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女主播福利在线看,中文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新版,久久婷婷亚洲综合精品首页,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有尤物,污国产美女在线观看牛奶,国产有级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观看

肖像動物雕塑制造商是誰

579人瀏覽 2025-08-28 09:46:27

4個回答

  • 最佳回答
    流浪的小孩
    流浪的小孩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于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致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圍視覺并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便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于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筑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于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杰”。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涂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尸。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借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借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后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型因愛女夭折,憂郁寡歡,難掩凄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說明她想掩飾自己沒長門牙。”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場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松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性學專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現出令世人傾倒的微笑。 還有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亞胺似的,顯得很陶醉,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歡愉激素。這種說法很少有人相信,因為當時還沒有巧克力呢。 《蒙娜麗莎》真偽之謎 按照以往的說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收藏于巴黎的盧浮宮。但在收藏界卻有一種說法稱,掛在盧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真正的《蒙娜麗莎》是在倫敦一所公寓的墻上。 這間寓所和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多家。后來,又有一個貴族請達·芬奇為他的情婦畫一幅肖像,這個被稱為“拉喬康達”(意為“微笑的人兒”)的女子,和蒙娜麗莎長得很像。于是,一時懶惰的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臉部換成拉喬康達。畫作完成后,那個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因而沒有買下這幅畫。后來達·芬奇應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去法國,帶去了這幅畫。普利策說,使盧浮宮增添光輝的是拉喬康達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后來流落到英格蘭,本世紀初被一家博物館館長、藝術鑒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后來又為瑞士一財團收購,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員。 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大規模地復制、偽造藝術名作,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普利策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他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面紗,在兩幅畫中,只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面紗;另一個證據是,拉斐爾當年在達·芬奇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后有兩根圓柱,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里,而盧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幾百年以來,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竟達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盧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于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后,它出現在意大利,但是畫面上蒙娜麗莎身后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幾年后,《蒙娜麗莎》被歸還盧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復得只是一場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只是一件贗品而已。 《蒙娜麗莎》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并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達·芬奇很有可能采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后,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蒙娜麗莎》死因之謎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在46歲時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征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于心肌梗塞。 說不盡的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后人。 人們過分地喜愛她。無止境地探討她那難以覺察的、轉瞬即逝然而亙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列奧納多,惟有列奧納多,上帝一樣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既愿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了,無數醉心繪事的人,都為這一重矛盾所困擾。 這是一個神話,它與達.芬奇無關,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話像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無限膨脹,最終連神話的制造者也被吞沒。蒙娜麗莎坐在盧浮宮一處顯要的位置,隔著厚厚的防彈玻璃,每天以我們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數以萬計的來訪者。這些朝圣般的觀眾心中裝著各式疑問,他們渴望通過這一張溫柔嫻靜的臉龐讀出答案,然而離開時卻將更多的問題帶走。問題是五花八門,許多與蒙娜麗莎并無關系。有人會問:蒙娜麗莎究竟是畫中人的名字,還是微笑的別稱?畫中人究竟是銀行家喬.貢多的妻子,還是伊薩貝爾王妃?此畫確有真人模特,還是憑想象畫成?畫中人物沒有眉毛,這是當年佛羅倫薩的審美時尚,還是像某人所說,其人正在懷孕,是妊娠反應?畫中人是否剛經歷流產的傷痛,所穿衣裳是喪服?蒙娜麗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嗎?難道不是面部麻痹癥造成?蒙娜麗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達.芬奇本人?問題越問越離奇,距離畫本身越來越遙遠,不僅無助于解讀該畫,反而將人不斷引向迷途。 其實,有些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蒙娜麗莎》的褻瀆,只是提問者尚未覺察。蒙娜麗莎是男是女,這還用得著問嗎?任何一個對性別有感知的人都不該對此產生疑問,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問題。有人說蒙娜麗莎給人的感覺是中性的,至少她(他)不會給人產生性的誘惑。試問,難道惟有性感才能構成女性美嗎?如此,一幅肖像畫與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區別?無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阻隔,但這并不等于連性別都分辯不出。對于顯而易見的事實還要發出荒唐的疑問,若不是別有用心也是無聊之極了。面對一幅分明令人愉悅的肖像卻偏要說甚么面部麻痹癥,這簡直令人憤慨。蒙娜麗莎表情是僵化的嗎?瞬間的表情被定格就說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頂。微笑是難以描述的,專注中不自覺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帶嘲諷的微笑,那是每個人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無疑問的。至于有人感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因而斷定此畫不是以真人為模特,而是完全憑想象畫成,這種論斷也純屬多余。人們驚嘆達.芬奇卓越的繪畫技巧:畫中人由面部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包括衣著穿戴,每一處都那么真實可感,幾乎伸手可及,這是憑空想象無法完成的。倘若沒有真實人物作參照,達.芬奇縱然有天大的才氣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要問,畫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遙遠和不辯深意,那是其人所獨有的嗎?為什么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答。每一個了解繪畫的人都懂得,肖像畫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畫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對象間的互動;畫家將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鑄進了畫中人物,這樣觀眾從畫面上讀到的肯定比真實人物要豐富的多。我們了解了達.芬奇的生平,認識了他在諸多領域的非凡造詣之后,上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達.芬奇全部藝術才情的匯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個超乎常規限定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為達.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說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就顯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過電腦技術將達.芬奇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作以對照,發現兩者的基本結構驚人地相似,于是斷定該畫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其實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于吻合,當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畫中人與真實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總有相似之處,并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異卻是微小的;更何況每一個畫家描繪他人時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形象帶進畫面,因為畫家對自己最熟悉;這點想來達.芬奇也不會例外。說到這些,其余的問題也就無須解釋了。如果我們多讀一些畫,多接觸一些畫家,那么不著邊際的問題就不會提出來了。 駁斥了上述一些問題,不是說圍繞《蒙娜麗莎》的研究都是無意義。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后人探討。對于《蒙娜麗莎》人們過分熟悉,很難再產生新鮮感;然而醉心于此畫的人,卻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奧妙怕是只可意會了。《蒙娜麗莎》不但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簡直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而當它失而復得時,則舉國歡騰,其盛況不啻于國家重獲新生。法國人莫非忘記了,《蒙娜麗莎》本不該屬于他們。在蒙娜麗莎的故鄉意大利,擁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寶藏;卻不曾擁有《蒙娜麗莎》,不能不說是巨大遺憾。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她的迷戀就令人詫異: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后便滿面春風,原先的煩惱蕩然無存;而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可謂是曾經滄海了,可他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鐘,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懾力,難道不是有一種神秘的無形力量在驅動么? 有些問題是難以回答的,我們先從《蒙娜麗莎》自身來認識。舉世公認的真跡現藏盧浮宮,那是流傳有序的。當年達.芬奇遷居法國,身邊就帶著這幅畫;達.芬奇死后,《蒙娜麗莎》即為法國王室所擁有;盧浮宮建成后,此畫就被永久收藏。人們不解,現今看到的《蒙娜麗莎》與當初描述的不盡相同。莫非已經過他人做手腳了?的確,我們今天看到的畫與當年達.芬奇初畫的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當年拿破侖得到《蒙娜麗莎》,為了將它裝進現成的鏡框,裁去了畫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畫上兩側有石柱,現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見一點柱礎。按說拿破侖給此畫造成了極大破壞,可我們今天卻不會這么認為。在今人看來,《蒙娜麗莎》的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后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相反,兩側增加了立柱反倒覺得構圖沉悶,視野欠開闊,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單純。拿破侖戎馬一生,未曾對藝術有過特殊的關注,卻在美術史上留下了顯著的一筆,真是不可思議。看來神圣也不見得是不可動搖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些青綠色相,色彩簡潔而沉靜,樸素而凝重。我們以為畫向來如此,其實不然。據達.芬奇同時代人對此畫的描述,當時的畫是色彩鮮艷,調子明快的,什么時候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呢?當年法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涂了過多的光油;歷經數百年光陰,光油變成了暗褐色,像我們目前看到的色彩;畫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蛛網般的細密紋理。保存狀況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我們寧愿承認當今的《蒙娜麗莎》。單純渾厚的色調與人物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飾、迷蒙的背景將人物臉龐及雙手襯托得響亮動人;而均勻的裂紋則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氣息,讓我們欣賞她時帶上更多的崇敬與神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復原先明麗的色彩;只是擔心技術不過關,怕損傷畫面。其實,倘若真的修復了,我們反倒會覺得陌生以至難以接受。 臨摹名畫是一種喜愛的表現,《蒙娜麗莎》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臨本。且不說今人的臨摹,僅在達.芬奇時代就有好幾個版本的《蒙娜麗莎》,那多半是達.芬奇的學生或助手臨的。有幾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過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幅《蒙娜麗莎》,和盧浮宮的原作極為相似,只是構圖略大一些,露出左右兩側的石柱(原作構圖本來如此)。畫上的蒙娜麗莎秀麗、清純,更具人間氣息。專門研究《蒙娜麗莎》的學者雷特認為這幅也是達.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該作表現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于盧浮宮那幅大約作于1513年。達.芬奇到了晚年技藝愈加爐火純青,但多年過去,蒙娜麗莎已不再年輕,而多了些許成熟與深沉。這種說法頗耐人尋味,但畢竟只是推測,難以得到證實。多數人對此持否定意見,反對者認為:達.芬奇一生中創作的繪畫屈指可數,他從未重復過自己的作品。這種論斷也缺乏說服力,達.芬奇本人就曾經畫過兩幅同樣的《巖間圣母》。既如此,那么他留下兩幅《蒙娜麗莎》也非絕對不可能。據稱達.芬奇畫《蒙娜麗莎》前后耗費了四年時間或更久,那他在這其間畫過一幅或多幅變體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真偽鑒定會有專人去考據,而我們將新澤西州的《蒙娜麗莎》與盧浮宮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賞是別有趣味的。兩幅畫看去幾乎一模一樣,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者風格截然不同。新澤西的蒙娜麗莎看去更活潑些,嫻靜溫柔中透出靚麗與清新;人物動態是平靜自然的,毫無刻意臨摹的那種拘謹與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穩,卻與該畫的氣氛極為協調。無疑,這是一幅佳作,但與原作相比就顯得單薄了。當我們面對《蒙娜麗莎》原作時,不會有驚艷之感;那不是一位絕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輕。 駁斥了上述一些問題,不是說圍繞《蒙娜麗莎》的研究都是無意義。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后人探討。對于《蒙娜麗莎》人們過分熟悉,很難再產生新鮮感;然而醉心于此畫的人,卻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奧妙怕是只可意會了。《蒙娜麗莎》不但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簡直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而當它失而復得時,則舉國歡騰,其盛況不啻于國家重獲新生。法國人莫非忘記了,《蒙娜麗莎》本不該屬于他們。在蒙娜麗莎的故鄉意大利,擁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寶藏;卻不曾擁有《蒙娜麗莎》,不能不說是巨大遺憾。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她的迷戀就令人詫異: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后便滿面春風,原先的煩惱蕩然無存;而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可謂是曾經滄海了,可他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鐘,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懾力,難道不是有一種神秘的無形力量在驅動么? 有些問題是難以回答的,我們先從《蒙娜麗莎》自身來認識。舉世公認的真跡現藏盧浮宮,那是流傳有序的。當年達.芬奇遷居法國,身邊就帶著這幅畫;達.芬奇死后,《蒙娜麗莎》即為法國王室所擁有;盧浮宮建成后,此畫就被永久收藏。人們不解,現今看到的《蒙娜麗莎》與當初描述的不盡相同。莫非已經過他人做手腳了?的確,我們今天看到的畫與當年達.芬奇初畫的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當年拿破侖得到《蒙娜麗莎》,為了將它裝進現成的鏡框,裁去了畫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畫上兩側有石柱,現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見一點柱礎。按說拿破侖給此畫造成了極大破壞,可我們今天卻不會這么認為。在今人看來,《蒙娜麗莎》的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后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相反,兩側增加了立柱反倒覺得構圖沉悶,視野欠開闊,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單純。拿破侖戎馬一生,未曾對藝術有過特殊的關注,卻在美術史上留下了顯著的一筆,真是不可思議。看來神圣也不見得是不可動搖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些青綠色相,色彩簡潔而沉靜,樸素而凝重。我們以為畫向來如此,其實不然。據達.芬奇同時代人對此畫的描述,當時的畫是色彩鮮艷,調子明快的,什么時候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呢?當年法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涂了過多的光油;歷經數百年光陰,光油變成了暗褐色,像我們目前看到的色彩;畫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蛛網般的細密紋理。保存狀況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我們寧愿承認當今的《蒙娜麗莎》。單純渾厚的色調與人物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飾、迷蒙的背景將人物臉龐及雙手襯托得響亮動人;而均勻的裂紋則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氣息,讓我們欣賞她時帶上更多的崇敬與神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復原先明麗的色彩;只是擔心技術不過關,怕損傷畫面。其實,倘若真的修復了,我們反倒會覺得陌生以至難以接受。 我們會長久端詳著畫面,不忍轉移視線。我們首先會被那絕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層層退暈呈現出豐富的空間以及逼真的質感,無界線的形體轉折及色彩變化,比同時代人領先了幾個世紀。真正讓人驚嘆的還不是技巧,那時隱時現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銷魂。那笑容太淺淡了,離得再近也看不真切;只要你看到畫,無論距離多遠,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僅體現在翹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臉上每一部分肌膚,甚至畫面的各個角落,以至觀者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內心也裝滿了微笑。面對真跡的感受是別處無法取代的,盧浮宮的《蒙娜麗莎》注定會被永久保存。 《蒙娜麗莎》就這樣占據著人們的心靈。幾個世紀過去了,蒙娜麗莎幾乎成了一項法則,為無數藝術家所遵循。然而在藝術界,有了法則的設立者,就會有顛覆者。20世紀是藝術走向自由與多元的世紀,許多原本神圣的法則都發生了動搖。且看《蒙娜麗莎》近一個世紀的遭遇:先是杜桑用鉛筆在她那美麗的臉上畫上小胡子和山羊須,并題上L.H.O.O.Q字母;而后攝影師哈爾斯曼將蒙娜麗莎的臉龐換成了達利那怪異的面容:鼓瞪的雙目,翹過眉毛的胡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滿錢幣;再是南美畫家博特羅將蒙娜麗莎畫得肥胖無比,臉部像是充氣球幾乎占滿畫面而手卻小得幾乎看不見。此后衍化風盛行,各式各樣的“蒙娜麗莎”紛紛出籠。裁剪了的蒙娜麗莎、肢解了的蒙娜麗莎、污損的蒙娜麗莎甚至燒毀的蒙娜麗莎都成了獨立的藝術創造;還有人將蒙娜麗莎置換成動物頭像,讓人哭笑不得。隨著衍化的普及,具有經濟頭腦的企業家看中了《蒙娜麗莎》的商業價值,于是蒙娜麗莎搖身一變,成了商品推銷員。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品經“蒙娜麗莎”之手而身價倍增。蒙娜麗莎或握鼠標,或持飲料,或叼煙卷,或著泳裝,或披婚紗,形象千奇百怪。無論人們贊嘆其想象獨特,還是因其歪曲名畫而不齒,廣告卻因此為人注目,商家借此達到了促銷的目的。與此還有不少人喜愛裝扮蒙娜麗莎,有的國家還舉辦“蒙娜麗莎模仿大賽”,獲獎的女士總是無比榮幸。正因有了此類活動,某些男士也產生了裝扮蒙娜麗莎的念頭,有人還真的實踐了,男士扮演的“蒙娜麗莎”讓人看了實在是忍俊不禁。 這都是近些年的事情。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文化快餐統治的世界里,再神圣的經典也擺脫不了被解構的命運。對此我們很難做出評判,也許我們會為設計家天才的創意而贊賞有加,或因玩世者褻瀆神圣而憤慨不已;這都是確實的存在,我們除了承認別無他途。幾百年來,《蒙娜麗莎》受到太多的贊譽,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載力;當人們對它的推崇達到了飽和,不再有更新的創意時,歪曲、嘲弄和揶揄就應運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專門研究和品評《蒙娜麗莎》的文章或專著不斷問世,包括各種推斷與猜測;就一幅畫成了一門學科,許多人愿意耗費畢生的精力。未來的科學研究也許會為我們解答許多關于此畫的疑問,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啞謎般索然乏味。畢竟,《蒙娜麗莎》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肖像,我們帶著虔誠,也帶著無需解答的疑問去欣賞她,這就夠了。
  • 丹鳳呀
    丹鳳呀
    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后一位領導人,他和浪漫主義畫派的杰出代表德拉克羅瓦之間的著名爭論震動了整個法國畫壇。 安格爾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對后來許多畫家如德加、雷諾阿、甚至畢加索都有影響。 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國的印象派畫家。 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國洛可可時期的重要畫家。又譯做法蘭撒·布歇或是法蘭克斯·布雪。他以綜合性,感官的繪畫主題聞名。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紀末著名的法國學院派畫家,畢業于巴黎的朱利安美術學院,在1850年得羅馬獎學金。他一生堅持唯美主義的學院派風格,打擊壓制后起的印象派畫家,他的作品很受當時人的欣賞,現代對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贊美。由于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學,所以當時受夫人的影響,極力幫助女性畫家舉辦畫展 列奧納多·達芬奇1(意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筑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于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筑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Salvador Domenec Felip Jacint Dalí Domenech,1904年5月11日 - 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他的超現實作品而聞名。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將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種對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熱愛好,并影響至他的公眾藝術形象,使他的藝術愛好者與評論家異常苦惱。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又譯“達維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國南部羅訥河畔的阿爾代什省,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尼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并受到同時代畫家熱里科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畫作對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著名畫作“自由領導人民”是對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的呼應,這幅畫曾被印入法國政府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上。 H·保羅·德拉羅什 (Hippolyte-Paul Delaroche 1797年7月17日 - 1859年11月4日) 是法國著名的學院派畫家之一。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復制匠。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蒙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吶喊》屬于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郁等主題。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發音 (說明 · 關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后印象派代表人物。 凡高的作品著意于真實情感的再現,但一直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直到死后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于想象力贏得評論界的贊揚。在他死后一些畫家開始模仿他的畫法,強調感情的宣泄,而對現實不一定作出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為表現主義。此外凡·高的繪畫風格對后來出現的野獸派也有一定影響。 約翰·斐拉克曼(John Flaxman,1755年7月6日 – 1826年12月7日)是英國著名雕塑家和插圖畫家。 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國羅可可時代的代表畫家。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后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趨向於原始的風格。其用色和線條都較為粗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滿具象徵性的物與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藝術風格的知名藝術家。現代藝術史中,高更往往被拿來與梵谷并論,他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畫過對方的肖像,但最后卻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沒有維持很好的友誼。高更不喜歡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蠻荒的生活,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后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后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后的過渡性人物。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派的創始人,其畫風影響了后來的法國印象派。葛飾的筆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畫狂人、戴斗、為一、卍等。 托馬斯·吉爾丁(Thomas 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國畫家,蝕刻畫家。吉爾丁出生在倫敦南華克區一個成功的繩索制造商家里。在他幼年時父親病逝,他的母親嫁給了一個繪圖員瓦根。吉爾丁跟隨繼父學習繪畫,后來又師從金屬版畫家愛德華·多耶斯(Edward Doyes,1763年-1804年),他還結識了J.托納(J. M. W. Turner)。 讓-安東尼·華托(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國羅可可時代代表畫家。 薩托尼諾·赫蘭(Saturnino 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畫家。生于墨西哥阿瓜斯卡連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親去世。兩年后,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歲的赫蘭認識了他的妻子羅莎里·阿萊拉諾。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歷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羅斯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 儒略歷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羅斯莫斯科,在敖德薩度過童年。進莫斯科大學后,就讀法律和經濟學。1896年在慕尼黑學習繪畫(寫生,素描和解剖學),在俄國革命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為前衛藝術與官方的現實主義藝術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國,在包豪斯從1922年開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國國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納粹關閉。此后定居法國,在1939年加入法國國籍,1941年法國被納粹占領,康定斯基沒有選擇前往美國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納的內依。 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國風景畫家。 凱綏·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年 7月8日 - 1945年 4月22日)是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雕塑家,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國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畫風自然,樸素,充滿迷蒙的空間感。簡稱做柯洛,或譯做讓·巴蒂斯·卡米爾·柯羅 彼得·馮·柯內留斯 (1784年-1867年)是德國著名畫家,出生于杜塞爾多夫。他的父親是一位杜塞爾多夫畫廊的巡視員,他15歲時父親就去世,做為長子,為了幫助維持家境只得放棄繼續學習繪畫。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繪畫。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年6月10日 - 1877年12月31日) 是法國著名畫家,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 拉斐爾·桑喬(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意大利畫家。 拉斐爾出生于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羅倫薩之間烏姆勃利亞省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就是一位畫家。拉斐爾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他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一位畫家,在文藝復興“三杰”中(另兩位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他的畫以“秀美”著稱。年輕時他曾在佛羅倫薩學習四年,有幸仔細觀摩了另兩位巨匠的作品,從中領悟了不少。他的著名宗教畫圣母系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的畫即使是“圣喬治和龍搏斗”的場面看起來也是平靜安詳的。他為梵蒂岡教皇居
  • 走多久
    走多久
    1、但丁·阿利基耶里(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紀末意大利詩人,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原名《喜劇》)而聞名,后來一位名叫薄伽丘的作家將其命名為‘‘神圣的喜劇”。《神曲》分為三段,第一段叫“地獄”,第二段叫“煉獄”,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后世。他被認為是中古時期意大利文藝復興中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詩人之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2、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意大利語: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意大利學者、詩人,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他以其十四行詩著稱于世,為歐洲抒情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后世人尊他為“詩圣”。他與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3、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德語:Erasmus (Desiderius) von Rotterdam,又譯埃拉斯默斯,史學界俗稱鹿特丹的伊拉斯謨,1466年10月27日-1536年7月12日),是中世紀尼德蘭(今荷蘭和比利時)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和神學家。伊拉斯謨是一個用“純正”拉丁語寫作的古典學者。伊拉斯謨對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響,路德欽佩并渴望結交伊拉斯謨。可是后來馬丁·路德與伊拉斯謨交惡,馬丁·路德發表了《論意志的捆綁》來反駁他,此后伊拉斯謨公開指責馬丁路德的文章為野蠻的書。4、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意大利語: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并稱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是一個博學者:在繪畫、音樂、建筑、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約有15000多頁,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半個世紀。5、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朗琪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并稱為文藝復興后三杰。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藝復興
  • 小夕
    小夕
    蒙娜麗莎》微笑之謎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于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致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圍視覺并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便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于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筑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于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杰”。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涂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尸。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借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借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后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型因愛女夭折,憂郁寡歡,難掩凄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說明她想掩飾自己沒長門牙。”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場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松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性學專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現出令世人傾倒的微笑。 還有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亞胺似的,顯得很陶醉,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歡愉激素。這種說法很少有人相信,因為當時還沒有巧克力呢。 畫中,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的低,蒙娜麗莎的左側看上去比右側大。歷史上左邊代表女性,體現達·芬奇崇拜女性。電腦分析顯示,蒙娜麗莎和達芬奇自畫像的臉部有多處相似,可能蒙娜麗莎就是達芬奇本人,埃及傳說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將其讀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麗莎非男非女,是兩性的融合體。《蒙娜麗莎》真偽之謎 按照以往的說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收藏于巴黎的盧浮宮。但在收藏界卻有一種說法稱,掛在盧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真正的《蒙娜麗莎》是在倫敦一所公寓的墻上。 這間寓所和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多家。后來,又有一個貴族請達·芬奇為他的情婦畫一幅肖像,這個被稱為“拉喬康達”(意為“微笑的人兒”)的女子,和蒙娜麗莎長得很像。于是,一時懶惰的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臉部換成拉喬康達。畫作完成后,那個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因而沒有買下這幅畫。后來達·芬奇應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去法國,帶去了這幅畫。普利策說,使盧浮宮增添光輝的是拉喬康達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后來流落到英格蘭,本世紀初被一家博物館館長、藝術鑒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后來又為瑞士一財團收購,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員。 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大規模地復制、偽造藝術名作,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普利策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他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面紗,在兩幅畫中,只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面紗;另一個證據是,拉斐爾當年在達·芬奇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后有兩根圓柱,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里,而盧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幾百年以來,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竟達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盧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于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后,它出現在意大利,但是畫面上蒙娜麗莎身后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幾年后,《蒙娜麗莎》被歸還盧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復得只是一場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只是一件贗品而已。 《蒙娜麗莎》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并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達·芬奇很有可能采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后,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蒙娜麗莎》死因之謎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在46歲時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征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于心肌梗塞。說不盡的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后人。 人們過分地喜愛她。無止境地探討她那難以覺察的、轉瞬即逝然而亙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列奧納多,惟有列奧納多,上帝一樣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既愿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了,無數醉心繪事的人,都為這一重矛盾所困擾。 這是一個神話,它與達.芬奇無關,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話像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無限膨脹,最終連神話的制造者也被吞沒。蒙娜麗莎坐在盧浮宮一處顯要的位置,隔著厚厚的防彈玻璃,每天以我們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數以萬計的來訪者。這些朝圣般的觀眾心中裝著各式疑問,他們渴望通過這一張溫柔嫻靜的臉龐讀出答案,然而離開時卻將更多的問題帶走。問題是五花八門,許多與蒙娜麗莎并無關系。有人會問:蒙娜麗莎究竟是畫中人的名字,還是微笑的別稱?畫中人究竟是銀行家喬.貢多的妻子,還是伊薩貝爾王妃?此畫確有真人模特,還是憑想象畫成?畫中人物沒有眉毛,這是當年佛羅倫薩的審美時尚,還是像某人所說,其人正在懷孕,是妊娠反應?畫中人是否剛經歷流產的傷痛,所穿衣裳是喪服?蒙娜麗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嗎?難道不是面部麻痹癥造成?蒙娜麗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達.芬奇本人?問題越問越離奇,距離畫本身越來越遙遠,不僅無助于解讀該畫,反而將人不斷引向迷途。 其實,有些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蒙娜麗莎》的褻瀆,只是提問者尚未覺察。蒙娜麗莎是男是女,這還用得著問嗎?任何一個對性別有感知的人都不該對此產生疑問,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問題。有人說蒙娜麗莎給人的感覺是中性的,至少她(他)不會給人產生性的誘惑。試問,難道惟有性感才能構成女性美嗎?如此,一幅肖像畫與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區別?無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阻隔,但這并不等于連性別都分辯不出。對于顯而易見的事實還要發出荒唐的疑問,若不是別有用心也是無聊之極了。面對一幅分明令人愉悅的肖像卻偏要說甚么面部麻痹癥,這簡直令人憤慨。蒙娜麗莎表情是僵化的嗎?瞬間的表情被定格就說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頂。微笑是難以描述的,專注中不自覺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帶嘲諷的微笑,那是每個人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無疑問的。至于有人感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因而斷定此畫不是以真人為模特,而是完全憑想象畫成,這種論斷也純屬多余。人們驚嘆達.芬奇卓越的繪畫技巧:畫中人由面部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包括衣著穿戴,每一處都那么真實可感,幾乎伸手可及,這是憑空想象無法完成的。倘若沒有真實人物作參照,達.芬奇縱然有天大的才氣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要問,畫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遙遠和不辯深意,那是其人所獨有的嗎?為什么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答。每一個了解繪畫的人都懂得,肖像畫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畫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對象間的互動;畫家將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鑄進了畫中人物,這樣觀眾從畫面上讀到的肯定比真實人物要豐富的多。我們了解了達.芬奇的生平,認識了他在諸多領域的非凡造詣之后,上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達.芬奇全部藝術才情的匯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個超乎常規限定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為達.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說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就顯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過電腦技術將達.芬奇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作以對照,發現兩者的基本結構驚人地相似,于是斷定該畫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其實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于吻合,當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畫中人與真實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總有相似之處,并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異卻是微小的;更何況每一個畫家描繪他人時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形象帶進畫面,因為畫家對自己最熟悉;這點想來達.芬奇也不會例外。說到這些,其余的問題也就無須解釋了。如果我們多讀一些畫,多接觸一些畫家,那么不著邊際的問題就不會提出來了。駁斥了上述一些問題,不是說圍繞《蒙娜麗莎》的研究都是無意義。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后人探討。對于《蒙娜麗莎》人們過分熟悉,很難再產生新鮮感;然而醉心于此畫的人,卻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奧妙怕是只可意會了。《蒙娜麗莎》不但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簡直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而當它失而復得時,則舉國歡騰,其盛況不啻于國家重獲新生。法國人莫非忘記了,《蒙娜麗莎》本不該屬于他們。在蒙娜麗莎的故鄉意大利,擁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寶藏;卻不曾擁有《蒙娜麗莎》,不能不說是巨大遺憾。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她的迷戀就令人詫異: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后便滿面春風,原先的煩惱蕩然無存;而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可謂是曾經滄海了,可他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鐘,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懾力,難道不是有一種神秘的無形力量在驅動么? 有些問題是難以回答的,我們先從《蒙娜麗莎》自身來認識。舉世公認的真跡現藏盧浮宮,那是流傳有序的。當年達.芬奇遷居法國,身邊就帶著這幅畫;達.芬奇死后,《蒙娜麗莎》即為法國王室所擁有;盧浮宮建成后,此畫就被永久收藏。人們不解,現今看到的《蒙娜麗莎》與當初描述的不盡相同。莫非已經過他人做手腳了?的確,我們今天看到的畫與當年達.芬奇初畫的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當年拿破侖得到《蒙娜麗莎》,為了將它裝進現成的鏡框,裁去了畫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畫上兩側有石柱,現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見一點柱礎。按說拿破侖給此畫造成了極大破壞,可我們今天卻不會這么認為。在今人看來,《蒙娜麗莎》的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后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相反,兩側增加了立柱反倒覺得構圖沉悶,視野欠開闊,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單純。拿破侖戎馬一生,未曾對藝術有過特殊的關注,卻在美術史上留下了顯著的一筆,真是不可思議。看來神圣也不見得是不可動搖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些青綠色相,色彩簡潔而沉靜,樸素而凝重。我們以為畫向來如此,其實不然。據達.芬奇同時代人對此畫的描述,當時的畫是色彩鮮艷,調子明快的,什么時候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呢?當年法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涂了過多的光油;歷經數百年光陰,光油變成了暗褐色,像我們目前看到的色彩;畫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蛛網般的細密紋理。保存狀況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我們寧愿承認當今的《蒙娜麗莎》。單純渾厚的色調與人物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飾、迷蒙的背景將人物臉龐及雙手襯托得響亮動人;而均勻的裂紋則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氣息,讓我們欣賞她時帶上更多的崇敬與神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復原先明麗的色彩;只是擔心技術不過關,怕損傷畫面。其實,倘若真的修復了,我們反倒會覺得陌生以至難以接受。 臨摹名畫是一種喜愛的表現,《蒙娜麗莎》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臨本。且不說今人的臨摹,僅在達.芬奇時代就有好幾個版本的《蒙娜麗莎》,那多半是達.芬奇的學生或助手臨的。有幾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過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幅《蒙娜麗莎》,和盧浮宮的原作極為相似,只是構圖略大一些,露出左右兩側的石柱(原作構圖本來如此)。畫上的蒙娜麗莎秀麗、清純,更具人間氣息。專門研究《蒙娜麗莎》的學者雷特認為這幅也是達.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該作表現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于盧浮宮那幅大約作于1513年。達.芬奇到了晚年技藝愈加爐火純青,但多年過去,蒙娜麗莎已不再年輕,而多了些許成熟與深沉。這種說法頗耐人尋味,但畢竟只是推測,難以得到證實。多數人對此持否定意見,反對者認為:達.芬奇一生中創作的繪畫屈指可數,他從未重復過自己的作品。這種論斷也缺乏說服力,達.芬奇本人就曾經畫過兩幅同樣的《巖間圣母》 。既如此,那么他留下兩幅《蒙娜麗莎》也非絕對不可能。據稱達.芬奇畫《蒙娜麗莎》前后耗費了四年時間或更久,那他在這其間畫過一幅或多幅變體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真偽鑒定會有專人去考據,而我們將新澤西州的《蒙娜麗莎》與盧浮宮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賞是別有趣味的。兩幅畫看去幾乎一模一樣,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者風格截然不同。新澤西的蒙娜麗莎看去更活潑些,嫻靜溫柔中透出靚麗與清新;人物動態是平靜自然的,毫無刻意臨摹的那種拘謹與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穩,卻與該畫的氣氛極為協調。無疑,這是一幅佳作,但與原作相比就顯得單薄了。當我們面對《蒙娜麗莎》原作時,不會有驚艷之感;那不是一位絕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輕。 我們會長久端詳著畫面,不忍轉移視線。我們首先會被那絕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層層退暈呈現出豐富的空間以及逼真的質感,無界線的形體轉折及色彩變化,比同時代人領先了幾個世紀。真正讓人驚嘆的還不是技巧,那時隱時現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銷魂。那笑容太淺淡了,離得再近也看不真切;只要你看到畫,無論距離多遠,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僅體現在翹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臉上每一部分肌膚,甚至畫面的各個角落,以至觀者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內心也裝滿了微笑。面對真跡的感受是別處無法取代的,盧浮宮的《蒙娜麗莎》注定會被永久保存。 《蒙娜麗莎》就這樣占據著人們的心靈。幾個世紀過去了,蒙娜麗莎幾乎成了一項法則,為無數藝術家所遵循。然而在藝術界,有了法則的設立者,就會有顛覆者。20世紀是藝術走向自由與多元的世紀,許多原本神圣的法則都發生了動搖。且看《蒙娜麗莎》近一個世紀的遭遇:先是杜桑用鉛筆在她那美麗的臉上畫上小胡子和山羊須,并題上L.H.O.O.Q字母;而后攝影師哈爾斯曼將蒙娜麗莎的臉龐換成了達利那怪異的面容:鼓瞪的雙目,翹過眉毛的胡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滿錢幣;再是南美畫家博特羅將蒙娜麗莎畫得肥胖無比,臉部像是充氣球幾乎占滿畫面而手卻小得幾乎看不見。此后衍化風盛行,各式各樣的“蒙娜麗莎”紛紛出籠。裁剪了的蒙娜麗莎、肢解了的蒙娜麗莎、污損的蒙娜麗莎甚至燒毀的蒙娜麗莎都成了獨立的藝術創造;還有人將蒙娜麗莎置換成動物頭像,讓人哭笑不得。隨著衍化的普及,具有經濟頭腦的企業家看中了《蒙娜麗莎》的商業價值,于是蒙娜麗莎搖身一變,成了商品推銷員。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品經“蒙娜麗莎”之手而身價倍增。蒙娜麗莎或握鼠標,或持飲料,或叼煙卷,或著泳裝,或披婚紗,形象千奇百怪。無論人們贊嘆其想象獨特,還是因其歪曲名畫而不齒,廣告卻因此為人注目,商家借此達到了促銷的目的。與此還有不少人喜愛裝扮蒙娜麗莎,有的國家還舉辦“蒙娜麗莎模仿大賽”,獲獎的女士總是無比榮幸。正因有了此類活動,某些男士也產生了裝扮蒙娜麗莎的念頭,有人還真的實踐了,男士扮演的“蒙娜麗莎”讓人看了實在是忍俊不禁。 這都是近些年的事情。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文化快餐統治的世界里,再神圣的經典也擺脫不了被解構的命運。對此我們很難做出評判,也許我們會為設計家天才的創意而贊賞有加,或因玩世者褻瀆神圣而憤慨不已;這都是確實的存在,我們除了承認別無他途。幾百年來,《蒙娜麗莎》受到太多的贊譽,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載力;當人們對它的推崇達到了飽和,不再有更新的創意時,歪曲、嘲弄和揶揄就應運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專門研究和品評《蒙娜麗莎》的文章或專著不斷問世,包括各種推斷與猜測;就一幅畫成了一門學科,許多人愿意耗費畢生的精力。未來的科學研究也許會為我們解答許多關于此畫的疑問,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啞謎般索然乏味。畢竟,《蒙娜麗莎》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肖像,我們帶著虔誠,也帶著無需解答的疑問去欣賞她,這就夠了。 女的!!!!!!!!!

相關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