彩圖”;“龍”字;“龍云圖”;“來”字;收割圖“打麥子”、“魚”字圖。背面:有辟邪神獸;“文行忠信”的楷書。第四根華夏柱:正面有仿照南越王墓出土 “文帝行璽” 的印章;左側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時,宰相李期所寫的“嶧山碑”。背面是齊國錢幣中的“刀幣”和“六駿圖”中的一匹駿馬圖案。第五根華夏柱:正面上有“青龍圖”;佛“捻花手印”;最下面的圖是“一帆風順”;它的中間是我國四大發明的“造紙”圖,在它的左側有“印刷圖”、“造船”圖,還有“鹿”、“龜”圖案等。背面:李時珍熬中藥圖案等。華夏柱右側,重五十噸的花崗巖石上橫刻著“廣州雕塑公園”字樣。這塊巨石的左上角刻著象形文字五個“羊”的圖案,代表吉祥、如意;右上角刻甲骨文“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右下方落一個圓印:“吉月登昭”。(2)古城輝煌古城輝煌:群雕,作者:“首屆廣東省優秀中青年文藝家”、時任廣州美術學院現副院長黎明等新的一代雕塑家,于1996年創作。1983年在廣州市解放北路象崗上挖掘出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帝”趙昧的陵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陪葬品最多的一座西漢彩繪壁畫石室墓。作品反映秦統一嶺南,廣州建城時之盛世,再現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嶺南,促進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情景。古城上四武士肩負金印,象征當時威嚴的封建統治政治。城門洞四組雕塑分別為農業、手工業、商業、漁業,象征著當時的經濟繁榮。古城廣場四周的二十件雕塑,均以出土文物造型為基礎進行創作,象征當時的嶺南文化及軍事。整組群雕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方面折射出兩千多年前古城之輝煌。(3)抗非典紀念標志抗非典紀念標志:是由我市著名的雕塑大師潘鶴、唐大禧、梁明誠及雕塑家俞暢、鐘志源等集體創作的,負責這項工程的是廣州美術學院、雕塑院等。當我們站在“抗非典紀念標志”前的時候,我們的思緒很快就回到了2003年的春天。一場史無前例、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在這個城市,考驗著這個城市和這個城市中的每一個人。在這兩百多天的抗非日子里,我們面前的這些抗非典英雄葉欣、鄧練賢、范信德、陳洪光,他們為了國家的安全、人民的利益、人民的生命安全,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站場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他們中間戰斗在一線的還有許多無名英雄,同樣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是他們用生命譜寫了民族新的贊歌,是他們用生命光大了民族的精神,也用生命創新了“抗非精神”。這是一種無私無畏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浩大,體現了黨的好兒女為實現人民的利益不怕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同樣也是體現甘為奉獻的“廣州人精神”。這是一道浮雕墻,墻兩側是葉欣和鄧練賢的人頭雕像,是英雄的代表,墻僻的浮雕是張積慧《護士長日記》的縮寫,不同的畫面都是反映那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場面,這里的每一個畫面都很生動,他們精益求精的工作,令我們想到一種偉大的精神,一種博大的動力。我們參觀這座“抗非典紀念標志”,就是告誡我們每個活著的人,都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用生命捍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社會的繁榮文明進步做出貢獻。(4)南州風采(百米浮雕)南州風采(百米浮雕):廣州美術學院集體創作。作品位于湖邊巖壁,長100米的浮雕群,反映秦漢以來,廣州為我國海上貿易的最早口岸,與東南亞、中東各國有著頻繁的貿易交往,以廣州為起點,千帆競發走向世界,形成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友好交往和貿易發展,一直延續到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與世界各國的貿易發展絡繹不絕,形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5)平衡小廣場《平衡小廣場》:兩只寬大的手,左右全抱,在圓形的小廣場中央保持著平衡,《平衡》寓意廣泛,一是:心態平衡、生理平衡、陰陽平衡、人與人之間的平衡,自然界中的萬物生態平衡。二是:讓我們從小養成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人類生存這種觀念。《平衡小廣場》的四周,還有雕塑小作品《盲童跳水》、《二妹子》(作者:林彬)、《小礦工》(作者:蔡修齊)、《志》(作者:俞暢)、《獨生女》(作者:景明誠)、《新花》(作者:林毓豪)、《兒子》(作者:曹國昌)、《當我長大的時候》(作者:潘鶴)、《屙尿》(作者:俞暢)、《掛鑰匙》(作者:俞暢)。以兒童為題材雕塑品與雕塑廣場的作品恰好是一個鮮明的比較,寓意人類對社會進步,對美好希望的追求,表現出人類為保護自然界所做出的貢獻。(6)“廣州風情”街“廣州風情”街:這一組雕塑作品是廣東民間藝術家萬兆泉先生的力作。作品把民間藝術和雕塑藝術融化為一體,是十九世紀初期南粵羊城荔灣人衣、食、住、行的生活寫照。作品“戲無益”、“勤用功”、“扇中情”、“箍盆”、“甩背帶”、“吮田螺”、“量衣”、“書在肚里”、“荔枝”、“一家之主”、“今年水仙開得好”、“雞公欖”、“近鄰”、“后生可畏”、“曬臘肉”、“心中有數”、“將軍”、“后生可畏”、“知音”等,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西關人昔日的風情習俗。這種通俗的民間藝術,走近了百姓的生活,縮少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欣賞這組鄉味十足的作品,會讓您甘受到昔日西關大屋木屐聲聲,挑擔叫賣的情景。(7)雕塑展覽館雕塑展覽館:位于風景秀麗的云液湖畔,館內陳列著雕塑家的作品及其藝術精品,它是藝術界人士進行藝術展覽、學術交流、聚會的場所。展館內不定期地展出廣州雕塑界人士的優秀作品和廣州美術院、廣州雕塑院師生的作品以及書畫家的優秀書畫作品。展品從不同角度通過藝術造型反映我們生活的人物型像。雕塑館門外的浮雕,主要反映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歷史,再一次展現偉大的民族精神。(8)森林浴森林浴:現代大多數城市空氣污染較大,“森林浴”成為久居城市人們最貼心的旅游目的場所,清晨起來吸一吸“負離子大氧”不僅能給人帶來心情的愉悅,也以被醫學界專家證明具有顯著的保健作用。空氣負離子濃度達700個/立方厘米以上時,人就會感覺舒適。濃度達1000個/立方厘米以上時,就有保健作用,并且能很有效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步入景區,映入眼簾的是滿目青山綠草,置身于人工林中,閉目養神,做做深呼吸,只覺一股股清新空氣沁入心脾,頓時感到神清氣爽,氣血通暢。經過“森林浴”的洗禮,你會更加體驗到樹木、花草給你帶來的益處。(9)其他雕塑作品《民族魂》:鑄銅雕塑,作者:林揚,創作于1984年,作品反映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的英雄氣魄和偉大的民族精神。作品曾入選第六屆(1984年)全國美展。《解放廣州紀念像》:花崗巖石雕,作者:尹積昌。創作于1958年—1959年,1996年重塑。作品表現一位解放軍戰士手抱著人民獻給的鮮花,右手緊握鋼槍,捍衛著祖國南疆。創作過程得到原廣州市長朱光、郭沫若同志和周恩來總理的審議和關懷,原作小樣發表于1958年8月1日《人民日報》。創作完成后,雕像矗立在廣州海珠廣場,是解放后第一個紀念像(文化大革命期間塑像受到破壞,如今又恢復原貌),1963年以“珠海丹心”為題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珠江岸邊》:花崗巖石雕,作者:李漢儀,于1964年創作,1996年重塑。作品以兩位少女形象,象征美麗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刻畫了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也表達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的戀鄉之情。原作為木雕,曾參加1964年全國美展,現由中國美術館收藏。《歐陽海》:鑄銅雕塑,作者:唐大禧,創作于1964年,1996年重塑。作品反映六十年代,解放軍戰士歐陽海在一次行軍途中,為保護列車和旅客安全奮不顧身地把在鐵軌上受驚的戰馬推開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作品再現了當時的壯麗情景,歌頌了歐陽海英勇獻身的崇高品格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原作入選1964年建國十五周年全國美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海天》:鑄銅雕塑,作者:梁明誠,創作于1990年,1996年重塑。作品表現在茫茫大海與藍天之間,人顯得多么的渺小,但又多么的偉大。讓我們敞開心胸,包容整個世界!作品曾在國內外多次展出。《自我完善》:漢白玉雕塑,作者:潘鶴,創作于1982—1996年。作品反映的是宇宙萬物,凡是有生命可以生存的東西,都是在自我完善中求得完美,永遠不完善卻永遠追求完善,這就是生存與發展的真諦。《崛起》:不銹鋼雕塑,作者:黎明,創作于1990年。作品通過中國、日本、尼泊爾三國登山運動員團結一心登上珠穆朗瑪峰一瞬,反映了人類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氣概。作品曾獲得1990年第二屆全國體育美展特等獎,原作品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收藏。《吹風》:鑄銅雕塑,作者:曾新泉,創作于1956年。作品表現工人階級意氣風發,為改變貧窮落后的鋼鐵工業忘我勞動、揮汗拼搏的自豪感,贊頌我們的民族精神。作品曾獲當年湖北省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此件是作者的學生及同事們于1996年重新復制的。《艱苦歲月》:鑄銅雕塑,作者:潘鶴,創作于1956——1996年。作品反映革命戰爭時期的艱苦歲月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戰士為了革命勝利,艱苦奮斗,展望表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原作收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燭光》:漢白玉雕塑,作者:李仕儒,創作于1991年,1994年重新完成。作品反映一位年輕教師為了教好自己的學生,使他們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而獻出自己的智慧和愛心。就像一根蠟燭,點燃自己,照亮別人,默默做出奉獻,象征人類具有的崇高品格。原作入選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廣東省美展。《香蕉女》:花崗巖石雕,作者:關偉顯,創作于1979年,1996年重塑。作品表現珠江三角洲的少女肩負碩果累累的香蕉,含情脈脈,竊竊而喜的心情。《挑戰》:鑄銅雕塑,作者:俞暢,創作于1988年,1996年重塑。作品塑造了一位身殘志堅的勇士,堅韌不拔,向命運宣戰,捍衛了人的尊嚴的感人形象。作品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質獎、劉開渠雕塑藝術基金獎及廣東省第四屆魯迅文藝獎。《設郡建城》:花崗巖石雕,作者:蔡文星,創作于1996年。作品反映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大將任囂、趙佗率部討伐嶺南,設南海郡于蕃禺(廣州古城),與當地民眾合力建城,開發嶺南的歷史。《向左轉、向右轉》:作者:許鴻飛。作品以方向、大小、高低反映出不同角度的思維方法。《大地》:大理石雕塑。作者:章永浩,作品表現了偉大的母愛精神。《母子愛》:白漢玉雕塑,作者曹崇恩,捐贈者為彭先生,作品為日本廣島中日紀念。《愛和平》:鑄銅雕塑,作者王克慶。《盎特萊蓬號》:鑄銅雕塑,作者王衛寧。作品是青年時期的鄧小平站在“盎特萊蓬號”船桿邊,目視遠方,思索如何改變中國現有貧窮生活,又以什么樣形式去改變這種貧窮,才能使中華民族不在受外國人的侵略,從此走向國富民強的社會主義小康之路。反映了當時鄧小平為救國救民、尋求革命真理,遠度重洋,赴法勤工儉學的情景。《山祖》:花崗石雕塑,作者盛楊。《一統》:鑄銅雕塑,作者周炳基。《走向世界》:鑄銅雕塑,作者田金鐸。《古馬》:鑄銅雕塑,作者程允賢,該作品原件在國家軍事博物館。《母子》:漢白玉雕塑。《突破》:鑄銅雕塑,作者:唐頌武 創作于2003年11月28日,捐贈者:廣州市政協委員容律慰。《競走》:鑄銅雕塑。《解放》:鑄銅雕塑,作者黎明。作品由18匹疾馳的駿馬組成,一是表現中國人民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兩次大解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反映了1949年毛澤東同志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1978年鄧小平同志領導的改革開放,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中去,思想上得到了真正的“解放”。二是我們把它放置地大草坪中映,時刻提示我們這代青年人要像一匹疾馳的駿馬,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大道》:不銹鋼雕塑,作者鐘志源。作品塑造了我國人民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走經濟建設的道路。寓意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建設迅速奔向富國強民的康莊大道。《鑄造煌煌》:鑄銅雕塑,作者葉軍。作品獲當年美術獎銀質獎,為最高獎項,作品反映廣州煉鋼工人熱情、勤奮的工作形象。《意想》:該雕塑位于公園東門,為黑石和漢白玉石兩座,作者李莉。作品藝術性較強。(10)相關介紹羊柱:作者:梁明誠、黎明、李漢儀,創作于1996年。以嶺南特有的紅沙石為材料,柱頭為羊頭形,柱身刻滿從古到今各式各樣的“羊”字形狀的字體,共計128個羊字,也記載著廣州(羊城)這段時間的滄桑歷史;如:石柱上這種“¥”字,代表著當時的錢幣來使用,由于沒有統一的錢幣,農民只有牽一頭羊到市場上換取同時價值的物品,所以這個“¥”羊至今還在人民幣中使用。寓意廣州(羊城)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與時俱進、務實創新。堅挺的柱狀造型猶如羊城豐碑屹立在南粵大地。云溪:位于雕塑展館東側后方,涓涓細流自山澗而下,匯成一條清澈的小溪,歡快的流過一簇簇蒲草叢、方石,故名云溪。溪中生長著各種各類的植物,有水葵草、蒲草、井邊茜等灌木植物。山石溪澗:潺潺流水順山勢而下,被一塊塊突兀的山石分成多個層次,流水拍打著山石,激起點點浪花,猶如跳躍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動人的心弦樂章。獨成景觀的山石與一叢叢翠竹、花葉艷山姜等植物在山澗組成自然美景。賽龍舟:作者:唐大禧。坐落于公園云液湖邊,參賽者在鼓手的指揮下,全力以赴,奮力劃槳,體現賽龍舟者那種團結協作,步調一致的進取精神。廣東音樂就有賽龍奪錦的曲牌。西華井:又稱雞扒井。它位“廣州風情”街西側,泉水自石縫中流出,水質極度佳,有“嶺南第一泉”之稱。相傳很早以前,城內缺淡水,荔灣人與三元里一帶的農民都是挑用西華井的水作飲用。明代《廣州水記》著者黃諫言:嘗廣州的名井,此井名列為第一泉。泉巖上刻有“西華井”三個字。如今西華井已用巖石砌圍以作保護,石邊我們清楚地見到“西華井”三個字。其他介紹:羅漢松:在雕塑展館門前有一棵據稱已有700多年歷史的羅漢松樹(未經專家測定)。樹胸徑53cm,高10米。羅漢松樹頑強的生命力和挺拔向上的精神,在當今社會的改革大潮中給我們的啟示,應該不僅僅是怎樣站著做人,而是應該怎樣在當今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潮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從此站穩步。細葉紫薇:花期一般在35天左右,而我們雕塑公園的小葉紫薇的花期可達120天以上。能保持這么長時間的花期,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園藝專家,他們用特別的園藝手法處理(比如修剪,施肥、噴藥等)使其取得很好的園林景觀效果。對于勒杜鵑、毛杜鵑等,我們根據植物的生長特點進行精管、巧管,也能使其花開燦爛,花期延長。針葉松林:在二期工程山坡上有一片生態松林,這些松樹是50年代飛機播種的,據廣州市林業局提供的最新信息,這是廣州地區僅剩下唯一的一片針葉生態松林。
-
李鯉所謂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于多種環境的裝飾。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 它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 我國古代的石窟雕塑可歸結為神龕雕塑,根據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寫實性、裝飾性和抽象性 高浮雕是指壓縮小,起伏大,接近圓雕,甚至半圓雕的一種形式,這種浮雕明暗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 淺浮雕壓縮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種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 線刻是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它靠光影產生,以光代筆,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
相關推薦
更多-
什么是植物石膏浮雕雕塑 7個回答
-
寺廟雕塑臺階浮雕叫什么 7個回答
-
錢塘公墓浮雕是誰做的雕塑 7個回答
-
開州浮雕雕塑廠在哪里啊 7個回答
-
浮雕月球雕塑好多錢一平 7個回答
-
中國風浮雕雕塑寓意著什么 7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