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浮雕塑型是什么
457人瀏覽
2025-08-30 03:49:28
共7個回答
-
最佳回答長城之旅線雕是雕塑藝術之一。一般指以陰線或陽線作為造型手段的石、玉雕刻或青銅器紋樣雕刻。骨器上線刻是原始社會雕刻的萌芽,是一存最早的雕刻品種。線刻石浮雕亦稱“石刻畫”,是介乎雕刻與繪畫之間的品種,即石板為雕刻,拓片為畫的造型藝術。由多種技法雕成有起伏體積的雕刻品,即使大量使用線雕手段,也不能視為線雕作品。擴展資料線雕這種技法,以石為紙,以釬代筆,能夠根據作品的需要,以深淺、粗細、疏密等不同形式表現效果,廈門圓博園鄭州園主體景觀石雕作品《石雕牌坊》是大型透雕和線雕結合的作品簡潔古雅,虛實形體相得益彰,不僅豐富了景觀空間,更具有華美的裝飾效果。雕刻作品的局部鏤空,豐富了雕刻作品的層次,也具有圖案裝飾的效果,更好地烘托出雕刻作品深遠的意境。線雕它兼有筆畫線條的俊逸飄灑,又深得石刻刀法的剛勁有力、一絲不茍的精髓。其含蓄而富有裝飾性,達到繪畫的藝術融為一體。同時靈活運用刀法,綜合利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方式,在造型的疏密虛實、方圓頓挫、粗細長短的交織、變奏中,表現精巧入微、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使石雕牌坊作品產生音樂般的韻律和感染力。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線雕
-
米奇沒了妙妙屋人體浮雕塑型是一種以人體為主題,通過雕塑的方式將人體的形象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它通過在平面或立體媒介上刻劃人體的輪廓、肌肉線條和細節等特征,以體現人體的形狀、姿態和表情等方面的特點。人體浮雕塑型通常使用石膏、陶土、銅、石頭等材料進行制作,藝術家通過雕刻、塑造、鑄造等技法,將人體的形態和輪廓凸顯出來。人體浮雕塑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時期,比如古埃及的法老墓穴壁畫和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塑作品。這種藝術形式在文化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被廣泛用于宗教建筑、紀念碑、墓碑、藝術作品等方面。人體浮雕塑型不僅能展示人體的形態美,還能傳遞情感、表達思想、揭示人類生活和歷史等方面的內涵。通過對人體比例、肌肉結構、面部表情、姿態姿勢等細節的刻畫,藝術家可以塑造出不同性格、氣質和背景的人物形象。這種形象不僅具有裝飾性,還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審美感受。現代人體浮雕塑型作品多樣豐富,既有傳統的寫實表現,也有抽象、現代主義風格的創作。藝術家們通過對人體的獨特視角和表現手法的運用,使作品更富有創意和個性化。人體浮雕塑型也在當代藝術領域中引入了多種新的材料和技術,如玻璃纖維、塑料、電子、影像等,使其呈現出更多元化和前衛的表現形式。人體浮雕塑型通過雕塑的方式將人體形象立體地表現出來,豐富了藝術創作的形式和內涵。它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能傳遞人文關懷、審視社會問題和表達個人思想等多重層面的意義。
-
青木云糅人體浮雕塑型是一種藝術形式,通過將人體形象以浮雕(凸出于背景的雕塑)的形式呈現出來。在人體浮雕塑型中,藝術家通常使用具體的人體部位或整體形象來營造立體感和立體效果。人體浮雕塑型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在古代建筑、雕塑和藝術作品中常見。這種藝術形式以其精湛的技巧和對人體比例的準確表達而聞名。在人體浮雕塑型中,藝術家通常通過雕刻或塑造人體的輪廓線條、肌肉結構、衣物褶皺和其他細節來創造真實、生動的效果。他們運用不同的材料,如石膏、大理石、青銅等,來制作出具有立體感和細節的人體形象。人體浮雕塑型通常被用于裝飾建筑物的外墻、柱子、門廊等地方,以展示人體之美和藝術審美。在現代藝術中,人體浮雕塑型仍然得到廣泛運用,被用于雕塑、藝術展覽、公共藝術裝置等領域。人體浮雕塑型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更是人體結構和美學的展示。它在傳達人類形象和感知身體之美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成為了藝術家表達情感、體現人體力量和展示文化內涵的重要媒介。
-
月半手繪墻畫制作方法及步驟 悟明堂手繪墻畫 一、手繪墻制作方法/步驟 Step1:在墻面上根據圖案大致的形狀貼上膠紙,這是為了在上面畫圖案用的。 Step2:在膠紙上面用鉛筆打稿,用深色馬克筆描出要用的線條。然后沿著這些線條將圖形刻出。 Step3:在墻面鋪滿報紙,以使圖案外的墻體不被顏料污染。 Step4:為了使顏料漆出來的效果更好,在圖案上先上一層白色的底漆。 Step5:在圖案部位噴涂或刷涂顏色。 Tips:在墻體上繪制圖案所使用的顏料可選用丙稀或者墻漆。手繪墻還有其它很多種方法。如果你繪畫功底夠厚,那么可以直接在墻上作畫。如果擔心自己的繪畫水平,還可以采用與廣告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條條大道通羅馬,愿你能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新家。 悟明堂手繪墻畫 二、DIY手繪墻畫的材料、制作方法、注意要點與相關知識 充滿創意的手繪墻畫制作出了屬于每個家庭的私家風景。而這種風景并不局限于家里的某個位置,像臥室、餐廳、甚至衛生間都可以選擇。不過在打造手繪墻畫的時候還有一些要點是需要我們去注意的。 1、首先墻畫的圖案和色彩要服從整體設計風格。 比如您家是中式風格,那就要求墻畫圖案的色彩主要是比較傳統的黑色,紅色或者金色。圖案主要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圖案和紋樣,或是國畫中經常表現的圖案。 北歐派簡約設計色彩上比較極端,游走于黑白灰和超艷麗色彩兩端,因此相應的墻畫圖案多為經過處理的比較抽象的圖案。 現代派設計色彩傾向于艷麗,相應的墻畫圖案比較寫實。 歐式設計的手繪圖案色彩比較中性、低調,墻畫圖案主要來源于古典的歐式裝飾符號,來配合歐式家具、墻線的表現。 2、其次手繪墻畫出現的位置也有講究。 一般我們不建議整個房間都畫上彩繪圖案,那樣會讓空間顯得沒有層次。您可以選擇一面比較主要的墻面,大面積繪制。這種手繪墻畫是做為家里的主要裝飾物面孔出現的,往往會給人帶來非常大的視覺沖擊力,效果非常突出,印象深刻。 另外一種是針對一些比較特殊的空間進行針對性繪制,比如陽光房可以在局部繪制與太陽、花鳥為主題的畫,在樓梯間畫棵大樹等等。 還有一種是屬于點睛類型的,像開關座,空調管等角落位置。畫上精制的花朵,自然的樹葉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手繪墻畫制作方法 手繪墻的制作方法很簡單,但是對制作者的繪畫功底有一定要求。所以以下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一定要注意!手繪墻畫的材料: 各色環保涂料、毛筆、排筆、粉筆、鉛筆、涮筆筒、小面積的墻壁(初學彩繪且美術基礎弱的人最好選擇不怎么顯眼的小塊墻壁)。 悟明堂手繪墻畫 三、手繪墻畫制作經驗分享 1.先想好需要手繪的圖案,可以模擬現成的圖案,無論簡單或是復雜,都建議先用粉筆或鉛筆打好草圖。 2.打好草圖后,用排筆輕輕掃淡些,保留痕跡。建議初學者還是從簡單的圖案入手,等熟練之后再進行復雜的圖案。 3.開始上涂料了,要根據圖案線條的粗細和上顏色面積的大小,選擇使用大中小號的毛筆或是排筆,接著根據個人喜好把涂料畫上就OK了。手繪墻畫制作問題點撥: 1.如果畫好后圖案顏色不均勻,是因為下筆時輕時重,或者顏料太稠了; 2.線條時粗時細是因為勾線時力度沒有掌握好,所以勾線力度要均勻; 3.勾的線條時斷時續,是因為筆醮顏料時多時少,要保持一致; 4.圖案干后手感硬,是因為顏料太稠,記得要加稀釋劑; 5.圖案的線條滲水走位,是加多了稀釋劑,或者是筆清洗后沒有擦干水,所以記得每次清洗筆后要擦干筆尖的水,以免滲色; 6.如果不小心畫錯了線條,也不要著急去擦拭,等到顏料干后用白色顏料蓋過,等到白色顏料干后再補上正確的線條就行了。 悟明堂手繪墻畫 四、相關知識丙烯顏料 丙烯畫顏料是二十世紀才被發現的新型繪畫材料。最初發明丙烯顏料是油溶性的,1947年出現于美國。二戰期間,美國一批畫家發現丙烯具有耐光、耐曬、抗雨水沖刷的優點,便將具有廣泛工業用途的丙烯用來調制顏料,繪制街頭墻體大型壁畫。十年后,又發明水溶性的丙烯顏料,它即可象油畫一樣厚涂堆塑,又可以象水彩一樣極度稀釋,并保持濃艷漂亮的色彩。它具有廣泛的使用范圍,已被世界各地的畫家廣泛采用。綜合材料表現技法的興起,使丙烯顏料的材料特點得到了進一步發揮。 試驗證明,它有很多優于其他顏料的特征:干燥后為柔韌薄膜,堅固耐磨,耐水,抗腐蝕,抗自然老化,不褪色,不變質脫落,畫不反光,畫好后易于沖洗,適合于作架上畫、室內外壁畫等。它可以一層層反復堆砌,畫出厚重的感覺;也可加入粉料及適量的水,用類似水粉的畫法覆蓋重疊,畫面層次豐富而明朗;如在顏料中加入大量的水分可以出水彩、工筆畫的效果,一層層烘染,推暈,透疊,效果純凈透明。 丙烯顏料屬于人工合成的聚合顏料,是顏料粉調和丙烯酸乳膠制成的。丙烯酸乳膠亦稱丙烯樹脂聚化乳膠。丙烯樹脂有許多種,如甲基丙烯酸樹脂等,丙烯顏料也有很多種類。國外顏料生產廠家已生產出丙烯系列產品,如亞光丙烯顏料、半亞光丙烯顏料和有光澤丙烯顏料以及丙烯亞光油、上光油、塑型軟膏等等。 悟明堂手繪墻畫 丙烯顏料深受畫家歡迎。與油畫顏料相比,它有如下特性: ① 可用水烯釋,利于清洗。 ② 速干。顏料在落筆后幾分鐘即可干燥,不必像油畫作品那樣完成后需等幾個月才能上光。喜歡慢干特性顏料的畫家可用延緩劑來延緩顏料干燥時間。 ③ 著色層干后會迅速失去可溶性,同時形成堅韌、有彈性的不滲水的膜。這種膜類似于橡膠。 ④ 顏色飽滿、濃重、鮮潤,無論怎樣調和都不會有“臟”“灰”的感覺。著色層永遠不會有吸油發污的現象。 ⑤ 作品的持久性較長。油畫中的油膜時間久了容易氧化,變黃、變硬易使畫面產生龜裂現象。而丙烯膠膜從理論上講永遠不會脆化,也絕不會變黃。 ⑥ 丙烯顏料在使用方式上與油畫的最大區別是帶有一般水性顏料的操作特性,既能作水彩,又能作水粉用。 ⑦ 丙烯塑型軟膏中有含顆粒型,且有粗顆粒與細顆粒之分,為制作肌理提供了方便。 ⑧ 丙烯顏料無毒,對人體不會產生傷害。 應當注意的是:丙烯畫應在丙烯底涂料(GESSO)制作的底子上繪制,不要用油質底子作畫。材料專家也不主張丙烯與油畫色混合使用,尤其不要在丙烯底子上畫油畫,這主要是為了作品的永久性保存。丙烯與油畫顏料之間并沒有不良反應,交替使用時,其附著力有待于時間的檢驗。壁畫技法區分: 悟明堂手繪墻畫 壁畫以技法區分 ,有繪畫型與繪畫工藝型兩類。繪畫型指以繪畫手段尤其是手繪方法直接完成于壁面上。具體畫法有: ① 干壁畫,在粗泥、細泥、石灰漿處理后的干燥墻面上繪制; ② 濕壁畫,基底半干時,以清石灰水調和顏料繪制,須一次完成,難度較大; ③ 蛋彩畫,以蛋黃或蛋清為主要調和劑的水溶顏料,在干壁上作畫,不透明、易干、有堅硬感; ④ 蠟畫,蠟與顏料混合畫在木板或石質上,再加熱處理; ⑤ 油畫,畫于亞麻布或木板上; ⑥ 丙烯畫,以丙烯酸為主要調和劑,快干,無光澤,現代壁畫常用。以上畫法有時混用,或與工藝制作、浮雕結合。
-
luluray內衣對于每一個女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衣服,因為一件合適自己的內衣除了能讓自己穿著很舒適以外,在形象上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對于很多平胸的女生來說并不知道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內衣,以下是在這個問題上我給大家的一些建議。平胸女生挑選內衣的建議一就是一定要挑選適合自己的尺碼的內衣對于很多的女生來說在挑選內衣的時候為了讓自己的胸顯得大一些都喜歡挑選一些尺碼略大的內衣,其實這樣的內衣穿起來是很不舒服的,因為女性的內衣本身就是要有包裹性的,但是你買的略大的話就失去了內衣對胸部的包裹性,這樣無論是對你的日常生活還是活動都是很不方便的,尤其對于一些還在發育的女生來說這更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對于平胸的女生來說挑選內衣首先要挑選適合自己尺碼的內衣,如果想通過內衣看起來胸部比較豐滿的話,也是可以選擇專門顯胸大的內衣但是不要在內衣的尺碼上胡亂的選。平胸的女孩挑選內衣的建議二就是根據自己的自身需求選擇合適自己的內衣其實對于女性的內有來說種類也是很多的,比如說修身型的,聚攏型的,運動型的,等等,女性的內衣上種類也是很豐富的,所以對于平胸的女生想要挑選內衣的話也是需要根據自己的自身的需求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要求的內衣,其實很多平胸的女生不知道如何的挑選內衣還是自己對自己不自信,想要逃避自己身材上的短板,但是只有你認真的挑選,你才能挑選出適合自己的內衣,其實平胸女生也是可以很美的但是前提還是你需要挑選出適合自己的內衣。
-
LOVEACTUALLY中國原始時期的雕塑藝術,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這是中國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舊石器時代的結束,新石器時代的黃河流域以及東北地區已經出現了獨立意義上的雕塑作品。它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渡時期。距現有的考古研究資料來看,遠在一百萬年以上,在中國的土地上就出現了原始人類,現在我們稱之為“古猿人”。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云南的“元謀猿人”、陜西的“藍田猿人”等等。他們居住在洞穴之中,以采集和狩獵為生。大約在二十萬年前,“猿人”進化成“古人”,過渡至母系氏族社會,如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長陽人”等等。“新人”時期大約在距今五萬年前,如內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資陽人”等等。而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期距今有七千年以上,最有代表性的上“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等。至此以后,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出現貧富分化、出現了統治和被統治,繼之人類進入奴隸社會。人與猿的區別在于在勞動中創造了生產工具——石器。在以上所述的漫長過程中,人類的祖先從簡單打制石器,到把石器磨光并分類使用,是從勞動實踐中變化發展而來的。精神文化層面的裝飾品也隨著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的提高而愈加美觀。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有大量的精細石器具備了雕塑的性質。新石器時代的后期,出現了陶器。它們造型豐富、紋飾多樣,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賞的藝術品。這時的陶器還沒有脫離實用的目的,但它對后期的青銅器、象形器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態是陶制品,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從工藝手段上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 36 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三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它們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現,如蓋鈕、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現。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制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盡管作品只有 6.3 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卻非常生動,可見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膩。中國的歷史發展由奴隸制進入封建社會,這中間經歷了夏、商、周三代。夏禹是在約公元前 21 世紀黃河流域最大部族的統治者,從他以后,確定了王位的世襲制。商代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 16 世紀——公元前 11 世紀,其仍然是部落性質的國家。商代后期遷都安陽,由于當時地名稱為“殷”,所以史稱商后期為“商”。再后來是建都西安附近的周代,史稱“西周”,遷都洛陽是周代后期,史稱“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代。這一期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 11 世紀到公元前 221 年。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 21 世紀到公元前 17 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并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是用于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有歷史學家將夏、商、周稱為“青銅時代”。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占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征。從形式上大致可以將青銅器的雕塑因素分為以下幾種: ① 是以動物現象為主題造型的青銅器,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鸮尊,站立的 鸮 鳥圓目大睜,堅實有力,外表裝飾有其它動物紋樣的裝飾;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寫實的基礎上又有夸張變形的因素,鑄造技術精細。 ②是青銅器表面的裝飾,常見的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體態巨大,四角各鑄一卷角羊頭,造型端莊;如河北平山中山國都遺址出土的人物座三連燈,以人物造型為燈具的主體結構,神態自然。③是相對獨立的青銅造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站立人物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高 172厘米,加上基座高達262厘米,面部形象簡潔,整體感較強,整個外形上有比較精致的裝飾。據考證,此類雕像非為明器,可能與祭祀所用的器物相關。再比如河南洛陽出土的玩鳥頑童雕像,其面部表情生動,非常寫實。這些青銅器雖在性質上仍屬工藝品(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屬性。一些夸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構成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點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從整體風格上看,商代青銅器比較端莊、沉重,氣質偉岸;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較華麗、裝飾繁縟,形象怪張,有一種神秘的色彩籠罩其上;而西周晚期則比較寫實,不再咄咄逼人,裝飾上也相對簡潔了一些。在這個時期還有用石、玉、陶等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這類雕塑的目的在于祭祀、日常生活用品、服飾等方面。其中以玉雕最為突出。據文史資料記載,當時的人們很喜歡佩帶玉器,除了審美意義還兼有道德倫理上的含義。商周墓中經常會有玉雕的佩飾品,有玉鱉、玉虎、玉人等等,以簡潔明快的手法表現人和動物的形象特征。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坐形,高 8.5厘米,周身飾饕餮獸面紋,頭上鉆孔,以利穿繩佩帶。再如陜西寶雞西周墓出土的玉雕鹿形,姿態可愛,盡管體形很小,但其刻畫卻十分傳神。西周時期的國都在陜西長安一帶,近年來該地有很多類似的文物被發現。春秋晚期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東林淄的出土陶傭只有 10厘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繪。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還發現有木雕人俑,形體概括、簡練,注重體快的整體效果。這一類殉葬品都為“明器”,有些在制作上比較粗糙。春秋、戰國時代的其它雕塑作品,文獻上有零星記載,但實物已無處可見。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雕塑藝術范疇是建筑中使用的配件或裝飾,這一類作品最常見的是瓦當,一般都有各種紋樣的浮雕,以動物、云氣、幾何紋為主要內容。這一時期的雕塑者群體已開始明朗起來 ,隨著手工業的發達起來,專門對銅、玉、石、古、木進行加工的行業明顯比以前分工更細,并有專門管理“百工”的人員和機構。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并六國以后,建立秦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國的樸實,作品趨于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 ,強調力度和氣勢。雖然在整個雕塑史中,秦代只占據著短短的十五年,但只一個兵馬俑的出現,就足以改變中國雕塑史。它出土于 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馬俑居多。體態與真人等大,數量眾多,神態各異;自是有立、有跪,有馭手、射手;由軍官、士兵之分。馬俑形象寫實,身材矯健,可見當時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致、對塑造技術支精通。這些秦始皇百萬大軍的縮影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不論是造型、塑造、燒制等各個環節,都是一件龐大的工程。一般采用模制加手工塑型的技術,分段成型,整體焙燒。其陶泥制的細膩、燒成火焰均勻、過程當中變形較小,燒成后外表用顏料彩飾。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畫,據說萬千兵馬俑沒有充樣、雷同的,可用“栩栩如生”這個詞來形容。從人物結構上看,比例合適,動態自然。秦俑的單件作品都有很強的動作個性,有的手持利劍,有的佇立凝視,有的堅定剛毅。但整體上不在乎細節變化,不是完全照搬現實,在軀方頭圓上有強烈的體塊對比、疏密變化、動靜之別。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秦代兵馬俑的出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它顯示出我國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很高的雕塑藝術水平,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前進了一大步。秦代兵馬俑對我們研究那一段歷史、促進后代的雕塑藝術之進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同秦俑同時發現的另外一個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就是銅車馬。這些銅車馬比秦俑要小些,為鑄銅而成,做工更為精細,即以考究。青銅雕塑藝術始自商周,像這樣的銅車馬,是空前罕見的。同樣,由于秦代的大興土木,使我可以從許多現存的建筑構件遺物上了解當時的雕塑藝術。秦代的瓦當藝術可以說是小件浮雕藝術之精品,大致上可分為卷云紋和動物紋,構思巧妙、變化多端。動物紋瓦當充滿了雕塑趣味,由“子母鹿紋”瓦當,表現一直帶著孩子的活潑騰躍的母鹿,在只有十厘米的空間內,把生氣盎然的生命濃縮起來,有濃厚的裝飾趣味。俗話說“秦磚漢瓦”,是指秦代的空心陶磚,多是以龍、鳳或狩獵、農耕的圖案。這種風格特點,在秦代的銅鏡紋飾中也可以欣賞得到,這種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藝術品種,自秦代開始愈加精美。其浮雕裝飾紋樣,無一已不是飛動活躍的,這種藝術特征對后來的魏晉六朝時期有很大影響。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具魄力的一個時期,自秦朝統一中國,一直在盛衰變化中持續了四百余年。漢風氣勢,我們可以從現存的雕塑清楚的看到。如西漢霍去病墓,至今還存有一批杰出的石雕藝術作品,它們是為紀念西漢名將霍去病而創作制造的。“馬踏匈奴”高 190厘米,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借戰馬的形象來體現霍去病的威猛和戰功卓著,充分體現出紀念性雕 塑的概括性。整個雕塑渾然一體,四肢之間沒留空間,增強了體、量的沉重感。霍去病墓石雕群中完整的有十二三件,其體積之大,風格之獨特,在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罕見的。公元前二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郭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這一時期的雕塑藝術風格也正是體現了當時的雄厚氣魄,石雕采用巨大整體石塊,就其自然外型加以藝術處理,靈活使用圓雕、浮雕、線刻的表現手法,使之完全服從于雕塑的整體造型。比如“臥虎”,在虎形上運用了寥寥幾條簡單的陰刻線,就表達了它的內在精神。這組石雕群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被挖掘、整理、保護起來,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的光輝一頁,它給人們帶來五窮的藝術享受和創作啟迪。西漢也有大量的陶俑陪葬。陜西楊家灣就出土了數千件彩繪陶俑,有人有馬,陣容整齊。但這些陶俑體積較小,大都在 50-60 厘米高,這可能與墓主人的身份有關。這些陶俑的做工也遠不如秦俑大部分比較模糊、型相類同。“漢承秦制”,相比之下,漢代比之秦代的厚葬之風有所減弱。漢代的明器雕塑在題材上更為廣泛,為了使死者能在陰間依然享用生前的生活環境,開始大量出現陶制的糧倉、豬圈、鍋灶、房屋以及雞、鴨、狗、豬等充滿了生活情趣的事物。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當時制陶工藝的進步,有許多陶質明器都外掛了赭色釉和綠色釉。這些明器也為研究當時的農牧業、社會結構等提供了形象佐證。西漢的工藝裝飾性雕塑也十分發達,其一為銅鏡裝飾。這一時期除了與前代大體相同的云雷紋、蟠龍紋以外,比較流行使用吉祥語,如“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等;乳釘紋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在乳釘之間有人物、鳥獸等等。其二,西漢的金銀嵌鑲工藝也比較發達。是在銅制器物上嵌鑲金、因、松石等不同材質的裝飾,在填以黑漆,曰“錯金銀”。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為“錯金銀”博山爐,雖微熏香用的實用品,但其爐蓋雕制成層次重疊的造型,這在漢代也十分盛行。西漢的玉雕也是不可忽視的小型雕刻藝術之一。常見的有帶鉤、印牛、頭飾、玉佩等等,以隨葬品玉蟬、玉豬等。這些小型玉雕小中見大、選材精良、造型完整。我們還可以從當時的建筑裝飾構件上看到雕塑藝術的成就。史籍中所記載的建筑實物已蕩然無存,“秦磚漢瓦”為我們提供了推想空間。西漢瓦當場以“延年益壽”、“長生無極”等吉祥語作為裝飾內容、動物紋樣多采用“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再滿足與僅僅實用,而是趨向于把生活用品制作得更藝術化。比如當時的銅油燈是常見的一種生活用品,從現在的出土文物看,各種地位的人們所使用的燈具也有很大差異。最為著名的是出土于河北滿城的“長信宮燈” , 以一個神態安詳的少女形象為燈體 , 雙手托起燈罩;結構很巧妙,整體為空腔以免燭煙四處散漫。再比如有一些隨身佩帶的腰飾、頭飾或玉佩等,都是小型雕塑精品。云南省晉寧出土的“雙人舞飾牌”,以鏤雕的形式表現了兩位翩翩起舞的人物,腳下踩著一條扭曲轉動的長蛇,整個形象飽滿而浪漫,結構緊湊。東漢時期,豪強爭斗激烈,社會因素很不安定。兩個世紀中,厚葬習俗成風,所以留至后代的墓室有很多保存完好。為使墓穴堅固耐久、多使用材質較好的石料構筑其框架,并在石材外表浮雕以歷史故事、植物動物,或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面雕刻記錄下來。其中最為優秀的有山東嘉祥縣武氏祠的一組浮雕,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車馬出行、宴樂游樂等場面,還有些是神話傳說、鬼怪迷信一類。所使用的雕刻技術多為陽刻,將人物形象以外的部分鏟平剔下,使物象凸現于石面。再就是山東的孝堂山祠和肥城張氏墓其畫像石的特點是使用陰刻,以凹線勾勒形象外緣。河南南陽是東漢皇帝劉秀的老家,當地的富豪官員、皇親貴戚眾多。從后來發現的石雕、畫像后可以看當顯官貴族們的奢華生活。現在的“南陽漢畫像博物館”藏有千余件保存基本完好的墓石壁雕。南陽漢墓浮雕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粗獷、中期熟練、晚期的風格不及前兩期。趨于軟弱。其手法多為陰線鑿刻,題材廣泛。江蘇徐州、陜西綏德、四川岷江沿線等地區都有較為豐富的漢代墓石雕刻。四川的彭山、樂山、重慶等地有不少崖墓,這種墓壁上的裝飾被鑿棵成高浮雕縱深可達20厘至40厘米。在出土的墓俑方面,四川遠比其它地方(包括洛陽),都更加豐富。在四川成都附近出土的一件說書俑,表情極為生動,刻畫出說書藝人的情感瞬間和他的典型特征,并配合以夸張地肢體動作,加強了人物的神態動勢。在其他地區也有優秀的東漢時期雕塑被發現,如1969年甘肅武威出土的“馬踏飛燕”使全世界為之轟動。這匹奔馬三足騰空,以足落在支撐點上,雕塑家巧妙地將底座設計成一只飛燕,象征“天馬行空”的瀟灑。整件作品為鑄銅而成,雖只有34.5厘米高,但它的氣勢卻是雷霆萬鈞、不可一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全面發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藝術蓬勃發展,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以墓葬為目的的雕塑也從另一條道路走向繁榮。中國在歷經秦、漢四個世紀的一統局面以后,又重新回到了分足割據的狀態。所謂三國就是曹氏父子建都洛陽的魏國(220-265),建都南京、由孫權統治的吳國(229-265)以及漢室后代劉備統治的蜀國,他的稱帝是在(221-263)。這期間鼎立存在了四十年,戰爭頻仍,但各自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比較優越,生存的威脅也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藝術成果似未受太大影響。佛寺的興建在東漢時已經被正史所記載,造像活動也因此而展開。自晉代以后,造像活動大肆盛行,甚至當局不得不出面干涉,限制其不加節制的耗費人力和物力。現在所能看到的三國時期的雕塑實物,多為墓葬明器。如安徽毫縣一帶的曹魏宗室墓葬,就有珍貴的磚雕藝術,其造型簡潔明快,刀法熟練,顯示出雕刻藝人的才華。蜀國和吳國被魏所滅以后,魏國的司馬氏奪取了政權,建立了統一而短命的西晉(265-316)。但由于西晉的統治腐朽無能,被北方各少數民族所破,這些少數民族被統治者成為“五胡”。隨之天下大亂,除了“五胡”、“十六國”的民族爭斗,西晉政權旋即倒臺東晉王朝(317-420)趁亂建立于建康(今南京),統治者為西晉宗室司馬睿。之后的局面更加復雜,先后出現了宋、齊、梁、陳,被統稱為“南朝”;與此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繼“十六國”以后分別建立,成為“北朝”,直到公元六世紀的這一段,就是南北朝時代。社會的動蕩不安使外來的佛教產生了廣泛社會基礎,加之統治者的帶頭尊奉,市佛教雕塑藝術得以巨大發展。印度佛香屬“犍陀羅式”,有希臘末期藝術和波斯藝術的影子,其特點是造型比較纖美,衣紋皺褶緊貼身體。傳入我國以后,即被中國雕塑家所融匯貫通,形成獨特的中國佛像風格,使這種泊來藝術逐步具備了民族化特征。佛像藝術的第一種為石窟形式,以北方地區為主,由絲綢之路傳入內地。甘肅的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等,都有明確的年號題記;一路開鑿的還有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江蘇南京棲霞山石窟等等。甘肅敦煌所處的地理位置較為僻遠,未受戰亂的更大影響,所以其千佛洞的建造基本上沒受到什么干擾。但當地土質疏松,不宜于雕刻造像,只能以泥塑代之。這也是中國佛像藝術的特點之一。敦煌莫高窟的建設規模巨大,從十六國到北朝這一時期的塑像來看,匠師們已把人物形象漸漸中國化,并在造型審美尺度上趨向于當時的流行形式,與同一時期繪畫作品中“秀骨清像”之特點基本保持一致。它的后期作品開始出現唐代的風格跡象,受內地影響的因素也越來越多,比如服裝、飾物等方面;再是色彩上,重彩濃抹,表現技法日漸成熟。麥積山石窟的得名是由于它的外形似麥垛,位于甘肅天水。同樣,由于石質的問題,麥積山也不宜于雕刻佛像,屬北齊時期的作品較多。相對而言,麥積山石窟雕塑更加生動和世俗化,在眾多雕像當中,有面目秀美的佛像、有低聲耳語的供養人、由活潑生動的比丘還有虔誠苦修的老僧以及猙獰怒目的金剛力士。這些泥塑的制造工藝十分精湛,選材講究,雖未經焙燒但歷經千余年仍未損壞。云崗石窟群位于山西大同,石窟延綿有一公里,大小石窟(龕)約千余個,規模龐大。云崗石窟的開鑿年代主要是北魏時期,充分利用了當地石材的特點;體魄巨大、形象莊嚴,具有攝人魂魄的體量感和空間感。主佛高達13.7米,立于石窟中主要位置,為云崗石窟群的第一作品;第二期造像的尺寸明顯比第一期要小,但更加注重形象刻畫,人物動態也更加活潑;第三期已近尾聲,時間拖至六世紀初。當時的大規模開鑿工作已經停止。這一時期的人物形象及衣飾裝扮已完全中國化,“褒衣博帶”式的中原服裝形式已經普及。河南洛陽城南的龍門石窟,力經東魏、北齊、隋、唐多個朝代之開鑿,作品龐雜,遺留作品也較多。可惜的是,解放前被外國列強盜去了許多造像以及頭、手臂等局部,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賓陽中洞是龍門石窟中比較重要的一處,是北朝時期有史實可查的,其形制結構與云岡曇曜五窟相似,窟內飾有蓮花、飛天、云氣等圖案,氣氛神秘、紋飾華麗,但無瑣碎之感;蓮花洞內的石雕蓮花特別突出,窟內主佛像為站立姿勢,手臂的雕刻尤為動人,,似有柔軟彈性之感;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較大的一個,歷史年代也較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洞內壁面上雕滿了小佛龕,幾乎每龕都有造像題記,中國著名的書法碑帖“龍門二十品”中,古陽洞中的就有十九品。南北響堂山石窟依據后人追記碑文可證為北齊時開鑿,位于河北省磁縣。北響堂山除北齊外,后來的隋、唐、宋、明各代葉逗留有作品。此處石窟被后人毀壞或改造的地方較多,比較明顯帶有北齊原有風格的,是大量圖案浮雕。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大類雕塑作品當屬陵墓雕塑。曹魏時期,尤于墓葬推崇簡易,所以在這一時期的陵墓未有雕像被發現。南北朝時期,墓前雕像有所恢復,一般都在墓前設置一對或多對石獸。這種悖常為“神獸”的想象中動物形象,被成為“麒麟”,有的似獅虎,卻右翼,被稱為“避邪”。這種石雕一般都比較龐大,姿態宏偉,整體感較強,又較為濃厚的漢代遺風。現存遺跡多為南北朝時作品,江蘇南京周邊比較多見。其中最為杰出的是江蘇句容石獅村梁南康簡王蕭績墓前的石雕群,造型簡潔,體積感強,最能代表當時的藝術風格。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各處大興土木,廣建佛寺,佛像和與之相關的造像被大量制造。單尊可移動的佛像,都帶有“背光”,一為裝飾、二為其堅固。陜西博物館收藏有多件北魏時期作品,背光的反面,也已浮雕的省時刻出佛經故事。山東博物館、北京博物館以及山西、河北等地也都有保存比較完好的單件佛像。為了供養方便,易于攜帶,當時還生產了大量小型鎏金銅像,制作精美,雕刻細膩,不亞于大型雕塑的氣魄。建筑、工藝、雕塑等造型藝術家,在中國古代一般都與匠人等同,被史籍記載者很少。象戴逵、戴颙父子,被以雕塑藝術家記載下來的為數極少。戴氏父子活躍于四世紀至五世紀,名震一時。他們也都長于繪畫,與僧佑、蔣少游等雕塑名家一起,對造型藝術之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隋代的統治歷史僅有三十多年( 581 — 618 ),是隋文帝楊建在奪取北朝政權以后,又消滅了南朝的陳朝而建立起來的。這一朝代又恢復了中央集權,曾在短期內出現了農、工、商繁榮富強的局面。佛教亦然為思想統治的主要工具,大力恢復被北周武帝毀壞的佛寺和雕像。煬帝繼位后,造像之風更盛。除以十幾萬計的小型佛教雕像以外,還繼續開早石窟,幾乎遍布全國。隋代的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濟南玉函山石窟等處。其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普遍較前代更為健碩,體態豐滿。但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也可以說是弱點,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顯的在結構和比例上不夠合理,如莫高窟的 427 庫的隋代菩薩像,頭顱顯大。這是一個過渡性發展時期,國家統一以后,各種文化相互融合,社會發展急劇變化,是南北朝末期經隋向盛唐的轉折階段,可以說,我國的雕塑藝術由隋代拉開了更加燦爛的序幕。唐代的雕塑藝術,與前代的形式幾乎相同,主要體現于宗教造像、陵墓隨葬。但這一時期,隨著工藝技術之發展,在材料運用上更加豐富,除石雕、木雕、陶瓷外,還大量使用夾苧、鑄銅等工藝材料。唐王朝的統治長達三個世紀,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繼開國元勛高祖李淵之后,明君太宗李世民采取各種興國措施,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唐玄宗時達到盛唐的頂峰,其發達的經濟、政治、文化廣泛流播于海外,并吸收融納了一些優秀的外來影響;“安史之亂”以后,唐王朝開始走向衰敗,以至公元907年出現了分裂割據的狀態,五代十國的產生,終止了唐王朝的統治。由于唐代延續時間較長,其藝術發展也經歷了一個由盛及衰的漫長過程,所以后人在研究唐代文化時,往往將其分為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初唐前期的雕塑風格,基本上還殘留著前代(北朝及隋代)的痕跡。初唐后期就開始出現興盛的征兆,但對女性的塑造仍不及盛唐時那么活潑動人。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人們的宗教觀念也發生變化,盛唐時的整體社會面貌比較樂觀豁達,佛教藝術也出現世俗化傾向,繪畫、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于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唐代的佛教造像數量非常之大,主要還是體現在石窟、摩崖石刻方賣弄。現存的遺跡多集中于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天龍山石窟、陜西彬縣大佛寺、河北響堂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山東云門山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樂山摩崖石刻、云南劍川石窟等等。其中規模最大、藝術特點最明顯者,首推敦煌。唐代時期所開鑿的窟龕,占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數。所塑造的菩薩造像,從形象上和裝扮上,基本上依據當時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座姿出現了一腿盤起、一推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麗已打破了宗教禁錮的氣氛,更為強調藝術效果,似與參拜者對話。我們可以把同時代著名人物畫家張萱、周昉等人的作品與之相比,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在體態比例上、儀表外形上更加具有活力。比之于前代宗教雕塑藝術的肅穆與出世,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的把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繼有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典雅鮮活的一面;繼又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細膩的一面唐代的人物雕塑很注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處理群雕的人物關系時,很好的把握了人物之間的內在情感交流。比如佛主與弟子迦葉、暗阿難三者的塑造,就有多種形象變化,兩個人物一老已少,一個漢族人形象,一個是印度人形象,盡管都表露出虔誠的神態,但仍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之不同。再比如護法力士像,其職司決定了他們強力威武的形象,面部表情激烈、四肢肌肉發達,更加襯托出菩薩的慈祥。不同性格的人物塑像是群雕人物關系動靜結合,突出中心,符合了雕塑美的形式法則。龍門石窟唐代雕刻,占其多數。它的優點在于基本上保持了唐代原作的原貌,而敦煌的作品有很多是經后代藝人整修過的。這一時期的雕像普遍宏偉龐大,體型飽滿。以盛唐時完成的奉先寺為代表,中央大佛(盧舍那大佛)高17 . 14米,與之并列的另外8尊雕像也都在10米以上。大佛有明確年代題記(672年),據傳說大佛的面部是參照了武氏則天的形象雕鑿的,這種傳說并非完全不可能,在佛像臺座上的題記中記錄著:“ …… 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有許多石窟的中、晚唐作
-
沁菏蠟像是一門被稱為“立體攝影”的超級寫實主義雕塑藝術。蠟像藝術比一般雕塑更接近人物原形,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更有還原歷史人物的獨特功能。蠟像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傳入中國。蠟像從單一的用蠟制像發展到當今時代的蠟像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據史料記載,早在古巴比倫時期人們就掌握了蠟制人像技術。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曾請人為他做過蠟像。古埃及在殯葬儀式中曾把蠟制神像安放在墓穴里。古希臘在宗教禮儀上常有蠟制神像陳列其中。古羅馬面膜節,貴族家庭還將蠟制成的祖先面膜陳列出來或參加出殯。到了中世紀,歐洲曾將蠟像用于巫術,教堂里也已經有了為教徒們制作的還愿蠟像,并用蠟制面膜來紀念帝王和偉人,如意大利佛羅倫薩的阿努佳斯達教會內的圣像,成為已故帝王和偉人的化身。擴展資料:蠟像的發明根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在公元三千年前埃及和希臘就有蠟燭的相關紀錄,古代的蠟燭皆以動物脂肪制造。在1800年后,以石油所提煉的石蠟才開始出現。可是據說在古詩十九首的年代里還是用油燈,這才忽然發覺中國上古似乎沒有蠟燭這個東西.漢代古書中一般將蠟和燭分開論述,但很少蠟燭兩字連用。蠟像制作要經過雕刻模型、倒膜、脫模三個手續。雕刻模型可用粘土為材料,雕刻的技術不簡單,須有藝術修養,初學者應該選擇較簡單的模型,耐心學習。粘土雕刻的模型是實心的立體模型,必須用石膏倒出空心的向內的模型才能制蠟像,如果自已沒有模的經驗,也可以向專門設計模型的公司定制。頭造一個模,身也要造一個模,手和腳又另外造一個模,把這幾個模連連結起來成為某一部分的模。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別。再往上推,戰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顓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蠟像
相關推薦
更多-
浮雕和雕塑哪個難做點呢 7個回答
-
雕塑有浮雕背景墻嗎 7個回答
-
錢塘公墓浮雕是誰做的雕塑 7個回答
-
開州浮雕雕塑廠在哪里啊 7個回答
-
浮雕月球雕塑好多錢一平 7個回答
-
中國風浮雕雕塑寓意著什么 7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