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生命的象征,人體藝術是以人體作為傳達藝術家感情的載體,藝術家通過藝術創造,賦予人體以千種色彩、萬般體態。
我們把時間退回到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有許多的城邦,在地中海周圍星羅棋布。由于城邦分散,各自為政,而且相互敵視,附近隨時都有來犯的外族侵略者,希臘人生命沒有保障。每次戰爭的結果,又極其殘酷,富有者一夜被搶光,家中婦女被賣為奴,男子被殺或者干著苦不堪言的重體力勞動。為了保住全家人的性命和免招厄運,人人都與國家大事休戚相關。每個城邦都想壓倒其他的城邦,掠奪和征服別人。這樣的城邦全靠能打仗會肉搏的壯士來保衛。每個青壯年男子都要把自己鍛煉成為強壯的、吃苦耐勞的、體格完美的斗士。斯巴達沒有城墻,四面是無屏障的田野,無法防御敵人,曾經戰敗的異族等待時機再來侵犯。斯巴達的一切都服從于軍事攻擊和防御,首先要制造強健的種族,于是他們的新生嬰兒必須經過長老檢查,只有健壯的嬰兒才被允許撫養,體弱有病者當即拋入山谷。青年受到最艱苦的集體鍛煉,男孩和女孩一樣接受鍛煉,成年人也接受鍛煉。希臘的其他城邦也采取同樣的教育方法,健美和敏捷,是希臘人心目中最理想的體格。
希臘正是由于這種風氣的影響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觀念,他們認為理想的人具有比例勻稱、敏捷矯健,并擅長各類運動的裸體,決不以裸體為羞,肯脫掉衣服參加運動和競技,連斯巴達的女子也能幾乎是裸體地參加體育運動。對體育的重視和長期鍛煉把怕羞的心理消除了。
希臘人從公元前776年開始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當時,希臘有四大著名的運動會,不斷地舉行運動會,足見體育運動在希臘人的生活中何等重要。這些運動會可以說明古希臘人怎樣如癡如狂地把完美的人體作為崇拜的對象,在人間歌頌英雄,在天上則敬仰神明。
在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運動員們都是裸體參與競技的,勝者是全家族的光榮,共同出資為其打造形象以作永久的紀念,顯現出男體的力與美。為了崇拜,從人體美的觀念開始產生雕塑藝術,出現了歐洲文化的高峰期,雕塑的內容是塑造得獎運動員的肖像,塑造的神與人一樣有完美的肉體,要塑得真實就必須惟妙惟肖,給人以真實感,而且對神的敬意也要表現得超越非凡人的氣度和不朽性。在經過三四百年的不斷地改進和精益求精,在塑造中和觀念上都使人體藝術發展了,最終達到了能代表古希臘對人體美的理想模式,這種模式啟示并指導著后世人們進行創造。
古希臘是西方文化藝術的發源地,西方人言必稱希臘,文藝復興時更以再造古典運動向古希臘致敬。古希臘藝術綿延2000年,希臘一詞意為典雅、優美。希臘民族是愛美、創造美的民族。希臘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不僅發現、孕育和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所以希臘藝術主要成就表現在神與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廟建筑。希臘美術的主要特點是無所不包的和諧與規律性,還有莊嚴與靜穆。它的主要標志是人體美,古希臘為人類貢獻了高不可及的藝術典范之作。
希臘藝術是以質取勝的,人體雕刻藝術是古希臘雕刻藝術之冠。這些雕像在人體比例和肌肉質感方面都接近真實的人體,面部表情十分生動。更重要的是注重刻畫人物瞬間的表情和動勢,具有較強的沖擊力。如《瀕死的戰士》整個畫面是描寫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戰爭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臨戰姿態,人物的體形比例和肌肉的刻畫準確而簡練,扭曲的軀體、雙臂和腿的動態都充分地表現出傷重倒下的痛苦狀態,人物面部呈現出豐富的表情。再如米隆的《擲鐵餅者》,人體動勢彎腰屈臂成S形,回轉的頭部和扭曲的身體被巧妙地處理為一種和諧的姿態,以一個固定的動作表現出運動的連續性,充滿了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突破了藝術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傳遞了運動的意念,把身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現得淋漓盡致,造成單純中見多樣變化的形式美感。這尊雕像解決了雕塑支點的重心問題,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自殺的高盧人》表現被打敗的高盧人首領,為了不做敵方階下囚而受辱,勇敢而堅定地殺死愛妻之后自殺。這是一座震撼人心的悲劇性雕像。雕刻家著意刻畫自殺時的緊張瞬間,群雕采用各種對比的手法塑造形象,立與垂、生與死、動與靜、形體的仰與俯、正與側轉,構成了一座三度空間四面觀賞的組合雕塑形式,成為后來廣場雕塑像的范本。
希臘雕像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即使殘缺也是活物,人們在想象中彌補了殘缺,獲得了完滿的審美享受。眾所周知的斷臂維納斯雕像不消說了,《勝利女神像》是希臘化時期留存下來的另一尊著名杰作,被奉為稀世珍寶。這座雕像整個動勢結構十分完美生動,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力量為其特征。已無頭部的雕像屹立山巔,面向大海展開雙翅,呈現欲飛之態,颯爽挺立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羽翼,充分體現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呼凱旋的激情。被海風吹拂的衣裙貼著身體,衣裙褶紋構成疏密有致生動流暢的運動感,呈現出生命的飛躍。
擲鐵餅者希臘米隆
擲鐵餅者,大理石雕復制品,原作為青銅,米隆作于約公元前450年。擲鐵餅者
這尊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的雕像,一望而知是表現投擲鐵餅的一個典型瞬間動作:人體動勢彎腰屈臂成S型。這使單個的人體富于運動變化,但這種變化常常造成不穩定感,所以作者將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讓左足尖點地以支撐輔助,以頭為中心兩臂伸展成上下對稱,從而使不穩定的軀體獲得穩定感。身體的正側轉動,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擲鐵餅的運動規律,又造成單純中見多樣變化的形式美感。米倫的這尊雕像解決了雕塑的一個支點的重心問題,為后來的雕塑家創造各種運動姿態動作樹立了榜樣。
公元前449~前334年是希臘雕塑藝術的全盛時期,藝術史上稱為古典時期,大量優秀的雕塑作品出自這個時期,《擲鐵餅者》就是現存流傳最廣的藝術杰作之一,也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這個作品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里程碑,顯示出希臘雕刻藝術已經完全成熟。雕塑贊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雖然原作已經失傳,但我們仍能從復制品中感受到那生命力爆發的強烈震撼,也是我們研究古希臘雕刻的重要資料。
《擲鐵餅者》取材于希臘的現實生活中的體育競技活動,刻畫的是一名強健的男子在擲鐵餅過程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瞬間。雕塑選擇的鐵餅擺回到最高點、即將拋出的一剎那,有著強烈的引而不發的吸引力。雖然是一件靜止的雕塑,但藝術家把握住了從一種狀態轉換到另一種狀態的關鍵環節,達到了使觀眾心理上獲得運動感的效果,成為后世藝術創作的典范。
擲鐵餅的強烈動感與雕像的穩定感結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個雕像身體自由屈伸和旋轉的軸心,同時又保持了雕像的穩定性。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像一張拉滿弦的弓,帶動了身體的彎曲,呈現出不穩定狀態,但高舉的鐵餅又把人體全部的運動統一了起來,使人們又體會到了暫時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滿了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突破了藝術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傳遞了運動的意念,把人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達得淋漓盡致,體現了古希臘的藝術家們不僅在藝術技巧上,同時也在藝術思想和表現力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體育運動的最佳標志。
米隆生于公元前492年,藝術活動于公元前472~前440年間。他是伊留特拉依人,鮑薩尼亞斯在自己的旅行記中把他當作雅典人,這大概是他長期在雅典工作的緣故。
米隆大概在20歲時到阿基列達斯門下學習,而藝術成熟于40歲左右。他擅長以青銅為材料的雕塑,能巧妙而準確地表現人物在運動中的正確姿態,塑成形神俱真的動物。傳說他為雅典城堡塑造的青銅牡牛雕像,由于亂真而招惹成群的野狼;他雕刻的馬,竟引起真馬的嘶叫。可惜的是米隆所有的雕刻原作都沒有保存下來,現在所看到的僅僅是后來羅馬匠師模制的大理石復制品。
米隆是位大膽進行藝術革新的雕刻家,他勇于探索和表現新而又難的雕刻技法,力圖使和諧壯麗與逼真生動合二為一,他善于運用超群的雕刻技巧表現運動中的人體,尤其是對激烈動勢中的競技者的人體均衡與靜止的處理有獨到之處,這充分表現在他的《擲鐵餅者》中。
米隆的雕塑藝術的最大長處是反映迅速變化的運動感,往往能突破時空的局限,抓住雕像動作的關鍵瞬間,擴大了形象的時空表現力。
一種體育精神和力與美的集合就這樣展現在大家面前。
荷矛的戰士希臘波劉克萊托斯
這位荷矛的年輕壯士,身體發育得十分完美,體格強健,肌肉發達。作者的藝術法規確定了其身長與頭的比例是7:1。他認為只有這個比例才是最美的數,它符合社會的審美觀。雕像的姿勢是左手持矛,右腿站立,支撐點落在右腿上;右手下垂,左足則稍微向后彎曲點地,其動勢顯出一種輕松的氣氛。從左右兩腿力度的對比來看,它表現了一種和諧的統一。波劉克萊托斯的比例說,是和當時畢達哥斯學派的美學觀相一致的。這一學派認為數的和諧就是支配一切生活現象的客觀規律性。古希臘,有人從數的概念創造的黃金律,是研究美的一種形式。
《荷矛的戰士》作為一個美學常數,作為人類視覺語言的一個詞匯,反映了古代藝術家認識世界的一個側面。在斐羅所著的《機械學》一書的第四卷第一章里,也提到過波劉克萊托斯一句名言:藝術作品的成功是要靠許多數的關系,任何一個細節都具有意義。可見,數的概念也是古代希臘人的美學概念。這尊雕像所制定的比例數,就成了當時贊賞人體美的一種理想的標準了。
《荷矛的戰士》原作已不復存在。據考證,古時保存著幾個大理石復制品,其中即以在龐貝發現的這一尊為最好,現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此像高約198厘米,其制作的考證年代于公元前450~前440年。
背景:
在古代雅典城外,有兩個著名的運動場地,一個叫阿加德米,一個叫盧基厄模。那兩處運動場受到政府的保護,那里常年碧樹成陰,綠茵鋪地。每當晴朗的日子,青年壯士們就在那里練習賽跑、跳遠、擲鐵餅,或作其他的體育活動,為每4年一次的泛希臘奧林匹亞競技會作充分的準備。與此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也在運動場附近,熱烈地討論著近期雅典上演的戲劇,有的圍著一位須發斑白的學者,傾聽他講解復雜的哲學問題。公元前5世紀,雅典城就是古希臘科學與哲學及文化的中心。學術思想與自由討論的空氣相當活躍,許多哲學家和藝術家以及四方游學之士薈萃在這里。運動場阿加德米由于經常展開學術活動,漸漸演變成名詞學院專稱了。我們從這些古代文化生活中發現,古希臘人要以美的體格來培養美的靈魂。雅典的公民,不僅把運動場看作鍛煉身體的地方,它還是取得智慧的場所。
希臘藝術的全盛時期一般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公元前449年至該世紀末,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結束為標記;第二階段是從公元前第4世紀至亞歷山大大帝去世時止。著名的雕塑家菲底亞斯是這一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這位雕塑家曾受命為雅典設計建造了一座在希臘藝術史上傳為美談的古代廟宇,即巴底隆神廟。假如我們把巴底隆神廟的雕刻,標志為希臘雕刻的高峰,從與其同時代的另一位大師波劉克萊托斯的《荷矛的戰士》這一雕像上,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在雕塑藝術方面的成就。
波劉克萊托斯是希臘北部昔克翁人,但他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中部的阿爾哥斯,是屬于阿爾哥斯-昔克翁派(即伯羅奔尼撒派)的雕塑家。這一派以青銅為主要雕塑材料,題材也偏重于運動員、競技士等現實人物。波劉克萊托斯的創作成就集中表現在理論上,他從數的關系上來研究雕像的美,雕塑史上也稱他是創造數的比例的雕塑家。他的名著《法規》一書便是證明,此書闡述了他對人體美的比例的見解,并制作了這尊青銅像《荷矛的戰士》作為他的理論樣板,也稱它為法則。
刮汗污的運動員希臘列西普斯
《刮汗污的運動員》連同他的其他青銅雕像,都已不復存在,今天只能從一些被認為是可靠的大理石摹制品上看到他的雕塑風格。這件復制品現藏羅馬梵蒂岡博物館內。
希臘古典時期雕塑的最后一位代表是列西普斯。他誕生在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雖然和他的前輩柏拉西特列斯、史柯珀斯一樣,也處在一個城邦國家發生危機的年代,但他的大量青銅雕像不僅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傳統,還創立了人體美的一種新標準。他的運動員雕像,身軀和四肢要比波劉克萊托斯的《荷矛的戰士》更修長,頭是全身的1/8。
這一尊《刮汗污的運動員》(原作約于公元前330年)就是他這一新標準的規范。這決不是說,他在任意拉長比例。這個新比例是他從對無數運動員的實際觀察中獲得的。他發現了7∶1的法規還不是當時運動健兒的最美典型。作者創作的大小青銅鑄像計有1500多個。作者在這尊雕像上成功地表現了運動員的精神狀態,盡管雕像是靜止的,仍顯示了一種似乎有點疲憊的感情。他表現一個動作剛結束,下一個動作行將開始的一個瞬間。臉上的勞累表情和全身肌肉的緊張狀態,構成這種疲憊感的特征。藝術家發揮了特有的雕塑語言,使大理石也顯得有血有肉了。古羅馬歷史學家普林尼說這位雕塑家最善于表現個性,亞歷山大大帝也最滿意他的雕塑,他只允許列西普斯來為他造像。
另一個特點是,他的全部創作題材只是神、英雄和運動員,從未制作過一座女性像。
自殺的高盧人希臘阿基桑德羅斯
希臘化時期另一個美術中心是小亞細亞的柏加馬,那里是自亞歷山大死后新誕生的又一個領土不大的獨立王國,約建于公元前284年統治者是阿塔爾一世。在公元前3~前1世紀期間,那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很繁榮。如果以圖書館的藏書來鑒定它的文化水準,恐怕柏加馬僅次于亞歷山大里亞,而居第二位。它的羊皮紙生產也是全希臘最著名的。柏加馬的衛城包括雅典娜神廟、王宮、圖書館和宙斯祭壇,是一組巨大而很出色的建筑。因為阿塔爾王及其后繼者阿塔爾二世、歐墨涅斯二世等,都十分重視藝術,他們聚賢集世,對美術的愛好尤甚。這些帝王竭力推崇雕塑藝術對國民的宣傳鼓動作用。考古學家們后來在那里發現了希臘化時期一些最卓越的雕塑古跡,宙斯祭壇上面的巨大飾帶浮雕被發掘出來后,曾被稱為世界奇跡之一。在雕刻上,出現了一種新風格,那著重以渲染事件的激情為主,后人稱為柏加馬派。自殺的高盧人
公元前241年,阿塔爾一世打敗了經常襲擊和蹂躪希臘本部的一股中歐游牧民族——高盧人,為了紀念戰功,國王聘請來一批希臘雕刻家,讓他們制作紀念雕像來裝飾雅典娜神龕。這些雕像都是青銅鑄造的,現雖已蕩然無存,但是有許多大理石摹制品留存下來。這些摹制品是在16世紀初葉,和19世紀才被考古家們在羅馬發現的,它們成了我們今天認識希臘化時期雕刻精品的最可靠、也是最珍貴的文物,其中以《垂死的高盧人》和《自殺的高盧人》兩尊為最精彩。
《自殺的高盧人》描寫的是一個戰敗的高盧戰士,為了不被敵人俘虜后身受凌辱,他先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準備自刎。他左手攙著已被他殺死了的妻子,右手執劍往自己的左胸口刺入。身子站立著,眼睛向后面追來的敵人投射出無比的憤怒,具有一種寧死不屈的壯烈姿態。雕像構思的成功,以及它那現實主義的手法,其藝術效果,與塑造者的原意正好相反。
藝術家的本來目的是要揭露侵略者的悲慘遭遇,以表彰勝利者的凱旋與幸福情緒的。可是實質上,由于過分強調了高盧人的尚武精神,反把敵人的英勇不屈氣概給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們從這組雕像的形式設計上看,雕塑家的主要成就,是他們選中了古代戰士視死如歸的最激動時刻。這和當時亞歷山大里亞的雕塑風格形成鮮明的對照,后者偏重于裝飾,而且多造園林和噴泉,所作雕像多為女子裸體。因此柔靡之風過重。在柏加馬,我們看到的只是勝利的凱歌,連它的所有祭壇浮雕,也都象征著對高盧人勝利的統治精神。宙斯祭壇上的高浮雕,雖然刻畫的是神話題材,實際上那條大飾帶浮雕所描寫的眾神與巨人戰斗的激烈場面,就是希臘人戰勝游牧民族高盧人的寓意化。
另一尊雕像于1863年發掘,它表現了一個受重傷的高盧戰士,他坐在地上,身向右前方傾斜,右手支撐著地面,左膝屈起,似乎仍想掙扎地站起來,表達了一種不甘屈服的痛苦意志,深刻地揭示出一個處于垂危時刻的戰場英雄的復雜情緒。英雄的氣概被表達得栩栩如生,人們幾乎可以從雕像的激憤中看到他身上流下的鮮血。
有趣的是這些雕像的創造,本來是為了表彰統治者阿塔爾一世的戰功的,可是藝術品本身卻宣揚了一種中歐游牧民族高盧人的勇敢好勝與強悍不屈的精神。這正是現實主義藝術的無情性,作品產生了與柏加馬王國的意圖相反的藝術影響。
斷臂的維納斯希臘亞歷山大羅斯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是1820年發現于愛琴海的米洛斯島,經過一番爭奪,被法國人買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盧浮宮。從基座的銘文中,人們獲知雕像的作者為亞歷山德羅斯,并推斷出作品創作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50年。斷臂的維納斯
在希臘化時期,表現女性人體美的雕塑日漸增多,對愛與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維納斯的歌頌更是層出不窮,其中最為著名雕像的就是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也就是俗稱斷臂的維納斯,并已經成為贊頌女性人體美的代名詞。
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來,人們對她傾注了不計其數的贊美和歌頌。愛神的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美麗的橢圓型面龐,希臘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流露出希臘雕塑藝術鼎盛時期沿襲下來的理想化傳統。她那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魅力。
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現力的衣褶所覆蓋,僅露出腳趾,顯得厚重穩定,更襯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樣的莊嚴崇高而端莊,像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嫵媚。人們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靜,沒有半點的嬌艷和羞怯,只有純潔與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帶笑容,卻含而不露,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
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們在競相制作復原雙臂的復制品后,都為有一種畫蛇添足感覺而嘆息。正是這殘缺的斷臂似乎更能誘發出人們的美好想象,增強了人們的欣賞趣味。雕像沒有追求纖小細膩,而是采用了簡潔的藝術處理手法,體現了人體的青春、美和內心所蘊含的美德。整尊雕像無論從任何角度欣賞,都能發現某種統一而獨特的美。這種美不再是希臘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現的感官美,而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理想美,充滿了無限的詩意,在她面前,幾乎一切人體藝術作品都顯得黯然失色。
整個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種人體美比例,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幾乎都蘊含著黃金分割的美學秘密。這正是古人對于人體美的贊頌和肯定,為后世的藝術樹立了不朽的典范。
法國獲得這尊雕像時,全國一片沸騰,人們視之為國寶,并被尊稱為盧浮宮的鎮館之寶。她一直為世界上所有熱愛藝術和美的人們所景仰,他們都以能親眼目睹這尊古希臘最偉大的藝術奇跡為人生一大幸事。
人體是生命的象征,人體藝術是以人體作為傳達藝術家感情的載體,藝術家通過藝術創造,賦予人體以千種色彩、萬般體態。
我們把時間退回到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有許多的城邦,在地中海周圍星羅棋布。由于城邦分散,各自為政,而且相互敵視,附近隨時都有來犯的外族侵略者,希臘人生命沒有保障。每次戰爭的結果,又極其殘酷,富有者一夜被搶光,家中婦女被賣為奴,男子被殺或者干著苦不堪言的重體力勞動。為了保住全家人的性命和免招厄運,人人都與國家大事休戚相關。每個城邦都想壓倒其他的城邦,掠奪和征服別人。這樣的城邦全靠能打仗會肉搏的壯士來保衛。每個青壯年男子都要把自己鍛煉成為強壯的、吃苦耐勞的、體格完美的斗士。斯巴達沒有城墻,四面是無屏障的田野,無法防御敵人,曾經戰敗的異族等待時機再來侵犯。斯巴達的一切都服從于軍事攻擊和防御,首先要制造強健的種族,于是他們的新生嬰兒必須經過長老檢查,只有健壯的嬰兒才被允許撫養,體弱有病者當即拋入山谷。青年受到最艱苦的集體鍛煉,男孩和女孩一樣接受鍛煉,成年人也接受鍛煉。希臘的其他城邦也采取同樣的教育方法,健美和敏捷,是希臘人心目中最理想的體格。
希臘正是由于這種風氣的影響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觀念,他們認為理想的人具有比例勻稱、敏捷矯健,并擅長各類運動的裸體,決不以裸體為羞,肯脫掉衣服參加運動和競技,連斯巴達的女子也能幾乎是裸體地參加體育運動。對體育的重視和長期鍛煉把怕羞的心理消除了。
希臘人從公元前776年開始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當時,希臘有四大著名的運動會,不斷地舉行運動會,足見體育運動在希臘人的生活中何等重要。這些運動會可以說明古希臘人怎樣如癡如狂地把完美的人體作為崇拜的對象,在人間歌頌英雄,在天上則敬仰神明。
在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運動員們都是裸體參與競技的,勝者是全家族的光榮,共同出資為其打造形象以作永久的紀念,顯現出男體的力與美。為了崇拜,從人體美的觀念開始產生雕塑藝術,出現了歐洲文化的高峰期,雕塑的內容是塑造得獎運動員的肖像,塑造的神與人一樣有完美的肉體,要塑得真實就必須惟妙惟肖,給人以真實感,而且對神的敬意也要表現得超越非凡人的氣度和不朽性。在經過三四百年的不斷地改進和精益求精,在塑造中和觀念上都使人體藝術發展了,最終達到了能代表古希臘對人體美的理想模式,這種模式啟示并指導著后世人們進行創造。
古希臘是西方文化藝術的發源地,西方人言必稱希臘,文藝復興時更以再造古典運動向古希臘致敬。古希臘藝術綿延2000年,希臘一詞意為典雅、優美。希臘民族是愛美、創造美的民族。希臘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不僅發現、孕育和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所以希臘藝術主要成就表現在神與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廟建筑。希臘美術的主要特點是無所不包的和諧與規律性,還有莊嚴與靜穆。它的主要標志是人體美,古希臘為人類貢獻了高不可及的藝術典范之作。
希臘藝術是以質取勝的,人體雕刻藝術是古希臘雕刻藝術之冠。這些雕像在人體比例和肌肉質感方面都接近真實的人體,面部表情十分生動。更重要的是注重刻畫人物瞬間的表情和動勢,具有較強的沖擊力。如《瀕死的戰士》整個畫面是描寫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戰爭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臨戰姿態,人物的體形比例和肌肉的刻畫準確而簡練,扭曲的軀體、雙臂和腿的動態都充分地表現出傷重倒下的痛苦狀態,人物面部呈現出豐富的表情。再如米隆的《擲鐵餅者》,人體動勢彎腰屈臂成S形,回轉的頭部和扭曲的身體被巧妙地處理為一種和諧的姿態,以一個固定的動作表現出運動的連續性,充滿了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突破了藝術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傳遞了運動的意念,把身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現得淋漓盡致,造成單純中見多樣變化的形式美感。這尊雕像解決了雕塑支點的重心問題,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自殺的高盧人》表現被打敗的高盧人首領,為了不做敵方階下囚而受辱,勇敢而堅定地殺死愛妻之后自殺。這是一座震撼人心的悲劇性雕像。雕刻家著意刻畫自殺時的緊張瞬間,群雕采用各種對比的手法塑造形象,立與垂、生與死、動與靜、形體的仰與俯、正與側轉,構成了一座三度空間四面觀賞的組合雕塑形式,成為后來廣場雕塑像的范本。
希臘雕像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即使殘缺也是活物,人們在想象中彌補了殘缺,獲得了完滿的審美享受。眾所周知的斷臂維納斯雕像不消說了,《勝利女神像》是希臘化時期留存下來的另一尊著名杰作,被奉為稀世珍寶。這座雕像整個動勢結構十分完美生動,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力量為其特征。已無頭部的雕像屹立山巔,面向大海展開雙翅,呈現欲飛之態,颯爽挺立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羽翼,充分體現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呼凱旋的激情。被海風吹拂的衣裙貼著身體,衣裙褶紋構成疏密有致生動流暢的運動感,呈現出生命的飛躍。
擲鐵餅者希臘米隆
擲鐵餅者,大理石雕復制品,原作為青銅,米隆作于約公元前450年。擲鐵餅者
這尊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的雕像,一望而知是表現投擲鐵餅的一個典型瞬間動作:人體動勢彎腰屈臂成S型。這使單個的人體富于運動變化,但這種變化常常造成不穩定感,所以作者將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讓左足尖點地以支撐輔助,以頭為中心兩臂伸展成上下對稱,從而使不穩定的軀體獲得穩定感。身體的正側轉動,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擲鐵餅的運動規律,又造成單純中見多樣變化的形式美感。米倫的這尊雕像解決了雕塑的一個支點的重心問題,為后來的雕塑家創造各種運動姿態動作樹立了榜樣。
公元前449~前334年是希臘雕塑藝術的全盛時期,藝術史上稱為古典時期,大量優秀的雕塑作品出自這個時期,《擲鐵餅者》就是現存流傳最廣的藝術杰作之一,也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這個作品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里程碑,顯示出希臘雕刻藝術已經完全成熟。雕塑贊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雖然原作已經失傳,但我們仍能從復制品中感受到那生命力爆發的強烈震撼,也是我們研究古希臘雕刻的重要資料。
《擲鐵餅者》取材于希臘的現實生活中的體育競技活動,刻畫的是一名強健的男子在擲鐵餅過程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瞬間。雕塑選擇的鐵餅擺回到最高點、即將拋出的一剎那,有著強烈的引而不發的吸引力。雖然是一件靜止的雕塑,但藝術家把握住了從一種狀態轉換到另一種狀態的關鍵環節,達到了使觀眾心理上獲得運動感的效果,成為后世藝術創作的典范。
擲鐵餅的強烈動感與雕像的穩定感結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個雕像身體自由屈伸和旋轉的軸心,同時又保持了雕像的穩定性。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像一張拉滿弦的弓,帶動了身體的彎曲,呈現出不穩定狀態,但高舉的鐵餅又把人體全部的運動統一了起來,使人們又體會到了暫時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滿了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突破了藝術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傳遞了運動的意念,把人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達得淋漓盡致,體現了古希臘的藝術家們不僅在藝術技巧上,同時也在藝術思想和表現力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體育運動的最佳標志。
米隆生于公元前492年,藝術活動于公元前472~前440年間。他是伊留特拉依人,鮑薩尼亞斯在自己的旅行記中把他當作雅典人,這大概是他長期在雅典工作的緣故。
米隆大概在20歲時到阿基列達斯門下學習,而藝術成熟于40歲左右。他擅長以青銅為材料的雕塑,能巧妙而準確地表現人物在運動中的正確姿態,塑成形神俱真的動物。傳說他為雅典城堡塑造的青銅牡牛雕像,由于亂真而招惹成群的野狼;他雕刻的馬,竟引起真馬的嘶叫。可惜的是米隆所有的雕刻原作都沒有保存下來,現在所看到的僅僅是后來羅馬匠師模制的大理石復制品。
米隆是位大膽進行藝術革新的雕刻家,他勇于探索和表現新而又難的雕刻技法,力圖使和諧壯麗與逼真生動合二為一,他善于運用超群的雕刻技巧表現運動中的人體,尤其是對激烈動勢中的競技者的人體均衡與靜止的處理有獨到之處,這充分表現在他的《擲鐵餅者》中。
米隆的雕塑藝術的最大長處是反映迅速變化的運動感,往往能突破時空的局限,抓住雕像動作的關鍵瞬間,擴大了形象的時空表現力。
一種體育精神和力與美的集合就這樣展現在大家面前。
荷矛的戰士希臘波劉克萊托斯
這位荷矛的年輕壯士,身體發育得十分完美,體格強健,肌肉發達。作者的藝術法規確定了其身長與頭的比例是7:1。他認為只有這個比例才是最美的數,它符合社會的審美觀。雕像的姿勢是左手持矛,右腿站立,支撐點落在右腿上;右手下垂,左足則稍微向后彎曲點地,其動勢顯出一種輕松的氣氛。從左右兩腿力度的對比來看,它表現了一種和諧的統一。波劉克萊托斯的比例說,是和當時畢達哥斯學派的美學觀相一致的。這一學派認為數的和諧就是支配一切生活現象的客觀規律性。古希臘,有人從數的概念創造的黃金律,是研究美的一種形式。
《荷矛的戰士》作為一個美學常數,作為人類視覺語言的一個詞匯,反映了古代藝術家認識世界的一個側面。在斐羅所著的《機械學》一書的第四卷第一章里,也提到過波劉克萊托斯一句名言:藝術作品的成功是要靠許多數的關系,任何一個細節都具有意義。可見,數的概念也是古代希臘人的美學概念。這尊雕像所制定的比例數,就成了當時贊賞人體美的一種理想的標準了。
《荷矛的戰士》原作已不復存在。據考證,古時保存著幾個大理石復制品,其中即以在龐貝發現的這一尊為最好,現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此像高約198厘米,其制作的考證年代于公元前450~前440年。
背景:
在古代雅典城外,有兩個著名的運動場地,一個叫阿加德米,一個叫盧基厄模。那兩處運動場受到政府的保護,那里常年碧樹成陰,綠茵鋪地。每當晴朗的日子,青年壯士們就在那里練習賽跑、跳遠、擲鐵餅,或作其他的體育活動,為每4年一次的泛希臘奧林匹亞競技會作充分的準備。與此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也在運動場附近,熱烈地討論著近期雅典上演的戲劇,有的圍著一位須發斑白的學者,傾聽他講解復雜的哲學問題。公元前5世紀,雅典城就是古希臘科學與哲學及文化的中心。學術思想與自由討論的空氣相當活躍,許多哲學家和藝術家以及四方游學之士薈萃在這里。運動場阿加德米由于經常展開學術活動,漸漸演變成名詞學院專稱了。我們從這些古代文化生活中發現,古希臘人要以美的體格來培養美的靈魂。雅典的公民,不僅把運動場看作鍛煉身體的地方,它還是取得智慧的場所。
希臘藝術的全盛時期一般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公元前449年至該世紀末,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結束為標記;第二階段是從公元前第4世紀至亞歷山大大帝去世時止。著名的雕塑家菲底亞斯是這一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這位雕塑家曾受命為雅典設計建造了一座在希臘藝術史上傳為美談的古代廟宇,即巴底隆神廟。假如我們把巴底隆神廟的雕刻,標志為希臘雕刻的高峰,從與其同時代的另一位大師波劉克萊托斯的《荷矛的戰士》這一雕像上,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在雕塑藝術方面的成就。
波劉克萊托斯是希臘北部昔克翁人,但他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中部的阿爾哥斯,是屬于阿爾哥斯-昔克翁派(即伯羅奔尼撒派)的雕塑家。這一派以青銅為主要雕塑材料,題材也偏重于運動員、競技士等現實人物。波劉克萊托斯的創作成就集中表現在理論上,他從數的關系上來研究雕像的美,雕塑史上也稱他是創造數的比例的雕塑家。他的名著《法規》一書便是證明,此書闡述了他對人體美的比例的見解,并制作了這尊青銅像《荷矛的戰士》作為他的理論樣板,也稱它為法則。
刮汗污的運動員希臘列西普斯
《刮汗污的運動員》連同他的其他青銅雕像,都已不復存在,今天只能從一些被認為是可靠的大理石摹制品上看到他的雕塑風格。這件復制品現藏羅馬梵蒂岡博物館內。
希臘古典時期雕塑的最后一位代表是列西普斯。他誕生在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雖然和他的前輩柏拉西特列斯、史柯珀斯一樣,也處在一個城邦國家發生危機的年代,但他的大量青銅雕像不僅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傳統,還創立了人體美的一種新標準。他的運動員雕像,身軀和四肢要比波劉克萊托斯的《荷矛的戰士》更修長,頭是全身的1/8。
這一尊《刮汗污的運動員》(原作約于公元前330年)就是他這一新標準的規范。這決不是說,他在任意拉長比例。這個新比例是他從對無數運動員的實際觀察中獲得的。他發現了7∶1的法規還不是當時運動健兒的最美典型。作者創作的大小青銅鑄像計有1500多個。作者在這尊雕像上成功地表現了運動員的精神狀態,盡管雕像是靜止的,仍顯示了一種似乎有點疲憊的感情。他表現一個動作剛結束,下一個動作行將開始的一個瞬間。臉上的勞累表情和全身肌肉的緊張狀態,構成這種疲憊感的特征。藝術家發揮了特有的雕塑語言,使大理石也顯得有血有肉了。古羅馬歷史學家普林尼說這位雕塑家最善于表現個性,亞歷山大大帝也最滿意他的雕塑,他只允許列西普斯來為他造像。
另一個特點是,他的全部創作題材只是神、英雄和運動員,從未制作過一座女性像。
自殺的高盧人希臘阿基桑德羅斯
希臘化時期另一個美術中心是小亞細亞的柏加馬,那里是自亞歷山大死后新誕生的又一個領土不大的獨立王國,約建于公元前284年統治者是阿塔爾一世。在公元前3~前1世紀期間,那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很繁榮。如果以圖書館的藏書來鑒定它的文化水準,恐怕柏加馬僅次于亞歷山大里亞,而居第二位。它的羊皮紙生產也是全希臘最著名的。柏加馬的衛城包括雅典娜神廟、王宮、圖書館和宙斯祭壇,是一組巨大而很出色的建筑。因為阿塔爾王及其后繼者阿塔爾二世、歐墨涅斯二世等,都十分重視藝術,他們聚賢集世,對美術的愛好尤甚。這些帝王竭力推崇雕塑藝術對國民的宣傳鼓動作用。考古學家們后來在那里發現了希臘化時期一些最卓越的雕塑古跡,宙斯祭壇上面的巨大飾帶浮雕被發掘出來后,曾被稱為世界奇跡之一。在雕刻上,出現了一種新風格,那著重以渲染事件的激情為主,后人稱為柏加馬派。自殺的高盧人
公元前241年,阿塔爾一世打敗了經常襲擊和蹂躪希臘本部的一股中歐游牧民族——高盧人,為了紀念戰功,國王聘請來一批希臘雕刻家,讓他們制作紀念雕像來裝飾雅典娜神龕。這些雕像都是青銅鑄造的,現雖已蕩然無存,但是有許多大理石摹制品留存下來。這些摹制品是在16世紀初葉,和19世紀才被考古家們在羅馬發現的,它們成了我們今天認識希臘化時期雕刻精品的最可靠、也是最珍貴的文物,其中以《垂死的高盧人》和《自殺的高盧人》兩尊為最精彩。
《自殺的高盧人》描寫的是一個戰敗的高盧戰士,為了不被敵人俘虜后身受凌辱,他先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準備自刎。他左手攙著已被他殺死了的妻子,右手執劍往自己的左胸口刺入。身子站立著,眼睛向后面追來的敵人投射出無比的憤怒,具有一種寧死不屈的壯烈姿態。雕像構思的成功,以及它那現實主義的手法,其藝術效果,與塑造者的原意正好相反。
藝術家的本來目的是要揭露侵略者的悲慘遭遇,以表彰勝利者的凱旋與幸福情緒的。可是實質上,由于過分強調了高盧人的尚武精神,反把敵人的英勇不屈氣概給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們從這組雕像的形式設計上看,雕塑家的主要成就,是他們選中了古代戰士視死如歸的最激動時刻。這和當時亞歷山大里亞的雕塑風格形成鮮明的對照,后者偏重于裝飾,而且多造園林和噴泉,所作雕像多為女子裸體。因此柔靡之風過重。在柏加馬,我們看到的只是勝利的凱歌,連它的所有祭壇浮雕,也都象征著對高盧人勝利的統治精神。宙斯祭壇上的高浮雕,雖然刻畫的是神話題材,實際上那條大飾帶浮雕所描寫的眾神與巨人戰斗的激烈場面,就是希臘人戰勝游牧民族高盧人的寓意化。
另一尊雕像于1863年發掘,它表現了一個受重傷的高盧戰士,他坐在地上,身向右前方傾斜,右手支撐著地面,左膝屈起,似乎仍想掙扎地站起來,表達了一種不甘屈服的痛苦意志,深刻地揭示出一個處于垂危時刻的戰場英雄的復雜情緒。英雄的氣概被表達得栩栩如生,人們幾乎可以從雕像的激憤中看到他身上流下的鮮血。
有趣的是這些雕像的創造,本來是為了表彰統治者阿塔爾一世的戰功的,可是藝術品本身卻宣揚了一種中歐游牧民族高盧人的勇敢好勝與強悍不屈的精神。這正是現實主義藝術的無情性,作品產生了與柏加馬王國的意圖相反的藝術影響。
斷臂的維納斯希臘亞歷山大羅斯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是1820年發現于愛琴海的米洛斯島,經過一番爭奪,被法國人買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盧浮宮。從基座的銘文中,人們獲知雕像的作者為亞歷山德羅斯,并推斷出作品創作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50年。斷臂的維納斯
在希臘化時期,表現女性人體美的雕塑日漸增多,對愛與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維納斯的歌頌更是層出不窮,其中最為著名雕像的就是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也就是俗稱斷臂的維納斯,并已經成為贊頌女性人體美的代名詞。
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來,人們對她傾注了不計其數的贊美和歌頌。愛神的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美麗的橢圓型面龐,希臘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流露出希臘雕塑藝術鼎盛時期沿襲下來的理想化傳統。她那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魅力。
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現力的衣褶所覆蓋,僅露出腳趾,顯得厚重穩定,更襯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樣的莊嚴崇高而端莊,像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嫵媚。人們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靜,沒有半點的嬌艷和羞怯,只有純潔與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帶笑容,卻含而不露,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
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們在競相制作復原雙臂的復制品后,都為有一種畫蛇添足感覺而嘆息。正是這殘缺的斷臂似乎更能誘發出人們的美好想象,增強了人們的欣賞趣味。雕像沒有追求纖小細膩,而是采用了簡潔的藝術處理手法,體現了人體的青春、美和內心所蘊含的美德。整尊雕像無論從任何角度欣賞,都能發現某種統一而獨特的美。這種美不再是希臘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現的感官美,而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理想美,充滿了無限的詩意,在她面前,幾乎一切人體藝術作品都顯得黯然失色。
整個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種人體美比例,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幾乎都蘊含著黃金分割的美學秘密。這正是古人對于人體美的贊頌和肯定,為后世的藝術樹立了不朽的典范。
法國獲得這尊雕像時,全國一片沸騰,人們視之為國寶,并被尊稱為盧浮宮的鎮館之寶。她一直為世界上所有熱愛藝術和美的人們所景仰,他們都以能親眼目睹這尊古希臘最偉大的藝術奇跡為人生一大幸事。
組合雕塑和浮雕是兩種常見的雕塑形式。
組合雕塑是指由多個獨立的雕塑元素組合而成的作品。這些雕塑元素可以是不同材質、不同風格的雕塑,通過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作品。組合雕塑可以使用多種材料,例如石頭、木頭、金屬、陶瓷等,每個雕塑元素都有獨立的形態和主題,但它們共同組合在一起時可以傳達出更加豐富的意境和表達。
浮雕是一種將圖形或圖像從平面材料上凸出來的雕塑形式。與全體雕塑不同,浮雕并不完全從平面材料上脫離,而是局部突出。浮雕通常用于裝飾建筑、紀念碑、墓碑等。浮雕的制作可以使用多種材料,如石頭、金屬、陶瓷等。制作浮雕需要雕塑家巧妙地運用線條、陰影和明暗來創造出圖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無論是組合雕塑還是浮雕,它們都是雕塑藝術的一種形式,通過雕刻材料創造出立體的形象和意境。這些雕塑形式常常用于藝術創作、紀念建筑、宗教建筑等,以豐富空間的美感和表達人類文化的內涵。
組合雕塑和浮雕是兩種常見的雕塑藝術形式。
組合雕塑是將不同材料、不同形態的雕塑單元組合在一起創作的一種雕塑形式。這些雕塑單元可以是不同的雕塑件、雕塑造型或其他藝術品,藝術家將它們經過精心設計和組合,形成一個整體作品。這種形式的雕塑常常展示出多個元素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創造出獨特的藝術效果。組合雕塑可以使用各種材料,如木材、石材、金屬、陶瓷、玻璃等,因此在創作中給予了藝術家更多的創作空間。
浮雕是一種半凸出、半凹進的雕塑形式,它常常出現在建筑物的墻面、柱子、門扇或紀念碑上。浮雕的特點是將圖案或形象從背景中凸出或陷入,在平面的基礎上形成立體的效果。浮雕在平面上產生了一種隆起和凹陷的錯覺,通過陰影和光線的變化,增強了雕塑作品的立體感。浮雕可以使用各種材料進行制作,包括石材、金屬、木材、陶瓷等。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浮雕在建筑和雕塑中得到廣泛運用,成為了當時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
組合雕塑和浮雕都是雕塑藝術中常見的形式,通過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藝術家們創造出豐富多樣的形象和效果,豐富了雕塑藝術的表現手法。
圓雕作品又稱立體雕,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圓雕是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它要求雕刻者從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圓雕的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于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紡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多用于噴泉或花園及室內。
圓雕的特征是完全立體的,觀眾可從四面八方去欣賞它。如雕塑《劉胡蘭》,從正面看到的是昂首挺胸、咬緊牙關、怒視敵人、威武不屈的形象。在側面,觀眾只能看到緊握拳頭的右手和左手,通過手勢表現出劉胡蘭內心憤怒的情緒,以及恨不得砸爛舊世界,把敵人一掃而光的氣概。背面較簡單,只能看到因風吹飄動而交織著的頭發和衣紋。就觀眾可以從各個角度看到雕塑的各個側面,從而形成藝術形象的整體感。
圓雕擺件
圓雕擺件
如果是群像,觀眾繞雕塑一圈,則可以看到前后左右各個人物的不同動態和思想感情,從而引起豐富的聯想。如羅丹創作的《加萊義民》群雕共六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懷抱犧牲的決心,但那種與親人訣別、獻身祭壇的姿勢是各不相同的。在群像的正面,只能看到老者(即歐斯塔施)堅毅而沉重的步伐,以及壯年兩手下垂、拿著鎖鑰、為城市將受到屈辱而深感痛苦的內心情緒;到側面,才能見到那兩兄弟,他們都受歐斯塔施的鼓舞而緊跟著;其他人,有的舉起右臂,有的手在空中張開,表情猶豫、疑惑,想象將要遇到的結局而感到痛苦;有的人物,觀眾要走到雕塑的后面才能看到。要繞雕塑一圈,才能看到群像的全貌和每個人物的精神狀態。
就圓雕來說,它不適合表現自然場景,卻可以通過對人物的細致刻畫劃來暗示出人物所處的環境。如通過衣服的飄動表現風,通過動態表現寒冷,通過表情和姿勢表現出是處在煉鋼爐前或在稻田之中。
白玉圓雕布袋和尚
白玉圓雕布袋和尚
渲染大規模的群眾場面不是它特長,可是集中深入地塑造富有個性的典型性格卻是它的拿手好戲。眾多的羅馬頭像,龍門石窟,東山的浮雕羅漢像,羅丹的一系列肖像,《收租院》的一些農民形象都是范例。
圓雕不適合表現太多的道具、煩瑣的場景,要求只用精練的物品或其局部來說明必要的情節,以烘托人物。如用坦克殘骸的局部來烘托志愿軍戰士,用山崖的局部來烘托登山隊員勇攀高峰的精神。
由于圓雕表現手段是極精練的,所以它要求高度概括、簡潔,要用詩一般的語言去感染觀眾,正因為如此,硬要它去表現過于復雜、過于曲折、過于戲劇化的情節,將無法體現圓雕的特點。它常常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用強烈、鮮明、簡練的形象表現深刻的主題,給人以難忘的回味。矗立在美國紐約市港口的《自由女神》和原置于巴黎國際博覽會蘇聯館頂端,后又移至莫斯科全蘇農業展覽會的《工人和集體農莊女莊員》。
由于圓雕是空間的立體形象,可以從四面八方去觀看,這就要求從各個角度去推敲它的構圖,要特別注意它形體結構的空間變化(要有一個主要的觀看面)。
圓雕雖是靜止的,但它可以表現運動過程,可以用某種暗示的手法使觀者聯想到已成過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見將要發生的部分。
形體起伏是圓雕的主要表現手段,如同文字之于文學,色彩之于繪畫。雕塑家可以根據主題內容的需要,對形體起伏大膽夸張、舍取、組合,不受常態的限制。形體起伏就是雕塑家借以縱橫馳騁的廣闊舞臺。
圓雕要求精而深,強調“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既要掌握雕塑藝術語言的特點,又要敢于突破、大膽創新。
圓雕浮雕透雕的區別如下
含義不同
圓雕是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手法多種多樣。圓雕作為雕塑的外型手法之一,應用范圍極廣,是常見的一種雕塑。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透雕是去掉底板的浮雕。
形式不同
圓雕分為打坯、制坯、鏤雕、修光;浮雕主要有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透雕是在圓雕和浮雕之間的一種雕塑形式,也稱凹雕、鏤空雕,鏤空核雕也屬于透雕。
透雕工藝可以和不同的家具雕刻工藝結合在一起,形成多層次的鏤空雕刻工藝,具有豐富的層次和觀賞性。透雕一般用在牙板、圍欄、環板、屏心、花板等地方,使得鏤空雕花工藝的前后兩面都可以欣賞。
浮雕是磚雕與繪畫分離的產物,用緊縮的方法來處置對象,靠透視等要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由于其緊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因此適用于多種環境的裝飾。浮雕在內容、*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厚多彩。透雕是去掉底板的浮雕則稱透雕(鏤空雕)。把所謂的浮雕的磚雕底板去掉,從而產生一種變化無常的負空間,并使負空間與正空間的輪廓線有一種互相轉換的節拍。這種手法過去常用于門窗欄桿家具上,有的可供兩面欣賞。
圓雕的特點
圓雕的特征是完全立體的,觀眾可以從四面八方欣賞它,形成藝術形象的整體感。可通過對人物的細致刻畫來暗示出人物所處的環境。圓雕不適合表現太多的道具、煩瑣的場景,要求只用精練的物品或其局部來說明必要的情節,以烘托人物。圓雕表現手段是極精練的,它要求高度概括、簡潔,要用詩一般的語言去感染觀眾。
圓雕常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用強烈、鮮明、簡練的形象表現深刻的主題,給人以難忘的回味。圓雕雖是靜止的,但它可以表現運動過程,可以用某種暗示的手法使觀者聯想到已成過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見將要發生的部分。
形體起伏是圓雕的主要表現手段,如同文字之于文學,色彩之于繪畫。雕塑家可以根據主題內容的需要,對形體起伏大膽夸張、舍取、組合,不受常態的限制。圓雕要求精而深,強調“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既要掌握雕塑藝術語言的特點,又要敢于突破、大膽創新。
雕塑除了圓雕、浮雕、透雕以外,還可以按功能分類,可以分為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陳列性雕塑。
區別:
1,建筑與雕塑都是三維立體的,而繪畫是平面的。
2、建筑具有中空的空間,雕塑與繪畫都沒有。
3、三者各自的藝術語言不同。
建筑有面、體形、體量、空間構圖、群體組合、環境藝術等藝術語言。
雕塑藝術是從實體性形體的變化,體積的變化,面的變化,從人體體積的轉折,從轉折的韻律去表現一種情緒,一種思想,甚至一個時代的精神。特別講究影像,需要組織突出點。
而繪畫主要是運用線條、形體、色彩、明暗、筆觸等造型語言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藝術形象。
4、作品所用的材料不同。建筑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性,而雕塑與繪畫主要是精神性的。
建筑:人們利用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體,如住宅,橋梁,體育館,寺廟等等。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叫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繪畫:是一種在二維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臨摹自然的藝術。擴展資料:
繪畫學習方法:
從嚴格意義上講,學習繪畫之初要先從學習素描開始,一般從石膏幾何體、靜物、人物石膏像、結構、人物頭像等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過程,但是我們很多初學者沒有這種條件,有的考生臨時“抱佛腳”,在沒有接觸基礎訓練時,直接畫人物頭像,這樣的學生往往不可能畫得好。
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建立在對物體的深入理解上。我們畫素描要懂得素描的基本要素,如形體、比例、結構、明暗調子、質量感和空間感等。
這些名詞看起來好像不難,但具體的操作確實是很不容易的。這里我們先來理解一下頭部的形體結構及比例。頭部的形體,從整體上可以概括成一個卵形或立方體或楔形,進一步分析知道顱骨象球形,額骨呈扁方形,額骨之下至下頷骨底的正面呈倒梯形,下大上小的梯形體的鼻子豎于其間。
頭部的比例有“長三停、橫五眼”。這是對頭部一般規律的但是個體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面對一個模特,初學者可能在短時間內也可完成一幅肖像,但畫面簡單空洞,需要多加練習,而受過良好素描訓練的人卻可表現得深入而豐富。
因為視覺上的敏感不同,感覺到的內容就會有差異,后者可以抓住物體的本質,在表達中能夠概括簡潔、明確肯定地表達對象,在短時間里抓住對象的最基本的特征,培養敏銳的觀察方法。
雕塑為美化城市或用于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巖、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主題性雕塑顧名思義,它是某個特定地點、環境、建筑的主題說明,它必須與這些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點明主題,甚至升華主題,使觀眾明顯地感到這一環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紀念、教育、美化、說明等意義。主題性雕塑揭示了城市建筑和建筑環境的主題。在敦煌縣城有一座標志性雕塑《反彈琵琶》,取材于敦煌壁畫反彈琵琶伎樂飛天像,展示了古時"絲綢之路"特有的風采和神韻,也顯示了該城市擁有世界聞名的莫高窟名勝的特色。這一類雕塑緊扣城市的環境和歷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個性和追求。主題性雕塑是獨具魅力的雕塑藝術類別,具有較強的社會功能性。其藝術形式也隨著主題的變遷和藝術的發展而變化,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蘊和發展軌跡。雕塑作為空間的藝術,從創作到成品再到供人觀賞都需要占據一定的空間。空間也和雕塑的形態、體積、顏色、風格相互適應。所以不難看出雕塑的形式是形態、體積、顏色、材質、風格等一系列的雕塑造型因素有機組合而成,是通過雕塑家在創作中把以上的造型因素有機組合后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