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代的雕塑風格是嚴峻的風格,是陽剛之美的風格。秦漢俑馬、墓前石雕從整體上看,也許遠不及后世那樣精巧、細膩,而以拙重、粗獷為特色,然而正是這種“客觀簡樸性”,成為了秦漢時代文化精神的象征。秦漢雕塑的風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這一時期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強烈的開拓、征服欲望的形象寫照。它繼承了遠古以來,華夏民族所表現出來的注重人力,與自然抗爭的崇高精神。秦漢時期的雕塑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力量將中國雕塑推向了高峰。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雕的出現和標志性明器雕塑的產生,以及工藝性雕塑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秦漢雕塑的巨大氣魄和強健精神,為中國雕塑的歷史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標志著明器雕塑創作上產生了一個重大飛躍。它規模大,數量多,給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力求逼真,表現物件的寫實風格。每個秦俑的形象雖無雷同,均通過人物動作刻畫,各自神態表現的生動傳神。注重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漢承秦制”漢代明器雕塑的制作形成規范化、制度化,形體上雖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現物件上卻比秦代豐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於動感,姿態也有了較多的變化,東漢明器雕塑在題材內容,制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區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出現了大量形形色色,表現各種生活勞動場景的俑,以及樓、塢、堡等模型,在題材內容上更趨於生活化,更真實廣泛,具體表現各種生活場景。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地區特色和民間風貌,如體現巴蜀風情的身背竹箆勞動婦女俑與袒博赤足、抱鼓,眉飛色舞表演的《說唱俑》。霍去病墓大型石雕群,是我國最早的較完整的紀念性雕刻藝術珍品,是西漢時期強盛的國力和積極進取精神的象徵。它的藝術特點表現為注重寓意,善於運用象徵的手法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在建造上,“為冢似祁連山”,以紀念他的不朽功勛。配置豎石和多種動物雕刻,獨創的綜合群體,成功展示了深山野林猛獸出沒的藝術意境,《馬踏匈奴》是整組石雕中的象徵中心。并巧妙地運用“因勢象形”的表現手法和靈活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的表現手法綜合運用。這一時期的建筑雕塑也很有特色。“秦磚漢瓦”將建筑、雕塑、書法結為一體的奇妙結合,是我國建筑雕塑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像磚和畫像石以磚石將繪畫與雕塑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變化多樣,同樣獨具民族特色。秦國有悠久的石刻藝術傳統,在鳳翔西村春秋時代的秦宮陵園中,曾出土兩件高約22厘米的石俑;戰國時代,秦昭王在咸陽興建橫橋,曾雕刻忖留神石像;此外,在蜀郡都江堰又雕刻鎮水石牛。秦始皇時期,玉石雕刻有了顯著的進步,據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秦代的刻玉善畫工烈裔,“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宛若真矣。”另據《三輔黃圖》記載,秦代加固擴建橫橋時,曾雕刻古代力士孟賁的石像;營建驪山陵園時,雕刻一對頭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開啟了后代在陵墓前雕造石獸、石獅或石辟邪之先河。青銅紀念雕塑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賈誼《過秦論》亦有“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之語。參考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編鐘架形象,可知秦代鑄造“鐘□金人十二”,即是供咸陽宮中兩具曲尺形雙層編鐘架上使用的人形銅立柱。另據《漢書·五行志》、《西京賦》、《水經·河水注》及《三輔舊事》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鑄造12個“各重二十四萬斤”的“金狄”,即12個身著“夷狄服”的大銅人,配列在阿房殿前,銅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寫的贊頌秦始皇統一功業的銘文,其政治作用不可低估。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出土兩乘大型銅車馬,每乘包括四馬、一車、一馭手,車馬形體相當實物的1/2,每乘總重量達1200公斤以上,鑄造工藝十分精良,形象極為生動(見彩圖銅車馬(秦) 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一號帶傘蓋的銅車,馭手作立姿,其性質當為導車;二號作篷蓋的銅車,馭手呈坐姿,其金屬轡繩末端刻有“安車”等字銘。據考證,此車系仿照秦始皇巡視全國時的御乘而鑄造,旨在紀念秦始皇“平一宇內”的不朽功業(見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墓葬明器雕塑 即供隨葬用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各種材質的偶人車馬。秦代有大型的陶塑兵馬俑及圉師俑、小型的木雕侍者俑等兩種。前者集中發現于陜西臨潼縣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園附近;后者于1978年發現于河南泌陽縣官莊村秦代末年的墓葬中,共有木俑4件,身高11~16厘米,面形渾圓豐滿,俑表施彩繪,作拱手侍立狀,造型甚古樸。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就著手穿治驪山;在他去世前,陵區內已是“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從20世紀40年代起,在秦始皇陵園東北隅的臨潼縣焦家村附近,曾陸續出土一種高約70厘米的圉師俑(馬□),作跽坐姿態,造型質樸優美。1974~1976年,在陵園東垣外的臨潼縣西楊村南,地處東陵道之北側,先后發現3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馬俑的從葬坑,出土數千件與真人真馬等高的兵馬俑,其軀體采用泥條盤筑法塑造,頭像則運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這批兵馬俑標志著秦代雕塑藝術的卓越成就,再現了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勇于公戰、怯于私斗的精神風貌,體現了王權的極度威嚴,其主要藝術特點是:形體高大,崇尚寫實,手法嚴謹;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令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漢代雕塑中國西漢和東漢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鑄銅等品種。當時,雕塑藝術應用范圍非常廣泛,表現技巧迅速提高,舉凡大型紀念性石刻、園林裝飾雕塑、各種明器雕塑及實用裝飾雕塑等方面,均有顯著發展,留存至今的漢代雕塑遺物極為豐富。石刻 漢代雕塑藝術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大型石刻作品上。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1對大型石刻,是原存陜西省長安縣常家莊的牽牛石像和斗門鎮內的織女石像,兩者東西相隔約3公里。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它們是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建立的,按左牽牛、右織女的格式,設置在昆明池東西兩岸,故而又稱漢昆明池石刻。牽牛石像高 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作跽坐狀;織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籠袖姿態。這組石刻取材于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均用花崗巖雕成,石像形體高大,是中國早期園林裝飾雕塑的代表。秦代雕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朝的雕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筑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建筑裝飾雕塑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憑借高度集中的人力與物力,大興土木。首先,在都城咸陽北坂上營造六國宮殿;其次,加固擴建了跨越渭河的橫橋,并在渭河南岸營建新朝宮——阿房前殿;最后,又在驪山北麓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這些巨大的建筑工程,均用雕塑作品進行裝飾美化。瓦當是強烈反映時代藝術風格的一種建筑裝飾構件。咸陽市東郊窯店鎮附近的秦宮遺址,曾出土浮雕著鹿、鳥、昆蟲紋的圓瓦當;西安市西郊巨家莊附近的阿房宮遺址,出土四鹿紋、四獸紋、子母鳳紋圓瓦當;驪山秦始皇陵區,出土夔鳳紋大瓦當;皆以飾紋華麗、風格清新而著稱。在咸陽故城秦宮遺址還出土兩種大型空心磚,其一是刻畫著龍紋、鳳紋、水神紋的空心磚,其二是模印著回紋、菱格紋的空心磚,皆鋪砌在宮殿階基地面上,由此可見秦代建筑裝飾雕塑的發展概貌。另一組著名的西漢大型石刻,是陜西省興平縣道常村的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屬官“左司空”署內的石匠所雕造。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于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意的風格。現存作品有立馬、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石蟾、臥牛、野豬、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犢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2塊。 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圍,現集中陳列在墓前東西兩廊內。立馬石刻,亦稱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體。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戰馬將侵擾者踏翻在地的情節,贊頌霍去病反擊匈奴侵擾所建樹的赫赫戰功,是漢代紀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青銅的特點 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等特點, 適用于鑄造各種器具、機械零件、軸承、齒輪等。 青銅器的類別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農器與工具、貨幣、璽印與符節、度量衡器、銅鏡、雜器十二大類,其下又可細分為若干小類。其中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這五類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 青銅的研究 動植物形象紋:“蟠虺紋”因圖形為盤繞成組的蛇形得名,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虺是上古典籍記載的劇毒 蛇,所謂似蛇而小。“蟠虺紋”僅見于春秋時期。 “象紋”與“象鼻紋”也是青銅器上的常見紋飾。象,通相。既是一種溫順的大型動物,又常作為太平吉祥的象征,還有就是“出將入相”的輝煌。 “獸面帶紋”過去亦稱“狩帶紋”,是青銅器上一種變形為帶狀裝飾紋的動物面部形象組合。這種紋飾帶出現于西周晚期,流行于春秋戰國。 幾何圖形:指菱形、三角形、圓形及其他相連成組的變形圖案等。比較典型的有:“圈帶紋”或稱“串珠紋”,多為輔助紋飾,流行于商周時期;“三角云紋”常交錯其他紋飾,流行于戰國時期;“菱形斜格紋”多見雜以“渦紋”和“S”形圖案,流行于戰國;“環帶紋”,舊稱“公字紋”,表現為連續的“S”形波浪帶圖案,上下充填“竊曲紋”或環紋,流行于西周晚期;“竊曲紋”很早就見于《呂氏春秋》的記載,“竊曲紋”的變化很多,如蜷曲若雙環而其中之一有目形者,有兩端內曲呈一如意頭狀者,不一而足。 青銅的運用 國外 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銅,但用作一般應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最早的青銅器出現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荷馬在《伊利亞特》史詩中提到希臘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銅、錫、銀、金投入他的熔爐,結果煉成阿基里斯所用的盾牌。銅和錫的比例變化范圍很大(從殘存人工制品中測得,銅含量為67~95%);但在中世紀已經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產生不同的效用。威尼斯圣馬可教堂圖書館收藏的11世紀希臘手抄本中列舉了1磅銅與2盎司錫的合金,即8比1的比例,這與后來使用的炮青銅相近。青銅較銅堅硬,熔點較低,容易熔化和鑄造;青銅也較純鐵堅硬,不同合金成分的青銅適于制造炮管和機器軸承。在工具和武器中,歷史上以鐵代替青銅并不是鐵本身有任何特殊優點,而是由于鐵較銅和錫豐富。鐘青銅的特性是受敲擊時能發出洪亮的聲音。其含錫量較高,為1/4~1/7.雕塑青銅含錫量低到1/10,有時還加入鋅和鉛的混合物。鋅能提高硬度,軸承合金中通常含少量的鋅。青銅中加入少量的磷能改善其性能和強度;磷青銅含磷量鑄錠可達1~2%,鑄件只含微量;它的強度高,特別適用于作泵的柱塞、閥和套。在機械工業中也使用錳青銅,它含有少量錫或甚至不含錫,但含有大量鋅和錳。除用作工具和武器外,青銅也廣泛用于制作錢幣;很多銅幣實際上是用青銅鑄造的,其典型成分是4%的錫和1%的鋅。 青銅是和水一樣熱脹冷縮的物質。 中國 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征、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形成期: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于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制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并存,并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一件范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省膠州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發現銅質制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鉆、環和銅鏡,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制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于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鉆、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制造容器。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鉚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制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制品。這個時期的青銅制品多樸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鼎盛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余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它帶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稱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呂氏春秋·先識》篇內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制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后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劍也是由青銅鑄造的。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制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制作鐘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于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鐘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于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一般叫金文。對于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鑄造青銅器的技術進一步發展,由于經驗的積累,鑄造各種青銅器時銅與錫的配合已有一個比例。《周禮·考工記》說: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這里的所謂金就是銅,銅錫合金即青銅。所謂“金之六齊”,就是區分青銅品種的六種配方之分量,以制造各種用器。所謂“鐘、鼎之齊”銅、錫比例為六比一,即銅占85.71%,錫占14.29%。“斧斤之齊”的銅、錫比例為五比一,即銅占83.33%,錫占16.67%。“戈戟之齊”的銅、錫比例為四比一,即銅占80%,錫占20%。“大刃之齊”所需銅、錫比例為三比一,即銅占75%,錫占25%。“削殺矢之齊”銅、錫比例為五比二,即銅占71.43%,錫占28.57%。“鑒燧之齊”銅、錫比例為一比一,即各占50%。楊寬先生認為:《考工記》規定各類青銅器的“銅錫合金的比例是很合乎合金的原理的”①青銅中錫的成分占17%到20%最為堅韌。《考工記》說“斧斤之齊”錫占16.67%,“戈戟之齊”錫占20%,是因為斧、斤、戈、戟都需堅韌。青銅中錫的成分占30-40%,硬度最高。《考工記》中規定“大刃之齊”錫占25%,“削殺矢之齊”錫占28.75%,是因這類武器所需硬度高。青銅中錫占的分量增多,光澤就會從青銅色轉為赤黃色、橙黃色、淡黃色。錫占到30-40%,青銅就會變為灰白色。《考工記》規定“鐘鼎之齊”錫占14.29%,為了使它能呈現橙黃色較美觀,同時也為了能敲出美妙的聲音。《考工記》規定“鑒燧之齊”錫占50%,是因為銅鏡需要白色光澤。 考古發現的春秋時期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墓編鐘,有紐鐘19件,甬鐘45件,楚王贈送的镈一件①經測音知道,“這套編鐘系七聲音階,與現代音律相同,它的振動頻率也與現代國際標準相近,總音域跨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的音域兩端各少一個八度。這套編鐘的音色優美,音域很寬,變化音比較完備,能奏各種曲調”②這組編鐘的發現,是春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成就輝煌的一個生動例證。 《周禮·考工記》說:“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次之,然后可鑄也。”這是符合冶金學道理的。在青銅混合熔鑄中,不純物質揮發,所以產生"黑濁之氣"。錫熔化揮發,于是產生“黃白之氣”。溫度再上升,銅熔化揮發,又產生“青氣”。到“青氣”出現,銅、錫完全熔化,青銅合金冶煉完成,而后就可以鑄成器物了。荀子說:青銅器的鑄作在于“刑(型)范正,金(銅)錫美,工冶巧,火齊得”。③這說明鑄范的制作、原料選擇、冶鑄技巧、火候的掌握等環節都要掌握好,才能鑄造出好的器物。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技術的進步,突出表現在以下兩項技術的使用上:一項是金銀錯技術,所謂金銀錯技術就是在銅器表面上鑲嵌金銀絲,制成圖案或文字。這項技術,春秋中期已出現,當時楚、宋等國的兵器上有錯金的美術字。戰國初,銅禮器上出現了大片金銀錯圖案,戰國中期這種技術不僅用在兵器、禮器上,而且也用在符節、璽印、車器、銅鏡、帶鉤和漆器的銅扣上。二是戰國中期以后刻鏤畫像工藝發展了起來,這種工藝是在比較薄的壺、柸、鑒、奩上制上細如發絲的刻鏤畫像圖畫,一般多是水陸攻戰、狩獵、宴樂禮儀等方面的圖畫。這些圖畫是在鑄成器形后,用鋼刀刻鏤加工制成的。 轉變期: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并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制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一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占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后,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么發展了,因而本網對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研究,至隋唐為止。
銅雕塑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1. 材質豐富:銅雕塑多用銅作為基本材質,銅具有良好的韌性和延展性,便于雕刻和塑造。
2. 長久耐用:銅具有較高的耐腐蝕性和抗氧化性,可保持較長時間的美觀和質感。
3. 紋理豐富:銅雕塑可以通過刻鑿、錘打等方式制造出豐富的紋理和質感,使作品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
4. 細節豐富:銅雕塑通常以細致入微的手法表現人物形象、動態和情感,能夠捕捉人物的神態和細節,使作品更加生動和具體。
5. 融合工藝:銅雕塑常常與其他工藝如鑄造、鍛造、鍛打等相結合,以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效果。
6. 歷史文化價值:銅雕塑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古代藝術的精華和技藝的高度發展。許多銅雕塑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俗、宗教和價值觀。
7. 裝飾與紀念功能:銅雕塑作為一種藝術裝飾品,可以用于室內外環境的裝飾,增添藝術氛圍和視覺效果。銅雕塑也常被用于紀念性的場合,如慶典、紀念館等,以表達對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的敬意。
銅雕塑以其獨特的材質特點、紋理、細節和歷史文化價值,展示了藝術家的創作才華和對人物、動態和情感的捕捉,同時具有裝飾和紀念的功能。
銅雕塑是一種以銅材料為主要制作材料,通過雕刻、鑄造或錘打等工藝制作而成的藝術品。銅雕塑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 耐久性:銅是一種耐腐蝕的金屬,具有很好的耐候性和持久性。銅雕塑在戶外環境下能夠長時間保持其原貌,不易受到外界環境的侵蝕。
2. 可塑性:銅是一種易于加工的金屬,可以通過雕刻、鑄造、錘打等方式進行形態的塑造。藝術家可以根據需要,將銅材料加工成各種形狀和造型,以表達自己的藝術創作意圖。
3. 豪華感:銅雕塑的金黃色澤給人一種豪華、莊重的感覺。銅材料的光澤和質感,使得雕塑作品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
4. 獨特性:每一件銅雕塑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完全復制。由于加工銅材料需要手工操作,并且銅材料的特性決定了每一件作品的紋理和細節都不盡相同,因此每件銅雕塑都具有獨特性和個性化的特點。
5. 文化價值:銅雕塑是傳統的藝術形式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古代,銅雕塑常常用于祭祀、紀念和慶典場合,代表了一種特定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
銅雕塑具有耐久性、可塑性、豪華感、獨特性和文化價值等特征,使得它成為一種受人們歡迎的藝術形式。
秦漢時代的雕塑風格是嚴峻的風格,是陽剛之美的風格。秦漢俑馬、墓前石雕從整體上看,也許遠不及后世那樣精巧、細膩,而以拙重、粗獷為特色,然而正是這種“客觀簡樸性”,成為了秦漢時代文化精神的象征。秦漢雕塑的風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這一時期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強烈的開拓、征服欲望的形象寫照。它繼承了遠古以來,華夏民族所表現出來的注重人力,與自然抗爭的崇高精神。秦漢時期的雕塑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力量將中國雕塑推向了高峰。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雕的出現和標志性明器雕塑的產生,以及工藝性雕塑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秦漢雕塑的巨大氣魄和強健精神,為中國雕塑的歷史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標志著明器雕塑創作上產生了一個重大飛躍。它規模大,數量多,給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力求逼真,表現物件的寫實風格。每個秦俑的形象雖無雷同,均通過人物動作刻畫,各自神態表現的生動傳神。注重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漢承秦制”漢代明器雕塑的制作形成規范化、制度化,形體上雖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現物件上卻比秦代豐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於動感,姿態也有了較多的變化,東漢明器雕塑在題材內容,制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區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出現了大量形形色色,表現各種生活勞動場景的俑,以及樓、塢、堡等模型,在題材內容上更趨於生活化,更真實廣泛,具體表現各種生活場景。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地區特色和民間風貌,如體現巴蜀風情的身背竹箆勞動婦女俑與袒博赤足、抱鼓,眉飛色舞表演的《說唱俑》。霍去病墓大型石雕群,是我國最早的較完整的紀念性雕刻藝術珍品,是西漢時期強盛的國力和積極進取精神的象徵。它的藝術特點表現為注重寓意,善於運用象徵的手法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在建造上,“為冢似祁連山”,以紀念他的不朽功勛。配置豎石和多種動物雕刻,獨創的綜合群體,成功展示了深山野林猛獸出沒的藝術意境,《馬踏匈奴》是整組石雕中的象徵中心。并巧妙地運用“因勢象形”的表現手法和靈活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的表現手法綜合運用。這一時期的建筑雕塑也很有特色。“秦磚漢瓦”將建筑、雕塑、書法結為一體的奇妙結合,是我國建筑雕塑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像磚和畫像石以磚石將繪畫與雕塑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變化多樣,同樣獨具民族特色。秦國有悠久的石刻藝術傳統,在鳳翔西村春秋時代的秦宮陵園中,曾出土兩件高約22厘米的石俑;戰國時代,秦昭王在咸陽興建橫橋,曾雕刻忖留神石像;此外,在蜀郡都江堰又雕刻鎮水石牛。秦始皇時期,玉石雕刻有了顯著的進步,據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秦代的刻玉善畫工烈裔,“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宛若真矣。”另據《三輔黃圖》記載,秦代加固擴建橫橋時,曾雕刻古代力士孟賁的石像;營建驪山陵園時,雕刻一對頭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開啟了后代在陵墓前雕造石獸、石獅或石辟邪之先河。青銅紀念雕塑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賈誼《過秦論》亦有“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之語。參考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編鐘架形象,可知秦代鑄造“鐘□金人十二”,即是供咸陽宮中兩具曲尺形雙層編鐘架上使用的人形銅立柱。另據《漢書·五行志》、《西京賦》、《水經·河水注》及《三輔舊事》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鑄造12個“各重二十四萬斤”的“金狄”,即12個身著“夷狄服”的大銅人,配列在阿房殿前,銅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寫的贊頌秦始皇統一功業的銘文,其政治作用不可低估。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出土兩乘大型銅車馬,每乘包括四馬、一車、一馭手,車馬形體相當實物的1/2,每乘總重量達1200公斤以上,鑄造工藝十分精良,形象極為生動(見彩圖銅車馬(秦) 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一號帶傘蓋的銅車,馭手作立姿,其性質當為導車;二號作篷蓋的銅車,馭手呈坐姿,其金屬轡繩末端刻有“安車”等字銘。據考證,此車系仿照秦始皇巡視全國時的御乘而鑄造,旨在紀念秦始皇“平一宇內”的不朽功業(見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墓葬明器雕塑 即供隨葬用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各種材質的偶人車馬。秦代有大型的陶塑兵馬俑及圉師俑、小型的木雕侍者俑等兩種。前者集中發現于陜西臨潼縣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園附近;后者于1978年發現于河南泌陽縣官莊村秦代末年的墓葬中,共有木俑4件,身高11~16厘米,面形渾圓豐滿,俑表施彩繪,作拱手侍立狀,造型甚古樸。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就著手穿治驪山;在他去世前,陵區內已是“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從20世紀40年代起,在秦始皇陵園東北隅的臨潼縣焦家村附近,曾陸續出土一種高約70厘米的圉師俑(馬□),作跽坐姿態,造型質樸優美。1974~1976年,在陵園東垣外的臨潼縣西楊村南,地處東陵道之北側,先后發現3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馬俑的從葬坑,出土數千件與真人真馬等高的兵馬俑,其軀體采用泥條盤筑法塑造,頭像則運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這批兵馬俑標志著秦代雕塑藝術的卓越成就,再現了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勇于公戰、怯于私斗的精神風貌,體現了王權的極度威嚴,其主要藝術特點是:形體高大,崇尚寫實,手法嚴謹;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令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漢代雕塑中國西漢和東漢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鑄銅等品種。當時,雕塑藝術應用范圍非常廣泛,表現技巧迅速提高,舉凡大型紀念性石刻、園林裝飾雕塑、各種明器雕塑及實用裝飾雕塑等方面,均有顯著發展,留存至今的漢代雕塑遺物極為豐富。石刻 漢代雕塑藝術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大型石刻作品上。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1對大型石刻,是原存陜西省長安縣常家莊的牽牛石像和斗門鎮內的織女石像,兩者東西相隔約3公里。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它們是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建立的,按左牽牛、右織女的格式,設置在昆明池東西兩岸,故而又稱漢昆明池石刻。牽牛石像高 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作跽坐狀;織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籠袖姿態。這組石刻取材于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均用花崗巖雕成,石像形體高大,是中國早期園林裝飾雕塑的代表。秦代雕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朝的雕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筑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建筑裝飾雕塑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憑借高度集中的人力與物力,大興土木。首先,在都城咸陽北坂上營造六國宮殿;其次,加固擴建了跨越渭河的橫橋,并在渭河南岸營建新朝宮——阿房前殿;最后,又在驪山北麓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這些巨大的建筑工程,均用雕塑作品進行裝飾美化。瓦當是強烈反映時代藝術風格的一種建筑裝飾構件。咸陽市東郊窯店鎮附近的秦宮遺址,曾出土浮雕著鹿、鳥、昆蟲紋的圓瓦當;西安市西郊巨家莊附近的阿房宮遺址,出土四鹿紋、四獸紋、子母鳳紋圓瓦當;驪山秦始皇陵區,出土夔鳳紋大瓦當;皆以飾紋華麗、風格清新而著稱。在咸陽故城秦宮遺址還出土兩種大型空心磚,其一是刻畫著龍紋、鳳紋、水神紋的空心磚,其二是模印著回紋、菱格紋的空心磚,皆鋪砌在宮殿階基地面上,由此可見秦代建筑裝飾雕塑的發展概貌。另一組著名的西漢大型石刻,是陜西省興平縣道常村的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屬官“左司空”署內的石匠所雕造。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于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意的風格。現存作品有立馬、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石蟾、臥牛、野豬、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犢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2塊。 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圍,現集中陳列在墓前東西兩廊內。立馬石刻,亦稱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體。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戰馬將侵擾者踏翻在地的情節,贊頌霍去病反擊匈奴侵擾所建樹的赫赫戰功,是漢代紀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青銅
紫銅
黃銅
青銅最貴
然后紫銅
黃銅
因為青銅是用紫銅和比紫銅價格高的金屬混制成的。
含銅量
紫銅最高
大多數鑄造的在90%
然后青銅
80%
黃銅
59%
我就是做鑄造的,做了快10年了,主要做
銅雕
佛像
雕塑
寺廟用品
。所有的銅
我都知道,
有時間可以去我的網站看看
www.yzgyp.com
一般按照成分來說,銅可以分為紫銅,黃銅,還有青銅和白銅。
紫銅:紫銅的特點就是導電性、塑性都較好,但強度、硬度較差一些,紫銅含其他成分很少,一般可以認定為純銅;
黃銅是由銅和鋅所組成的合金,又可細分為簡單黃銅和復雜黃銅,復雜黃銅中又以第三組元冠名為鎳黃銅、硅黃銅等,所以黃銅就不是純銅了;
青銅系指除銅鎳、銅鋅合金以外的銅基合金,主要品種有錫青銅、鋁青銅、特殊青銅(又稱高銅合金);
白銅系指銅鎳系合金,是以鎳為主要添加元素的銅基合金,呈銀白色,有金屬光澤,故名白銅。
我們在選擇銅材料的時候要看他的他的色澤,一般鑄銅雕塑工藝品都是采用紫銅,紅銅,還有黃銅。但是劣質銅,銅材質里面含有雜質,用手一彎就斷成兩截,里面可以看到有黑色雜質,這個是絕對不能采用的。
銅雕塑工藝品從工藝上來說可分為鍛銅雕塑和鑄銅雕塑,鑄銅雕塑是雕塑工藝中最復雜的一種,但是鑄銅雕塑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很強的價值,是其他銅制工藝品無法比擬的,鑄銅雕塑大致要經歷塑型 — 翻模具 - 出原型 — 做臘型 — 修臘型 — 制作型殼 — 失臘焙燒 — 鑄造 — 清理型殼 — 焊接 — 打磨 — 組裝 — 做效果這13道工序,一個完美的銅雕藝術品才會制作完成。
商周時代青銅雕塑藝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雕塑藝術形式。這一時期青銅雕塑大致分為青銅鳥獸形器、青銅器皿上的立體雕飾以及純觀賞性的青銅雕塑品三類。鳥獸形器,主要指造型作鳥獸形的“尊”,如犀尊、象尊、鸮尊等。青銅器皿上的立體雕飾,包括在器皿表面的裝飾性浮雕和在提、蓋、耳、足等部位的小型立體雕飾,立體雕飾都以立體或半立體形象出現,形象生動夸張而又服從于器皿的整體造型與裝飾要求。純觀賞性的青銅雕塑數量不多,但頗具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