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雕塑家有哪些名字
804人瀏覽
2025-08-30 02:19:08
共6個回答
-
最佳回答穿什么潮我看以下是一些有名的佛像雕塑家:1. 梵高(Vincent van Gogh):荷蘭后印象派畫家,創作了一系列佛像畫作,對佛像的形象有獨特的詮釋。2. 張大千:中國近現代著名的畫家、篆刻家和收藏家,擅長佛像繪畫和雕塑。3. 楊洪基:中國雕塑藝術家,代表作《大佛》是中國一座著名的佛像雕塑,以其宏偉的規模和精湛的工藝而聞名。4. 薩迦光佛(Sa Kypa):尼泊爾的著名佛像雕塑家,其作品被廣泛使用于尼泊爾的佛教寺廟和廟宇中。5. 恰德瑪尼·帕塔克(Chade-Meng Tan):谷歌公司前工程師,也是一位佛教修行者和雕塑家,以其創作獨特的佛像而著名。6. 渡邊義明:日本著名佛像雕塑家,擅長創作精美細致的木雕佛像。7. 阿姆爾達(Amalda):印度的著名佛像雕塑家,創作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佛陀形象。請注意,這只是一些著名的佛像雕塑家的例子,還有許多其他優秀的藝術家也在創作佛像雕塑。
-
酸甜彩虹糖東晉時期戴逵戴颙父子創作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將佛教造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并將外來的造像藝術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創作了影響整個南北朝時期審美的瘦骨清像造像風格。戴逵善于細致地觀察,精心的構思,廣泛地聽取群眾意見,使自己不斷豐富著創造力。不斷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的源泉。在佛教藝術形象的塑造上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是當時藝術界的一個大膽的創造者。戴颙和他父親一樣,在雕造技術上也有所發展。佛教雕刻“藻繪”就是從戴颙開始的,這顯然也是佛教雕塑和傳統藝術的進一步結合的表現。戴颙在巨大佛像的制作上,有豐富的經驗,關于形象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佛像的造型有著深刻的理解與獨特的成就。在歷史上所以這樣重視戴氏父子成就,顯然是和他們在佛教藝術上的創造,特別是在佛教藝術中國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不開的。張彥遠認為以前的佛像“以形制古樸,未足贍敬,后晉明帝、衛協,皆善畫像,未盡其妙。洎戴氏父子皆善丹青。又崇釋氏,范金賦采,動有楷模。”至此以后,由于不同藝術家的創造,有著更多的樣式、風格的出現。
-
生活不簡單中國古代雕塑家推薦雕塑家在中國古代地位很低,雕塑被視為“雕蟲小技”,雕塑者往往被視為匠人。我們能看到的古代雕塑作品遺存非常之多,但作者的名字卻無從知曉。中國的古代文獻浩如煙海,關于雕塑家的記載卻極少,偶有提及也無法對證于現存作品。蔣少游(約5世紀30年代——501)蔣少游,山東博昌人,北魏文學家、書畫家、建筑家、雕塑家。史載其“慧敏機巧,工書畫,善畫人物及雕刻”,由此受到北魏朝延漢族重臣的禮遇。后又得到文明皇后馮氏及孝文帝的重視,并委以散騎侍郎、都水使者、前將軍、將作大匠、太常少卿等官職。雖然史書只記載蔣少游曾參與建造了太廟太極殿、華林殿池沼等,沒有提及他在雕塑方面的成就,但生活在北魏開窟建寺最興盛的年代,身為“將作大匠”(相當于大型工程的總指揮)的蔣少游,是應該參與了諸如云岡、龍門石窟的開鑿并發揮了一定作用的。當時,很多人都對蔣少游身有文才而長期從事工程建設很惋惜,認為這是浪費才華。可蔣少游絲毫不為所動,始終堅持自己喜愛的事業。戴逵(約326,396)與戴颙(377,441)父子戴逵,字安道,譙郡铚(今安徽宿州)人,東晉名士。一生隱居不為官,精于文學、音樂、繪畫與雕塑。其貢獻主要在佛教雕塑上,在佛像樣式中國化的過程中起了開創性作用。史載戴逵曾藏于帷幕之后傾聽廟中一般民眾對佛像優劣的褒貶,并采納其中合理的建議來完善自己的創作。當時他所塑的五尊佛像與顧愷之繪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并稱為瓦棺寺“三絕”。戴逵還改進了佛像制造工藝,融入了傳統的髹漆技術,開創性地做出中空的佛像,即后世所謂“夾纻像”。戴颙(377,441),字仲若,戴逵次子。受其父影響,同樣善書、畫、琴、塑,且終生不仕。戴颙青年時便參與造像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當時最負盛名的造像高手。史載宋世子命人在瓦棺寺鑄一丈六高的銅佛像,像成之后發現臉部太瘦,匠們束手無策。戴颙看過說:“不是臉瘦,而是肩部太寬的緣故。”依此修改之后,果然得到了合適的比例。另據史載,晉代僧人慧護在吳郡紹靈寺造釋迦像,戴颙嫌其式樣古舊,但并未將其重鑄,只是在肩以上縮短六寸,足以下減去一寸,結果面貌有了明顯改觀,達到了“威相若真”。賦彩是中國傳統雕塑的主要特色,據說是戴颙最早將彩繪技法結合到佛教造像中。
-
四維蒙蒙龍門石窟廬舍那大佛像,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稱,被國外游客譽為“東方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 盧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于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大盧舍那像龕 ,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日本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則天,盧舍那大佛雕刻的消息傳入日本后,在光明皇后力勸下,740年圣武天皇發愿“朕亦奉造”,于是在奈良(平城京)東大寺建造盧舍那佛銅像。
-
小白神龍門石窟最大的窟,叫做“奉先寺”,奉先寺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奉先寺的主尊是盧舍那大佛。大佛通高十七米多,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經中,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一種理想化身。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是唐高宗及武則天親自經營的皇家開龕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是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武則天曾經與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錢二萬貫”。所以修建的官員為了討好武則天,就把佛像雕刻成武則天的模樣。盧舍那佛被賦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豐腴飽滿,修眉細長,眉若新月,眼瞼下垂,雙目俯視,嘴巴微翹而又含笑不露,她莊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高10.65米, 形態溫順虔誠,迦葉和阿難是釋迦牟尼最親近的弟子,被佛教徒看作是佛身邊的脅侍。迦葉尊者全稱摩訶迦葉。意譯大迦葉。相傳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原來是一個外道。釋迦牟尼成道后第三年化度他為弟子,跟佛陀學習佛法。據說八天就得道成為阿羅漢。迦葉入了佛門,曾率領500弟子在韋提河山修習頭陀苦行,因此被稱為“頭陀第一”。受到佛陀的贊許,稱他是“大行淵廣”。迦葉是佛陀生前喜愛的弟子之一。相傳,有一次開大會,釋迦登座面對眾人,不回答大家的問題,只捻花示眾,眾人不得其解,惟有迦葉含著微笑會心領悟,獨得佛陀“心傳”,于是被釋迦指定為親授衣缽的直傳弟子。佛陀死后,迦葉取得了佛教領袖的地位。阿難是阿難陀的略稱。意為“歡喜”,“喜慶”,相傳是斛飯王的兒子,佛陀的堂弟。25歲時出家成為釋迦弟子,在釋迦身邊忠心耿耿待了25個年頭,深得釋迦的真傳。傳說阿難博聞強記,知識淵博,被認為是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二菩薩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 高13.3米,和善開朗。普賢與文殊為釋尊的二脅士,普賢侍右,主侍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并進,定慧雙修。是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中.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奉先寺內的兩大天王,南壁為南方增長天王,北壁為北方多聞天王,又名毗沙門天王。佛經上說,毗沙門天王麾下就有8名大將,統領著眾多的夜叉。奉先寺內的北方多聞天王像高10.5米,它身披鎧甲,手托寶塔,足踏藥叉,威風凜凜,動作逼真,形神兼備,南壁的增長天王已風化崩圯。“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他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穿甲胄,手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是保護南方閻浮提洲的統領。他可以令人增長智慧和善根,手中所持寶劍能斷煩惱,增智慧。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南壁的堅固力士也已風化崩圯。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是守護四極的天神,女媧補天后,天地為了不讓四極折斷,派了四名金剛力士守衛,世稱“四大金剛”。每個兇神惡煞,每個長三十丈,力大無窮,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它,所以才把天給保住了。在中國古小說中則說金剛力士是鄭倫、陳奇死后封神而成,稱哼哈二將。或稱為金剛力士。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七天王。
-
咕嘟喵~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像,是中國著名的古代佛教藝術珍品,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龍門山清涼谷中,是龍門石窟中保存最完好、最具規模的佛像之一。奉先寺大佛像緊貼石崖樹在、龍門石窟洞室之中,安坐在一座巨大的蓮花寶座上,高達17.14米,比陜西省寧強縣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還要高出許多。大佛的頭部直徑達3.3米,鼻梁完整,眼神炯炯有神,雙耳挺立,宛如活物。佛像紋飾華麗壯觀,雕刻精細,歷經千年仍然保持著較好的保存狀態。該佛像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像是中國北魏時期的精品藝術品。它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一尊石佛像,高達17.14米,是北魏時期最大規模的佛像之一。可以看到,這尊佛像非常精美,臉部表情生動,身上的衣紋也非常清晰。它的制作工藝非常高超,由于早期的制作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整個雕像是由幾塊石頭拼接而成的。在雕塑的過程中,他們還使用了不同的工具,如錘子和刀子,來雕刻細節。這尊佛像被認為是中國北魏時期藝術的巔峰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和藝術價值,是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一個輝煌篇章。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像是龍門石窟中的一個重要佛像,屬于唐代藝術,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一佛像高達17.14米,是中國古代石雕中最大的一尊佛像之一。它面部表情嚴肅莊重,身姿端莊威武,衣紋雕刻細致準確,右手持缽,左手斜垂于身旁。它的頭上有一個寶塔式的頭飾,極為精美。這座大佛像在唐代的創造者懷著虔誠的心情和極其嫻熟的技藝下創造而成,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也反映出唐代佛教對藝術的高度重視和繁榮發展。這一佛像對我國古代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欣賞和觀賞。1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像是一座非常著名的佛像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2 這座佛像高達17米,是北魏時期佛教發展的產物,由于年代久遠和風化等原因,已經有些受損,但仍然能夠感受到它的莊嚴和美麗。3 龍門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現存著很多精美的佛像、壁畫和石刻的古代佛教藝術寶庫,值得人們深入探索和欣賞。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是盧舍那大佛。是整個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于唐朝咸亨三年開始開鑿。歷時10年上久完成,是中國四大石窟佛像最大的一座。龍門石窟最大的看點,就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群像。奉先寺這個佛像,就在西山的南部,山腰上,高十七米多,這個佛像,博大壯美,整個像龕南北三十六米寬,東西進深四十米,中間的盧舍那大佛,頭就有四米高,耳朵一米九長。中間是大佛,兩邊有阿難迦葉兩個弟子,兩個菩薩,兩個天王,兩個力士,一共是九尊,主次分明。這兩位是力士和天王,力士青筋暴起,肌肉突出,額頭很突出,金剛怒目的感覺。 奉先寺中的最為精美的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盧舍那佛。奉先寺中的佛像每個佛像都有自己的特點,佛像的神態動作賦予其獨特的個性。 據說盧舍那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體態豐滿,兩耳下垂,身穿通肩袈裟,形象端正文雅,雙眼凝視著下方,像一位充滿智慧與慈愛的女性,左側的迦葉是一.位看似經歷許多世事的老者,臉上寫滿了滄桑,右側阿難是一位年輕僧人, 眉清目芳看似聰明伶俐、自信大方:弟子兩側的文殊、普賢菩薩各頭戴寶冠胸掛理珞,表情柔和,姿態端莊大方:天王則手托寶塔,表倩嚴肅、氣勢威武,力士右手叉腰, 左手合十,面目猙獰,性格暴躁。 每一個佛像造型都塑造得很生動,整個畫面既圣神又親和,突顯出當時工匠的高超水平,表現出自然渾成的大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