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是雕刻家從事創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侶。雕塑的基本工具有:
雕塑刀
為泥塑工具,用于刮、削、貼、挑、壓、抹泥塑和造型 。又分為3種 :第一種為金屬工具,由鋼( 發藍防銹 )、不銹鋼、黃銅等制成,刀頭分斜三角形、柳葉形、卯葉形和箭鏃形,有的邊緣為鋸齒狀。第二種為非金屬工具,由竹、木 、骨 、象牙 、牛角、塑料等材料制成。大型的刀具形狀有鞋底形、墨魚骨形、拇指形 、斜三角形等 ;小型刀具形狀有菱角形 、小腳形、球形、條形等。第三種為刮刀,可切削造型和做衣紋,有各種圓弧形和方形雙面刮刀等。
石雕鑿
為鋼質桿形石雕工具,下端為楔形或錐形,端末有刃口,用錘敲擊上端使下端刃部受力,按刃部形狀分尖鑿、平鑿、半圓鑿和齒鑿,是石雕基本工具。
石雕錘
為敲擊工具,用以敲擊石雕鑿或木雕刀雕刻石、木料,分大、中、小三號。花錘亦是石雕錘,直接以錘面敲擊石塊,造成粗獷厚重,渾然一體的雕塑感。剁斧用于直接剁砍石面,砍出工整平行的細線,能加強雕塑體面的方向感、韻律感。
木雕刀
一般由刀頭、刀把和鐵箍構成,依刃口形狀分平口、斜刃、三角和圓口刀 4 種,按頸狀分有曲頸 、直頸兩種 ,每一類又各有大、中 、小 3 號。
弓把
為塑用卡鉗 。可測量距離,有兩個可開合的象牙形卡腳,也可隨時改變卡腳的彎度。
比例弓把
是雕塑放大用的度量工具。
點型儀
為三坐標定位儀,用于復制石雕與木雕。在石膏像上找出 3 個基準點,用點型儀上的定位鋼針對準并固定,利用點型儀上可滑動的部件和萬向關節及指針,可對準雕像上任何一個空間位置,把可移動的部件鎖定 。把點型儀 挪到石塊或木料上 ,鋼針對準 相應的基準點,指針能把石膏像上的點標于石頭或木塊上,就能準確地復制成石雕和木雕。 隨著工業的發達程度,雕刻工具也走進現代化 ,切割機,角磨機,電轉等機床或小型電動工具,都是雕刻師的好幫手.
東晉時期戴逵戴颙父子創作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將佛教造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并將外來的造像藝術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創作了影響整個南北朝時期審美的瘦骨清像造像風格。戴逵善于細致地觀察,精心的構思,廣泛地聽取群眾意見,使自己不斷豐富著創造力。不斷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的源泉。在佛教藝術形象的塑造上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是當時藝術界的一個大膽的創造者。戴颙和他父親一樣,在雕造技術上也有所發展。佛教雕刻“藻繪”就是從戴颙開始的,這顯然也是佛教雕塑和傳統藝術的進一步結合的表現。戴颙在巨大佛像的制作上,有豐富的經驗,關于形象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佛像的造型有著深刻的理解與獨特的成就。在歷史上所以這樣重視戴氏父子成就,顯然是和他們在佛教藝術上的創造,特別是在佛教藝術中國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不開的。張彥遠認為以前的佛像“以形制古樸,未足贍敬,后晉明帝、衛協,皆善畫像,未盡其妙。洎戴氏父子皆善丹青。又崇釋氏,范金賦采,動有楷模。”至此以后,由于不同藝術家的創造,有著更多的樣式、風格的出現。
藏傳佛像雕塑出自西藏地區。藏傳佛教在公元7世紀傳入西藏后,隨著宗教的發展,佛教藝術逐漸興盛起來。藏傳佛像雕塑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被廣泛用于佛教寺廟和家庭供奉。
藏傳佛像雕塑通常由寺廟的專業工匠制作,他們根據佛經和傳統的雕塑模板來創作。這些雕塑師傅通常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傳承技藝,他們手工雕刻佛像的每一個細節,包括面部表情、手勢、服飾和裝飾。
藏傳佛像雕塑的材料多種多樣,包括黃銅、鐵、白銀、瑪瑙、水晶等。雕塑的尺寸也有差異,從小到數厘米的小佛像到高達數米的大型佛像都有。黃銅雕塑最為常見,因為黃銅材料質地堅固,且易于塑形。
藏傳佛像雕塑通常以佛陀釋迦牟尼為主題,也包括其他佛教菩薩和護法神的形象。每個佛像都有特定的姿勢和手勢,代表不同的佛法教義和境界。佛像除了提供修行者供奉和崇拜的對象外,還具有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在世界各地的藝術收藏家和佛教信徒中備受追捧。
藏傳佛像雕塑是西藏地區獨特的藝術創作,承載著佛教教義和文化的精髓,體現了西藏人民對佛法的虔誠崇拜和藝術追求。
藏傳佛像雕塑主要出自中國的西藏地區。西藏是藏傳佛教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播地,因此在這里形成了豐富的佛教藝術文化,佛像雕塑也成為了西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的佛像雕塑風格獨特,它們常常具有豐富的細節和精致的工藝,體現出藏傳佛教的特色和教義。
藏傳佛像雕塑的制作過程需要經過嚴謹的規矩和細致的手工藝。通常,制作佛像的材料是銅或黃銅,制作工藝包括設計、鑄造、雕刻、打磨和涂金等環節。每一部分雕塑都具有象征意義,從整體到細節,包括佛像的面部表情、手勢、姿勢和裝飾物等都有特定的含義和象征。
藏傳佛像雕塑出自的地方不僅僅限于西藏,也可以在中國其他地區找到,如云南、四川、甘肅等地,這些地方也有龐大的藏傳佛教群體和佛教文化傳統。藏傳佛像雕塑也在鄰近的尼泊爾、不丹、蒙古等國家和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和傳承。
藏傳佛像雕塑源自中國西藏地區,是西藏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獨特的風格和工藝表達了佛教的信仰和教義,同時也在中國其他地區和臨近國家傳承和發展。
工具是雕刻家從事創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侶。雕塑的基本工具有:
雕塑刀
為泥塑工具,用于刮、削、貼、挑、壓、抹泥塑和造型 。又分為3種 :第一種為金屬工具,由鋼( 發藍防銹 )、不銹鋼、黃銅等制成,刀頭分斜三角形、柳葉形、卯葉形和箭鏃形,有的邊緣為鋸齒狀。第二種為非金屬工具,由竹、木 、骨 、象牙 、牛角、塑料等材料制成。大型的刀具形狀有鞋底形、墨魚骨形、拇指形 、斜三角形等 ;小型刀具形狀有菱角形 、小腳形、球形、條形等。第三種為刮刀,可切削造型和做衣紋,有各種圓弧形和方形雙面刮刀等。
石雕鑿
為鋼質桿形石雕工具,下端為楔形或錐形,端末有刃口,用錘敲擊上端使下端刃部受力,按刃部形狀分尖鑿、平鑿、半圓鑿和齒鑿,是石雕基本工具。
石雕錘
為敲擊工具,用以敲擊石雕鑿或木雕刀雕刻石、木料,分大、中、小三號。花錘亦是石雕錘,直接以錘面敲擊石塊,造成粗獷厚重,渾然一體的雕塑感。剁斧用于直接剁砍石面,砍出工整平行的細線,能加強雕塑體面的方向感、韻律感。
木雕刀
一般由刀頭、刀把和鐵箍構成,依刃口形狀分平口、斜刃、三角和圓口刀 4 種,按頸狀分有曲頸 、直頸兩種 ,每一類又各有大、中 、小 3 號。
弓把
為塑用卡鉗 。可測量距離,有兩個可開合的象牙形卡腳,也可隨時改變卡腳的彎度。
比例弓把
是雕塑放大用的度量工具。
點型儀
為三坐標定位儀,用于復制石雕與木雕。在石膏像上找出 3 個基準點,用點型儀上的定位鋼針對準并固定,利用點型儀上可滑動的部件和萬向關節及指針,可對準雕像上任何一個空間位置,把可移動的部件鎖定 。把點型儀 挪到石塊或木料上 ,鋼針對準 相應的基準點,指針能把石膏像上的點標于石頭或木塊上,就能準確地復制成石雕和木雕。 隨著工業的發達程度,雕刻工具也走進現代化 ,切割機,角磨機,電轉等機床或小型電動工具,都是雕刻師的好幫手.
武則天像。是陽澄湖邊上華誼兄弟影視城的標志性塑像。
武則天天生就是一個政治家,善于察言觀色,在太宗時期不是特別得寵,就轉向了儲君李治,后來李治當了皇帝,就把出家為尼的她又接進宮去,拜為昭儀。此后因為高宗體弱,武則天就借機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買人心,在690年,以周代唐,當上了皇帝。擴展資料: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稱其為“媚娘”。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在67歲時登上帝位,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唯一女皇。
從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后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于世。
《佛說造像度量經》
佛造像是有嚴格的標準和定律,是不能隨意建造的。 《佛說造像度量經》就是一部關于佛教造像度量標準的經典著作。古人為了塑造統一標準的佛像,造像時就用手指量度佛像各個部位的指數,后來舍利弗據此寫成了《佛說造像度量經》。由經引、附圖、本經、經解、續補五部分合成。 《佛說造像量度經》,又稱《佛身影像量相》、全稱《佛像加尼枸盧樹縱廣相稱十卡度量》,亦譯作《造像度量經》等。說佛以自己的手指為量度,一百二十余指為身長,講述了自己的身段各部位、各器官的造型比例,故后世又稱《舍利弗問經》。
造像度量經內容: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諸菩薩聲聞弟子。一切人天龍神。無量眷屬大眾俱。正乃世尊。因為母說法。將升忉利天土時也。爾時賢者舍利弗。向佛敬禮而作是言。世尊不住斯間。若有善人不勝懷慕。思睹世尊。愿造容像者。則其法如何為之。佛言。善哉舍利弗。我今暫升天土。未旋斯間。或示無余涅槃之后。若有善人。思睹瞻仰。及為自他利益作福田故。愿造容像者。則須遵準量度法為之。 如來身量。縱廣相稱。如尼拘(二合)陀樹。滿自一尋。今其體肢大小節分。豎橫制度。起從頂髻。略說于汝。諦聽。 于是世尊即說伽陀日。 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發際亦如此。 面輪豎縱度。帶半十二指。分三為額鼻。及頦俱得一。 下分四指半。頦身只二指。廣向十六足。深分逕四指。 上唇長二指。寬有其半矣。中顯頻婆形。邊角各一指。 口長度四指。賢者須要知。牙齒數四十。堅密白凈齊。 下唇長六足。寬深亦如是。人中凹槽闊。三分指之一。 鼻寬二指量。準高指半矣。鼻孔圓且藏。竅闊有半指。 雙翹勻真圓。鼻柱橫半指。目間曠八足。長分應四指。 白黑睛三分。各分得滿指。黑珠作五分。正中是眸子。 眼寬只一足。其胞有三指。式如蓮華瓣。清瑩金精色。 印堂白毫地。廣帶半一指。眉如初月牙。中高長四指。 耳廣有二指。尖等眉中齊。洞門寬四足。竅孔得半指。 耳朵高四麥。橫分應滿指。耳內上下略。四分指之一。 連槽深分總。二指加半指。耳葉四指半。耳垂長五指。 輪郭發際邊。可愛盡難比。首圍面三倍。如寶蓋適意。 兩耳面相去。十有八布指。復其背后間。相去十四指。 合較周匝度。三十有六指。頸瓶廣八指。圓二十四指。 頸邊至肩甲。平量十二指。手長總四搩。臑長二十指。 臂有十六指。巨周亦如此。肩尖圓且滿。根圍二十四。 從起中指尖。手頭正一搩。掌縱應七指。廣分是五指。 掌肉平飽滿。滋潤光滑赤。顯諸吉祥紋。螺輪華鉤飾。 將指之長分。前面得五指。此指梢節中。食指之尖至。 屈指之長分。比將矮半指。小梅指頭尖。至屈末半節。 四皆具三節。甲蓋半節矣。巨指長四指。其周亦如是。 此指只兩節。甲遮如前矣。巨指食指根。相去為三指。 小指根以下。四指半至基。項心臍乳間。帶半十二指。 自乳尖至腋。平量六指矣。兩腋相去度。二十有五指。 胸堂周圍繞。正五十六指。自從雙乳絣。十六指至臍。 臍圓有折旋。深闊皆一指。此處腰圍繞。四十有八指。 髀樞邊向里。平量二十四指。從臍至陰藏。滿搩加半指。 陰藏如馬王。密囊有四指。股奘三十二。長二十五指。 近膝圍繞度。二十有八指。連節膝四指。踝骨縱三指。 鹿腨纖圓直。長二十五指。中間周圍繞。二十有一指。 踝圍十四指。其邊寬二指。以下四指踵。凸闊得三指。 足底豎一搩。厚分有二指。四指俱三節。甲遮末半矣。 將指惟二節。圍繞五指是。長度滿三指。食指亦如是。 十六次八分。中屈及小指。大指厚六足。余漸止滿指。 指根連縵網。趺高如龜背。掌平滿柔軟。滋潤色丹赤。 輪螺吉祥字。諸妙相深微。如是如來相。一切福德備。 佛說此經已。賢者舍利弗。及諸弟子。一切大眾。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造像度量經詳解
佛陀總體身長和平伸兩臂的縱廣長度一致,如同尼拘律陀樹縱廣相同。凡夫身長和身廣只是基本一致而已,不是身長比身廣長點,就是身廣比身長長點,而佛身高縱廣一致。佛陀的身高和身縱廣被定為一尋,一尋定為120指。也 就是120個手指寬。12指為一搩(扎) 也就是說佛像比例的計算是以佛身分120等份。西域造像度量法一麥粒為一分,二麥為一足四足為一指,十二指為一搩(zha)也就是普通用手量東西的一扎。 佛身上身從頂肉髻開始到陰部共長5搩。從胯骨到腳跟也是 5搩。總共10搩120指。從頭頂到臍部為44指,從肚臍到腳跟72指。比例為1:1.63和 黃金分割的 1:1.618很接近。而且佛陀腿部更長。 佛陀頂上肉髻,頭頂到發際,脖頸各4指,總合一扎;面輪,喉至心窩,心窩至肚臍,肚臍到陰藏各一扎;上身總合5搩。足踵,膝蓋骨,胯骨各4指;合一搩。大腿小腿各2搩。下身總合5搩。10搩為一尋,長120指。 從心窩向上6指(偶像為6指零1)畫以橫線,左右各一搩到兩腋。上臂長20指,小臂長16指,手掌一搩。由此比例看,佛的手臂很長。正合手摩膝相。中指尖正好落在膝蓋骨上線上。畫弟子像以及凡夫則沒有如此長,只到大腿中部。如果畫坐像,以陰藏部位畫中線,陰藏以下4指平畫直線,交匯處是跏趺交匯處。再下4指是 身體的下橫線。跏趺交匯點到眉間白毫處距離和到兩膝邊線距離相等。兩足踵相距4指。 佛像面部縱長12指半。是說塑像一扎要加半指,因為塑像是立體的緣故。畫像則不用。一個臉長為1搩,一搩份 三份,分別為額,鼻,頜。也就是繪畫中所說的三停。臉長是 三個鼻長。 鼻,額各4指,頜部4指半。唇根至下頜線2指。下巴4指寬(16足),下巴到喉深也 四指,有摺成重頜,做雙下巴之相。 佛面部除了發際,下頜可以畫出來以外,其他的表現凹凸的線條是不允許畫出來的。 佛像嘴寬兩指,嘴角左右各一指,口縫寬總共4指,上唇厚一指,中間尖突,叫做頻婆形。人中寬三分之一指下唇厚一指半,寬深也一指半,中間有凹承接上唇尖突。下唇線也有凹,形如弓把,兩邊圓垂,比上唇寬出一麥。口角寬半麥,向上揚起,如同蓮花瓣尖,笑容之相在于此。 鼻寬約2指,準頭高一指半,準頭圓滿,鼻孔圓而不現,平視不見,兩翅圓回厚一足半,高一指,鼻柱兩孔各半指,總合鼻寬兩指一足(塑像) 兩眼之間寬2指,眼長4指,兩個眼角各半指,剩下三指黑眼珠占整個眼睛的 三分之一。黑眼珠分5份,中間做眸子,眸子漆黑,邊畫金圈。眼寬一足,(入定之眼,垂視之相)眼睛形狀如同弓把。前弓一麥半后弓一足。眼白一指只能看見3足半。眼泡高一足寬三指如同半個蓮花瓣。眼白如珍珠,眸子紺青色,睫毛也紺青色,長如牛王長一麥。發際下三脂處印堂安白毫,白毫右轉,尾部向上。底盤圓寬一指。由此向下3麥半左右橫量一足半是眉前梢,眉長4指,眉梢比耳尖低一足。形如新月,眉毛中間粗2麥。兩稍漸細。 耳寬兩指,耳上廓與眉弓等高。洞門一指。竅孔半指。耳朵(耳眼前耳椿)豎半指寬一指。耳葉四指半,耳槽邊一足,耳垂五指。塑畫耳部貴在高低進出一絲不茍,曲折婉轉竭盡工力。, 面寬12指(塑像立體量為 18指)經中首圍面三倍是圓周的意思。佛臉圓的緣故。佛面部縱橫都是12指。肉髻周長12指。無見頂相高2指,周6指,金色桃形。脖頸如瓶頸,寬8指,周24指,喉下三級紋路,下頜根一足半上路,再下1指1足做二路,由此再下2指做三路。此是頸紋三路相。圓彎兩角向上一般和脖頸寬相等,梢部尖細。 肩膀從脖頸邊到肩頂為12指(塑像12指2足)從頸中量左右各16指。肩頂圓滿豐美,厚闊4指。肩頂以下到 腋各6指。從腋斜至肩膀9指。臑(上臂)20指周也20指,小臂長與周皆16指。寬是1/3.。指尖到 腕一搩。 手掌縱7指廣5指,平坦,充滿,光滑色如丹砂。中心有 千幅輪相,其外圍繞右旋螺,吉祥萬字,蓮花,慈鉤等諸般福德之相。中指(將指)長5指,食指長在 中指末節之半。無名指(屈指)比 中指矮半指。此三脂根相平,中指根微高。小指根比中指根矮半指長超過無名指末節過一足。從手面看節節一般,從背面看中指上節長2指中節2指半下節3指。其余三指類推。大指長4指周也4指,根部比中指矮3指到掌底5指。手腕周12指,寬四指。從掌根到 中指根7指。掌最寬處也7指。生指處5指。掌基6指。指甲占末節一半,指甲如筒瓦,紅銅色,明亮。甲稍一麥,色如琉璃,白色無垢。五指下節有薄皮相連如鵝王。指底顏色與掌色相同,有文字右旋。指甲根邊沿皮寬半麥。總之手長4搩,不露骨節,柔軟如意,猶如象鼻之婉轉。 喉至心窩,心窩至肚臍,各一搩。雕塑為一搩半。乳尖闊2足,高而滿足。圓光一足。醬色。由此到兩腋6指。兩腋相去25指,后背亦然。脅肋厚8指。周圍66指。兩乳相去一搩。橫闊22指半,肋厚一搩。共69指。乳尖以下2指處前后闊20指,厚10指,共60指。臍上1指處是腰最細處,橫15指,周45指。乳至臍16指。兩乳至兩肩1搩。臍闊深皆1指。摺紋右旋而不顯露。此處周48指。寬15指。 髀樞(胯骨)往上,臍向下4指處連接大腿兩胯,兩邊相去24指。周圍54指。臍至陰藏1搩,此處橫25指。陰藏長4指頂2指縮藏不現如同馬王。陰囊闊4指縱5指。不令顯露。兩大腿中間周32搩,闊1/3。根部闊1搩,周3搩。長24指(塑像25指),靠近膝蓋處周28指,膝蓋骨豎4指闊9指,周27指。加上凸阜得28指。 小腿長同大腿2搩,中間周21指,稍周14指。踝骨縱廣3指。攬筋寛2指,足踵縱4指,圓尖寬3指,足底長1搩,大指食指肚面長2指,共長1搩2指。指根生長處寛6指腳心寬5指,踵底寛4指。足趺高滿如龜背。其生根比踵的生根高半指。足底里邊厚2指向外漸薄,到外邊只1指。大指邊和面俱長3指,周5指厚6足。食指和大指齊也3指,只是漸薄。其他三指也隨腳底而變薄。到小指只厚1指。把食指分16份,中指得15份。中指分8份無名指得7份。無名指分8份,小指得7份。腳底看2節,腳背看 3節。指甲蓋頭節一半,顏色網紋亦如手指。中心輪相,周圍螺貝吉祥字等。
造像度量經在西藏密宗佛教藝術中的作用
佛像度量經在西藏佛教后弘期翻譯成藏文,譯者是雅隆人札巴堅贊和印度人達瑪達熱,此后,被作為造像遵循的唯一法度。在西藏地區名為《量度經》 被藏族繪畫尊為金科玉律的《量度經》的建立正是印度古代藝術中最完美階段的笈多時代的造像規范。笈多藝術是早期藏族繪畫接受外來影響的一個最重要的源頭。笈多時期的藝術對印度周邊的佛教國家的美術有著廣泛的影響,包括西藏以及漢族地區。 密宗《量度經》內容主要也是論述造像基本尺度,全文分為九拃度、八拃度、七拃度、六拃度造像的具體比例和迎送殘舊造像儀軌等六個部分。對諸佛、菩薩等造型特征及身體各部位的度量比例都有詳細的論述。譯成藏文的《量度經》創造了適應西藏的度量單位,把拃、平指、青稞粒等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為度量單位,生動貼切,便于記憶和掌握。在描述人體各部位的形象時,采用大自然中動植物的造型特點來喻示,生動典型,一目了然。例如:以鳥卵比喻橢圓形臉,以樹葉比喻上寬下窄形臉,以彎月比喻眉形;腳背如龜,五腳趾如蓮瓣,身背如雄獅等。 在密宗佛教,《量度經》還強調了佛教造像度量失準,比例不當的惡果,稱“長度尺度量不足,災荒降臨家鄉毀”;“如果腹肚不鼓圓,五谷歉收年年減”等等。后代的藏族繪畫理論著作也繼承了《量度經》以威懾和恐嚇的辦法來建立理論權威的方式。后來以此為理論基礎,結合早期西藏佛教藝術實踐經驗,逐漸產生了藏民族的繪畫理論體系。清代翻譯成漢文以后,對清代后期以及近代佛像的制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造像工匠奉為楷模。雖然《造像量度經》一直作為西藏藝術的規范性經典,但是佛像的莊嚴法度是藏漢相通的。可以說度量經的翻譯流通彌補了漢族佛像缺乏經典指導的空缺。對于佛教造像的規范化標準化功不可沒。學習漢傳佛教繪畫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參考量度經是很有必要的。對漢傳文人佛教繪畫存在的野逸之風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西山華亭寺是昆明西山風景區的著名寺院之一。原為宋大理國某權貴的別墅,明末毀于火,清代幾次修建。寺內大雄寶殿東西兩山壁塑有五百羅漢,塑技接近筇竹寺羅漢像,但在衣飾上較為繁瑣細碎,更加反映了清代雕塑藝術的時代風貌。
四川新津寶光寺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羅漢堂中有五百羅漢,其具體制作年代當與建寺同時。從高約2米的體積以及“或坐或立,姿態各異,有的瘦削長頸,有的佝僂龍鐘,或笑容可掬,或橫眉怒目,喜、怒、哀、樂,表情迥然不同,衣褶襞紋,清晰分明”的人物神態表達來看,足可以與筇竹寺羅漢相媲美。只是雕塑作者是否也出于名工黎廣修或其同一師承之手?尚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