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面浮雕雕塑是誰
444人瀏覽
2025-08-30 03:56:17
共7個回答
-
最佳回答皇冠浮雕起源于原始先民,原始先民信仰原始宗教,浮雕隨著原始宗教的發展出現了,進入奴隸社會,特別是我國的夏商周時代,青銅器特別發達,銅雕藝術不斷趨于完美。在夏商周時代,青銅器上的浮雕裝飾紋樣以怪異的線條,深沉凸現出的鑄造刻飾,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宗教感情,其中“饕餮”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最有特色的一種浮雕裝飾樣式。浮雕工藝在境內殘存的最早的浮雕作品為唐代王潮墓室穹頂的蓮花浮雕石磚和宋代洛陽橋上的月亮女神以及黃塘巖峰寺前后殿壁上石龕的彌勒佛、觀世音立像浮雕,其雕刻線條柔順秀美,具有較高的技藝水平。
-
商業變現研究所中國古代地面浮雕雕塑的制作過程主要是由匠人完成的,他們是專門從事雕塑藝術的工匠。這些雕塑通常用來裝飾建筑物的地面,如廟宇、宮殿、陵墓等。在雕塑的制作過程中,匠人首先會根據設計圖紙或設計要求,選擇適合的材料,常用的材料包括石頭、木頭、金屬等。在雕塑的制作過程中,匠人通常會進行以下步驟:1. 設計:匠人根據建筑物的風格和要求,設計出適合的浮雕圖案。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到雕塑的尺寸、形狀、細節等。2. 制模:根據設計圖紙,匠人會制作出細致的模型,用來作為雕刻的參考。3. 雕刻:匠人使用各種工具,如錘子、鑿子、刀子等,將雕塑圖案一點一點地刻在材料上。雕刻的過程需要非常耐心和技巧,以保持雕塑的精細程度和美感。4. 修飾:在雕刻完成后,匠人會進行修飾工作,使雕塑更加完美。修飾包括打磨、上色、涂飾金屬等,以提升雕塑的質感和藝術效果。中國古代地面浮雕雕塑的制作過程需要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因此匠人通常是經過長期培訓和實踐才能掌握這門技術。他們的作品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
墩墩已蹲蹲i中國古代地面浮雕雕塑是一種在地面上進行雕刻的藝術形式,它通常用于裝飾廟宇、宮殿、陵墓等建筑物。中國古代地面浮雕雕塑的創作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46年),而在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和唐宋時期(618年-1279年)達到了巔峰。在中國古代地面浮雕雕塑的創作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和藝術家。最著名的是嵌銀浮雕技法的創造者黃庭堅。黃庭堅(1045年-1105年)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他在藝術創作中出色地運用了浮雕雕塑技法,尤其擅長將銀片嵌入雕塑作品中,創造出獨特的效果。他的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藝、靈動的造型和精細的細節而聞名。中國古代地面浮雕雕塑的創作還有許多匠人和工匠。這些人以其出色的技藝和創造力,創作出了許多精美的作品,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寶庫。其中一位著名的地面浮雕雕塑家是元代的匠人趙佶。趙佶(1201年-1264年)是南宋末年和元代初期著名的雕塑家,他精通地面浮雕雕塑技術,創作出許多具有特色和藝術價值的作品。中國古代地面浮雕雕塑是由許多藝術家、匠人和工匠創作出來的。他們利用石材、木材、銀片等材料,運用精湛的雕刻技巧和創造力,創作出了許多精美而獨特的作品,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歷史遺產。
-
喃囈《虎門銷煙》畫稿艾中信,雕刻曾祖韶,助手李禎祥;《太平天國》畫稿李宗津,雕刻王丙照;《武昌起義》畫稿董希文,雕刻傅天仇;《五四運動》畫稿馮法祀,雕刻渭田友;《五卅運動》畫稿吳作人,雕刻王臨乙;《八一南昌起義》畫稿王式廓,雕刻蕭傳玖;《抗日戰爭》畫稿辛莽,雕刻張松鶴;《勝利渡長江》畫稿彥涵、雕刻劉開渠。
-
紛紛潮州淡浮院雕塑是由福建著名雕刻大師陳寶如和淡浮院院長硯峰山人共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雕成的。交泰殿后面,有一幅長8.8米,寬10.5米的《老子出關圖》花崗巖石浮雕。由福建著名雕刻大師陳寶如和淡浮院院長硯峰山人共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2012年6月,經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老子出關圖》花崗巖石浮雕。
-
雷好呀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的6個鐘銅人,均作武士裝束,有彩繪,為戰國時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時期還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裝飾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婦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頭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會生活、服飾等問題的珍貴資料。而各種禽、獸、蟲、魚的圓雕與浮雕則十分生動,富有意趣。陜西寶雞國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商代的陶塑奴隸形象,皆盤發戴枷。甘肅靈臺出土的西周時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銅器人形器足,作裸體,也屬于奴隸形象。春秋以后以俑隨葬的風氣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兩類,也有以不同的金屬材料制作的。遺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國地區的漆繪木俑,以及鎮墓獸、鳥獸座屏、虎座飛鳥等,還出現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時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廣漢縣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物立像和數十具青銅人頭像、人面像。為古代巴蜀文化的遺存,年代相當于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秦漢時期漢代各類材料制作的俑,對于現實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反映。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農夫、工匠、廚夫、俳優、部曲等各種不同身份和活動特征,其中擊鼓說唱俑,動作至為傳神。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舞樂雜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態生動(見無影山陶塑)。一些表現宮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莊矜持,其對內在性情的刻畫,是前此所未曾有過的。 西漢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動物石刻。作為將軍生前為國立功的戰場──祁連山的象征,墓上散置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野獸和神怪的幻想動物形象,與大自然環境結為一體,充溢著生命力。這些作品雕刻手法異常簡練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態,略加雕鑿,便生動地呈現出不同動物的神態,形式博大、雄渾。其中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征意義和紀念碑的成分(見霍去病墓石刻)。 云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戰國至秦漢時期,青銅器中的貯貝器蓋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飾,真實地表現了處于奴隸制社會階段的滇人的生活環境和宗教、戰爭、狩獵、樂舞等活動,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其表現牛、虎等動物題材的器物,描寫動物之間生死搏斗的銅扣飾,表現的動態令人驚心動魄(見滇人青銅雕塑)。北方草原的東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銅扣飾,金、銀制品中的動物形象風格較為粗獷剽悍。這些作品成功地表現出動勢之美、力之美(見中國北方草原民族銅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雕塑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隨著佛教的興盛而出現的大規模的營造石窟寺的活動。中國幾個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均開鑿于此一時期。營造石窟風氣以北魏為最盛。北朝營造的石窟廣泛分布于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南朝石窟則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勛臣貴戚名義,動用國家資金和營建力量興造的,工程浩大、宏偉。其中云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大佛、龍門石窟古陽洞的群龕,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藝術風貌。云岡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莊嚴渾樸,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從典章制度到審美風尚均受到南朝漢族文化的影響,石窟造像也開始脫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樣式的影響,而形成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新風格特征。如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優美,表現出一種富于內心修養的儒雅氣質,其衣紋流暢,層疊稠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石窟寺雕刻藝術樣式風格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同時期為寺廟供養而雕塑的單體造像和造像碑、金銅佛造像。金銅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于變化。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東晉時的戴逵、戴父子,他們以首創夾造像和善于權衡大型造像的比例關系而著稱。 南北朝時期另一類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于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宋、齊、梁、陳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處石雕群。其組合關系為成對的石獸、石柱與石碑。置于帝陵前的石獸有角,稱天祿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獸無角,稱辟邪。其造型自漢代墓前大型石獸脫出,而趨向于勁健、華麗。獸作行進姿態,頸部很長,頭向后仰,其影像與弓屈的背部形成一個極富于力度的S形曲線。身上有翼,并有流暢而華麗的線刻花紋(見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后世破壞,僅存個別文吏殘像。在南、北各地墓葬中還發現有磚、石浮雕和石刻線畫,有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也有神話人物。 墓室中隨葬俑的風氣,北朝盛于南朝,數量日增,并形成固定組合。北魏以后隨葬俑群,主要包括鎮墓俑與鎮墓獸、出行儀仗、奴婢和伎樂等。一個墓中隨葬俑群數量由數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獷,北魏太和以后趨向清瘦修長,到北朝晚期又轉向豐圓,其審美趨向的變化,大體與石窟寺造像的變化相一致。隋唐時期北朝晚期的東、西魏和北齊、北周晚期是雕刻藝術發展中的過渡階段,歷隋、初唐,至高宗、武后以迄玄宗時期(約當7世紀后期至8世紀前期),達到中國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亂后中衰,會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毀寺廟、銷銅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毀壞。此后,終唐之世不復有大規模的營造石窟活動。 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藝術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續有大規模的開鑿。其代表性作品為雕成于高宗、武后時期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盧舍那大佛面相莊嚴、睿智,氣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強大國勢與充滿活力與自信的時代精神在雕塑藝術上的反映;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形象各自體現著宗教藝術類型化表現的具體要求,9尊造像之間的組合關系、尺度的權衡、動靜的呼應,為適應大型雕像與膜拜者之間距離與觀賞角度而在造像身軀比例上所作的調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暢、自然,都表現出古代雕刻家斬山造像,創作大唐代雕塑家創造了一系列與時代審美風尚相一致的宗教藝術形象。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與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薩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薩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當時貴族婦女形象為參照,豐頤長目,體態婀娜,纓絡遍體,表現出超出了宗教氛圍的富貴氣息。性格、氣質迥異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現世裝束的虔誠供養人,也都是此一時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創造上的新發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于陜西關中地區,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許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勢,以增強整體布局的宏大氣勢,是雕刻群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成功范例(見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乾陵(高宗、武則天合葬陵)以后,逐漸規范化。配置于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飛馬、朱雀、鞍馬及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獅等所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體的單純、完整和置于山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數量上的參差、重復,體量的變化,形成節奏感,作用于謁陵者的心理,在行進過程中,不斷增強對于整個陵區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獻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駿(見昭陵石刻),順陵(見順陵石刻)、乾陵的石獅,莊、泰、建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諸陵規模縮小,石刻造型矯飾、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氣度。 唐代盛期還曾在都城建造過紀念性雕刻。如武則天在洛陽以銅鐵材料鑄造的天樞紀念柱,立體部分高達百尺,四周有石獅、麒麟環繞。 俑類作品在隋唐時期也達到新的藝術高度。制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種材料,以黃、褐、藍、綠等釉色燒制而成的三彩俑數量眾多,特別能夠代表俑類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熱衷于表現人物處于具體情節之中的特殊神態和動作。婦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轉向豐腴,面相圓潤,神情恬適、慵懶,長衣曳地,是唐代藝術中表現婦女理想美的典型樣式。以佛教天國形象塑造的鎮墓俑,神采飛揚,動中有靜,夸張而有分寸。對于馬與駱駝等動物形象,注重描寫具體性與生動性,多表現處于精神亢奮狀態中的動勢(見唐三彩)。在隋唐時期,許多金銀器上的錘、鑲嵌浮雕紋飾、青銅鏡上的花紋,也十分豐富、生動,并常有一些現實生活內容或神話題材的描寫。有些紋飾受到波斯等國藝術的影響。隋唐雕塑藝術對周圍鄰國也有重要影響。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楊惠之,以長于塑造具體人物達到傳神地步而著稱。五代、宋、遼、金時期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來的較少,比較重要的有山西平遙鎮國寺一組彩塑佛教造像(見鎮國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樂、抬棺神將的石棺(見王建墓雕刻),南唐欽、順二陵的 190件陶俑(見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來過渡時期的藝術風格。 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發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類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車窟, 雕于南宋紹興年間)八菩薩像莊嚴婉麗,129窟數珠手觀音豐姿綽約,同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寶頂山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牧牛道場等摩崖造像,則充滿了生動的人情世態。雕塑家熱情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常與宗教教義背道而馳。宋代寺廟金屬造像遺存比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菩薩銅像,四川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金銅像(見萬年寺普賢像),河南登封中岳廟鎮庫鐵人等。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的侍女像(見晉祠圣母殿彩塑),江蘇直保圣寺、山東長清靈巖寺、江蘇吳縣紫金庵的羅漢像,被造成具有內心活動特征,更接近于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羅漢像被塑造成睿智、有異稟的哲人形象。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遼、金兩代在北方地區曾開鑿石窟,并有不少寺廟造像遺存。遼代的薊縣獨樂寺觀音像,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猶存唐風,但又顯示了向勻稱、秀美發展的趨向。遼代許多佛塔還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鞏縣,共有8陵,現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余件。自永昌陵以后形成定制,大體沿襲唐陵規范,而內容有較大差異。主要由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鞍馬及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獅、鎮陵將軍、宮人組成。宋陵石刻在規模與藝術水平上均遜于唐代,但造型尚嚴謹。其陵區集中,石刻內容、數量更加規范的特點,對明清兩代很有影響(見北宋陵墓石刻)。 宋、遼、金時期的俑數量不多。但墓室內的雕塑、壁畫和隨葬的俑很有特點。由于宋代日常生活習俗有很大變化,墓內出現大量直接模擬現實、表現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還出現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現雜劇演出活動的雕磚(見宋-金-元雜劇雕磚)。元、明、清時期元代以后雕塑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宮廷、皇家園林的環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宮殿建筑已毀,從遺址出土的鳳麒麟石雕、走龍欄板等建筑飾件,猶能見出元代雕刻富麗繁縟的特點。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關云臺浮雕護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門上的“六具”等石刻(見居庸關云臺雕刻),杭州飛來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現了共同的時代風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于尼泊爾的阿尼哥和他的學生劉元。元代還留下有關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豐富經驗,也標志著民族的宗教雕刻藝術的完全成熟。 明、清兩代建筑雕刻的精華薈萃于故宮建筑群和天壇(見天壇)、北海、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壇廟、園林。故宮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宮廷內主體建筑三大殿白石須彌座上浮雕云龍、云鳳的望柱,圓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銅龜、鶴等,都對烘托宮殿建筑的莊嚴、輝煌,增加局部藝術氣氛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此組建筑有力結束的保和殿后長近17米、寬3米多的下層石雕御路, 浮雕著蟠龍、海水江涯與各種圖案,布局宏偉,雕刻精謹,是明清石雕藝術的杰作。建于大同、北京故宮、北海的琉璃九龍照壁,故宮內的鎏金銅龍、鳳、麒麟、獅、象等動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質和豐富多樣的造型點綴和調節著宮殿群的氣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清西陵多組石刻群。其內容和配置沿襲宋陵而有所發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宮內的門、壁、券頂上刻有精細的浮雕佛像和各種圖案。兩個時代的雕刻風格,明代較渾樸、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瑣細。 宗教雕塑主要為寺廟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銅佛像。明代優秀造像有陜西藍田水陸庵塑壁,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天王、力士、羅漢、渡海觀音等(見平遙雙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銅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時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屬、牙、骨等材料制作的工藝美術品和民間建筑、器用裝飾中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觀音等。清末天津張明山的民俗題材和肖像泥塑達到很高的寫實水平。
-
湯圓是芝麻餡兒[1]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筑藝術杰作。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大雁塔塔身照(8張)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宮。由此推測玄奘自印度取經歸來后,所帶回的珍寶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宮內。 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后,帶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貝葉梵文真經及八尊金銀佛像。為了供奉和珍藏帶回的佛經、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經朝廷批準,玄奘親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里,卻無人知曉。 王亞榮認為,古塔地下一般情況下都有地宮,和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宮,只是大雁塔地宮尚未發掘而已。由此推測,大雁塔下的地宮里極有可能藏有玄奘當初帶回的佛教珍寶。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長解守濤介紹,2007年有關部門曾對大雁塔的內部結構進行探測,探地雷達曾經探測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這些空洞應該就是大雁塔的地宮。編輯本段建筑歷史兼防火難”并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于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愿法師辛勞為由,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由于后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后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改建,降至七層)。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后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后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原先塔高11層 )。 公元1604年(明朝萬歷二十三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現今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雁塔于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大雁塔經過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大雁塔塔基與塔身編輯本段名稱由來大雁塔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大雁塔,真的與雁有關嗎?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后,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 大雁塔與玄奘 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經”故事馳名。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會想起唐代高僧玄奘和賜福鎮宅圣君師傅鐘馗故里的鐘馗,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他是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這位傳奇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600-664年),生于隋仁壽二年,俗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十三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洛陽凈土寺剃度為僧,不久便升座述經。貞觀元年(627年)他結伴上表奏請朝廷,申請赴天竺取經。唐王因建國之初,社稷未穩,下詔不許。其他人紛紛退縮,而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國前三年時間,從佛經研究、語言梵文及物質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數不清的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于達到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償地就學于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后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于恩師戒賢。 公元642年,在玄奘求法圓滿欲回大唐之時,受邀參加了古印度規模空前、規格很高的佛教學術盛會。在會上,玄奘法師為論主,其辯才無礙、博學宏論折服了與會者,連續十八日無人能發論辯駁。大乘僧眾稱玄奘法師為“大乘天”,小乘僧眾稱他為“解脫天”,佛教之“天”,就是之菩薩眾神。 為回大唐譯經弘法,玄奘說服勸阻自己回國的恩師、道友及各國國王,于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并于次年奉敕與長安弘福寺譯經3年。 公元649年(唐貞觀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專心致力于佛經翻譯事業。并于唐永徽三年創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經像、舍利。唐顯慶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譯經。又于次年奉旨率翻譯住僧與弟子至銅川玉華寺,居素成院,從事《大般若經》的翻譯。終在公元663年(唐龍朔三年)率眾譯成《大般若經》六百卷。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勞一生的玄奘法師因病在玉華寺圓寂。其靈柩還京奉大慈恩寺并安葬于長安城東白鹿塬上。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棲塬,并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雁塔題名 唐代許多著名 可以看出大雁塔塔身傾斜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尤其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當代許多詩人仍歌頌大雁塔的巍然屹立,陳運和的《大雁塔》一詩夸獎“忍不住笑出大雁的 鳴聲不斷”、“塔的長壽實在令諸多皇帝為之感嘆”。 大雁塔晚景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皇帝也必于曲江邊的樓上垂簾觀看)、杏園參加國宴,然后登臨大雁塔,并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地題下“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并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到后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傾斜塔身大雁塔由于屢遭人為破壞,加之自身結構等問題,在1719年就發現塔身傾斜。20世紀60年代,大雁塔周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承壓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圍的不均勻沉降,加速了古塔傾斜下沉。到1985年已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傾斜達1010.5毫米,平均每年傾斜1毫米。后經有關部門長達20多年的綜合整治,大雁塔的傾斜狀況已明顯趨于緩和和穩定,2005年傾斜量為1001.9毫米。 從2009年起,政府為保護大雁塔古文化實施通過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全市先后建成6處地下水回灌示范點。希望以此盡快抬升地下水位,逐漸“扶正”大雁塔。2年來,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水約1200噸,大雁塔已逐漸回正! 改斜歸正 古代高塔如今都是“十塔九斜”,中國千年古都西安的大雁塔在千年后也是略有傾斜,但近十余年來的觀測研究發現,它目前正處于“歸正”的階段,不必擔心會成為第二個比薩斜塔。 佛教建筑專家、西安博物院副院長王鋒鈞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唐大雁塔的塔身向西偏北方向傾斜著,這種傾斜應已存在數百年。現在中國古塔多為磚構,容易傾斜但不會太斜,更不會成為比薩斜塔,如有比薩斜塔的斜度的話大雁塔早倒掉了。” 唐代大雁塔是中國皇帝為西行印度取得的佛經而建,如今已是古城西安的標志和象征。站在其北面的廣場之上,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其略有傾斜,其實十幾年前專業人士已開始對其進行觀測,并采取措施讓其慢慢地改斜“歸正”。 據記載,早在七百多年前,外國傳教士來華時測量發現大雁塔傾斜。陜西測繪部門則自1985年開始進行測量,其時大雁塔的傾斜速度處于加快過程中,到1996年左右塔傾斜達到最大程度,傾斜度達到1010.5毫米,也就是一米多。 古塔為何傾斜的呢?專家認為建筑物都有一個沉降現象,“十塔九斜”也是一個歷史沉降的結果。大雁塔保管所業務科副科長孫琪說:“64.7米高的大雁塔整體是底大尖小,其塔身重心偏離塔基中心不會太大,不像圓柱形的比薩斜塔一樣,塔身重心容易偏離,而且會愈偏愈遠。大雁塔最重要的就是其重心低,不會出現愈偏愈遠的情況。” 大雁塔因何出現加速傾斜呢?研究發現,主要因素是當時地下水的過度抽取。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負責人解守濤說,上世紀90年代,西安市城市用水急劇增加,當時天氣也干旱,河流水量減少。因缺乏城市飲用水,大雁塔周圍各單位吃水困難,就自己打井,無限制開采地下水。 根據研究,常年嚴重超采地下水,使西安城區承壓水位急劇降低,形成了面積2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區,而大雁塔一帶地下水位已降至100米以下,遂引起大雁塔安危的討論。 大雁塔的傾斜問題也引起了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西安市政府隨后決定,對大雁塔周邊單位的400多口自備井實施封井措施,并加大了地下水回灌力度,將地表水注入地下含水層、以增加地下水儲量。隨后,西安市地下水大環境的改善使得大雁塔向西北方向傾斜的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大雁塔在2003年底、2004年初開始緩慢改斜“歸正”。 從科技工作者1985年開始測量起,對于大雁塔的測量如今已進行逐漸回正的大雁塔(5張)了51次。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加測了一次,只多了0.2毫米的量,隨后即“歸正”了。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整體屬于動態平衡。 孫琪說:“經測量,大雁塔目前仍傾斜990多毫米,但處于穩定狀態,回彈很微弱是個好消息。對大雁塔來說,首先回彈是正方向,即處于‘歸正’過程中,其一年的變化量非常小,變量越小越穩定。” 目前的大雁塔是否十分安全呢?專家認為,影響大雁塔變化的因素非常多,譬如有地震,人為的有周邊的千畝的湖水,尤其是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廣場下面一個大水庫的滲漏問題等,都將不可避免會波及大雁塔。 古建筑不但怕火更怕水 大雁塔也不例外。由于大雁塔屬于磚構土芯,其地基更是怕水的夯土臺基,對于地下水可謂十分敏感。孫琪說:“研究發現影響大雁塔的地下水主要有兩種,一是淺層地下水,二是承壓地下水。西安市回灌的地下水主要是承壓地下水,利于持久承受塔身重量不變化;至于淺層地下水則是愈少愈好,為此塔身及其周邊要盡量減少水的滯留,目的就是避免讓塔基的土出現松軟進而影響塔身安全。” 大雁塔自身治理工程已經開始。不僅改造完善了大雁塔基座的防滲、排水工程和塔頂的防滲工程,雨水不會在大雁塔周圍停留,還整治了塔周環境不搞綠化,盡量減少了水對塔基的浸透。大雁塔保管所還專門打了兩口探測井監測水位,掌握水位變化,24小時對大雁塔實施實時監控。編輯本段雁塔漫步塔座大雁塔大雁塔塔底皆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在南門東西兩側的碑龕內鑲嵌著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述三藏圣教序記》碑,均為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碑文高度贊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弘揚佛法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世稱《雁塔圣教》。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珍貴書法碑刻。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一層在唐代,新進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園賜宴,于曲江聚會飲酒,慈恩塔下題名等風俗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 進入南門,洞壁兩側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其中“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當時“雁塔”之風光寫照。描寫玄奘輝煌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玄奘譯經圖碑》也值得一觀。 在塔內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掛著四幅長聯,寫的是唐代的歷史、人物、故事,身臨其境,吟誦一番,頗有原詞原句的感受。 一層塔內,還設有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展,佛塔的結構和分類。 塔座登道的動測墁磚處,平臥有一通“玄奘取經跬步足跡石”,所刻圖案生動地反映了玄奘當年西天取經的傳說故事,以及他萬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奮斗精神。二層大雁塔二層的塔室內,供奉著一尊銅質鎏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寶貴文物,被視為“定塔之寶”。到此游覽的游客爭先禮拜瞻仰。 在兩側的塔壁上,還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壁畫兩幅以及現代名人書法多幅。多是唐代詩人登臨大雁塔有感而發的詩句,瑯瑯上口、意味悠長。三層在三層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貴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關舍利的由來有著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謙法師所贈,屬一乘佛寶。 大雁塔的模型是嚴格按照1: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五層大雁塔五層,陳列著一通釋迦如來足跡碑,該碑是依據唐代玄奘法師晚年于銅川玉華寺請石匠李天詔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復制而成。上有諸多佛教圖案,內涵十分豐富,素有“見足如見佛,拜足如拜佛”之說法。 在五層的塔室內,還收集展出有玄奘鮮為人知的數首詩詞。可窺見玄奘高超的詩詞藝術造詣。六層六層懸掛有唐代五位詩人詩會佳作。公元752年晚秋,詩圣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酒籌助興賦詩述懷,個個才華橫溢,詩句出神入化。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七層大雁塔大雁塔的最高處,可向四周遠眺,古城四方四景盡收眼底。七層的塔頂,刻有圣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為詩句,可有數種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他在印度所聞的僧人埋燕造塔傳說,向游人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大雁塔北廣場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墻,東到廣場東路,西到廣場西路,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64米,占地100余畝,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整個廣場由水景噴泉、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和旅游商貿設施等組成。整個廣場以大雁塔為中心軸三等分,中央為主景水道,左右兩側分置“唐詩園林區”、“法相花壇區”、“禪修林樹區”等景觀,廣場南端設置“水景落瀑”、“主題水景”、“觀景平臺”等景觀。 大雁塔北廣場創造的新紀錄: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和最大的水景廣場,水面面積達2萬平方米;它是亞洲雕塑規模最大的廣場,廣場內有2個百米長的群雕,8組大型人物雕塑,40塊地景浮雕;擁有全世界最豪華的綠化無接觸式衛生間,保持最清潔、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長的光帶、世界首家直引水、規模最大的音響組合等多項紀錄。編輯本段佛舍供奉舍利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體現,是其戒、定、慧三者轉化的結晶。佛祖或高僧在圓寂后火化時所生成的晶瑩堅硬的顆粒稱為舍利子。火化后尚存的原身體某部位靈骨,諸如佛牙舍利,頂骨舍利,佛指舍利等甚為珍貴,往往帶有圣潔和神秘色彩。 大雁塔與佛舍利可謂密切相關。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當初為存放從西域所取經像舍利而建造此塔,玄奘法師究竟從西域帶回多少舍利,在《法師傳》中記載僅說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體數量未能說明。而在同書描寫修塔一節時,說明“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余粒。”后經武則天長安年從新改建時,將塔中原有舍利如何處置,就未有詳實的史料記載。玄奘法師歷經千辛萬苦所取佛之舍利是另行存放?還是散失無有下落?就不得而知,最終成為千古之謎!所以說玄奘取經帶回的佛舍利究竟在什么地方?有沒有在大雁塔的地宮,還是在塔的哪個部位存放,實為千古之謎,只好有待千年后有機會得以發掘時,才能澄清。 當前的雄偉的大雁塔上,安放了非常珍貴的佛舍利。關于這一佛舍利,還有一段來歷故事。 大雁塔北廣場:2002年—200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對大雁塔周邊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并在大慈恩寺北側修建了主體文化廣場——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值得一看,號稱亞洲規模最大的音樂噴泉。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珍品豐富; 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坐落在唐代大慈恩寺遺址上,且現在與大慈恩寺緊鄰。 大唐芙蓉園:體驗唐代的風情。 雁塔古鐘 東面鐘樓懸掛有明代嘉靖二十七年鑄造的(公元1548年)一口鐵鐘,重15噸,鐵鐘上面鑄有“雁塔晨鐘”銘文。長久以來,“雁塔晨鐘”是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 夢幻西游大雁塔 共7層 滿經驗等級 大雁塔1層 8級 1345 大雁塔2層 《謁大慈恩寺》-“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華蓋飛團影,幡紅曳曲陰。綺霞遙籠帳,叢珠細網林。寥闊煙云表,超然物外心。”(李治,唐高宗皇帝) 《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帝里重陽節,香園萬乘來。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上官婉兒)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鳳輦乘朝霽,鸚林對晚秋。天文貝葉寫,圣澤菊花浮。塔似神功造,龕疑佛影留。幸陪清漢蹕,欣奉凈居游。”(李適,字子至) 《題慈恩寺塔》-“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絕頂初攀似出籠。落日鳳城佳氣合,滿城春樹雨蒙蒙”(章八元,唐代宗大歷六年進士) 《禮慈恩寺題詩》-“玄奘譯經垂千秋,慈恩古剎聞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頭流飲酒”(呂大防,北宋進士) 《登慈恩寺雁塔懷汴京》-“四面八方風韻悠,南山秦嶺竟深秋。紫微星隱將臨頂,黃菊花開未解釋。疊疊燕臺迷薊羯,層層雁塔卻幽州。汴梁已有興邦志,為愛東樓難得收”(蔡榷,北宋舉進士) 《秋夜登慈恩寺塔》-“河漢西流秋夜長,登臨高塔思茫茫。誰將笛怨吹衰柳,況復砧聲雜細螀。太液光浮龍塞月,曲江寒帶雁門霜。愁來此際知多少,思婦羈人總斷腸。”(秦定遠,清朝人) 《慈恩寺上雁塔》-“憶從初地擅名揚,閱劫來游竟渺茫。韋曲花深愁暮雨,終南山古易斜陽。高、張、岑、杜詩篇冷,天寶開元歲月荒。莫笑眾賢名易朽,塔前杯水已滄桑。”(洪亮吉,清進士) 《水調歌頭·庚戌中秋晚登雁塔看月出》-“扶醉問明月,更上最高層。一年今夕偏好,畢竟是何情。說甚長安遠近,曾與九霄多榜,萬里共光明。宮闕水晶域,天地玉壺冰。秦山影,涇渭色,眼前清。惟有霜砧畫角,猶向耳邊驚。子弟梨園白發,姊妹昭陽飛燕,歌舞盡無聲。幾照馬韋嵬驛;不獨漢家營。”(張伯駒,字叢碧。任《詞學》編委) 《詠慈恩寺雁塔》-“凌空雁塔聳云霄,設計匠工何巧雕。俯瞰平崗山海闊,仰瞻秦嶺路迢遙。塔門吞吐天邊月,古剎鐘聲云外飄。歷代名人留雅句,慈恩幽廣系難描。”(蔡多輝,龍江社詞長) 《登大雁塔》-“一層雙折一層天,古塔登臨歷九旋。雁落雁飛懷故土,客來客往仰先賢大雁塔內的古鐘(9張)。攀高試學擎云手,摩頂呤成攬月篇。千載題名留勝跡,朝凝霞彩暮籠煙”;“絕頂憑凌縱目觀,萬千景象繞西安。金城隱隱旌旗動,兵俑森森劍氣寒。綠映咸陽連渭水,云連秦嶺卷函關。驪山秀色垂華蓋,今古風流任賞看。”(陶紹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詠西安大雁塔》-“誰將彩筆插重霄,雁字書空氣自豪。歷經滄桑仍未老,飽經風雨亦堪驕。七層磊落奇特,八面摩空不動搖。多少騷人同墨客,爭留題詠到今朝。”;“登臨曾上最高層,北望長安腳下橫。報曉鐘樓猶壯麗,護城雉堞尚崢嶸。未央宮殿知何處?歷代碑林負盛名。文治武功宜不朽,開來尤應奮飛騰。”(聞楚卿,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有關大雁塔》-“有關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從遠方趕來/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還來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們/那些發福的人們/統統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來/走進這條大街/轉眼不見了/也有有種的往下跳/在臺階上開一朵紅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當代英雄/有關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什么/我們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風景/然后再下來”(伊沙,第三代代表詩人,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編輯本段文物保護大雁塔由于人為破壞,加之自身結構等問題,在公元1719年就發現雁塔題名(宋拓本)(19張)塔身傾斜。導致古塔傾斜主要原因為:一、古塔的基礎處理不太均勻以及古塔的防水、排水不暢等;二、長期以來,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大雁塔周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承壓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圍的不均勻沉降,加速了古塔傾斜下沉。到1985年古塔已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傾斜達1010.5毫米,平均每年傾斜1毫米。 1983年西安市政府將《大雁塔傾斜問題及其加固研究》列為重大科研項目,并成立了課題組。后經有關部門20多年的探查、保護、排水、防滲等方面綜合整治,大雁塔的傾斜狀況已明顯趨于緩和和穩定,2005年傾斜量為1001.9毫米。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大雁塔塔身照(8張)
相關推薦
更多-
雕塑有浮雕廠家嗎 7個回答
-
浮雕的雕塑是哪一件 7個回答
-
錢塘公墓浮雕是誰做的雕塑 7個回答
-
開州浮雕雕塑廠在哪里啊 7個回答
-
浮雕月球雕塑好多錢一平 7個回答
-
中國風浮雕雕塑寓意著什么 7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