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景觀雕塑特點
628人瀏覽
2025-08-28 08:00:16
共7個回答
-
最佳回答一戀之秋大明宮——一個泛生態主題概念公園,它既有類似紐約中央公園的休閑功能,也有海德公園那種文化凝聚力。公園的核心區域和周邊的區域協調。西安市將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融的地方,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將會構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不古不今,亦古亦今。商業和閑情,新銳和厚重,人文和自然,和諧處于一體。在這里,你在非常傳統的地方會看到時尚的影子,這個影子可能是一個高科技的新媒體展覽,也可能是一次現代技術下的考古體驗。還會有其他文化的東西。但這個時尚,肯定有一個唐文化內涵:大氣、交流和包容,而不是西方文化主導下的時尚。中國文化,尤其是唐文化,兼收并蓄。儒家的一個概念就是“和”,所謂和而不同。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又接受他人的文化。城市的空間就會有更豐富多彩的內涵。千年古城的呼吸空間按照規劃,大明宮遺址區范圍為:北至環園中路—太華北路—北二環,南至環城北路—華清西路—,西至未央路—紅廟坡路—星火路,東至東二環北延伸段—東二環路。整個遺址區保護改造規劃面積為19.16平方公里,周邊改造區域12.46平方公里,北二環以外集中安置區3.2平方公里。這么大的一塊區域,建成后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和西安城墻、曲江新區,將會是西安這個千年古城的幾大呼吸通道。被激活的文化競爭力游客將在大明宮遺址區感悟盛世,這里靠近強者看,憑吊歷史,參悟人生。幾乎所有的建筑和情景營造,都力求淋漓盡致地傳遞包容開放的盛唐胸襟和進取創新、建功立業的有為精神,并全面展現大氣磅礴的時代精神與傲視古今的歷史風骨,以此來全方位展示西安的形象并振奮市民的精神。這正是長安——西安的文化競爭力所在。傳統與現代,永遠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知識、信息和文化資源為標志的知識經濟的興起,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和自然的和諧,才是新文明的核心理念。一、麟德殿遺址 位于大明宮西部,建于唐麟德年間,為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之所。其臺基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余米,由前、中、后三室毗連的殿閣組成,有東、西亭,郁儀、結鄰樓,周圍回廊環繞,建筑面積達12300多平方米。遺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還有少量的琉璃瓦片。臺基周圍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殘塊。階道鋪有蓮花方磚,這是其他遺址所少見的。從出土遺物可知屋面除用黑色陶瓦外,也用琉璃瓦,兩層臺基均安有望柱、構欄、螭首,并繪有紅、藍、綠色。與麟德殿相匹配的大殿還有三清殿、清思殿、大福殿、紫蘭殿、宣政殿等。 二、大福殿遺址 大福殿是唐大明宮內大型殿堂之一。殿址位于大明宮鄉炕底寨村內。現存夯土臺基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高約5米,總占地面積約11600平方米。臺基上殘存大量鋪磚,臺基南邊似有登殿坡道。 三、凌霄門遺址 凌霄門亦名青霄門,是大明宮北墻偏西之門,位于玄武門以西355米處。考古探測為一個門道,距宮城西北角195米。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在肅宗病危之際,肅宗次子李系與皇太子李豫為爭奪皇位而引發的“凌霄門之變”,即發生在此。遺址在炕底寨村東北隅。 四、玄武門與內重門遺址 玄武門是大明宮北面的正門。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處,西距宮城西北角538米,東距東北角597米。在考古發掘之前,看不出門的形狀,只是在兩側有類似土丘的夯土基座。門址范圍很廣,發掘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從發掘結果看,玄武門只有一個門道,基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4.2米,南北寬16.4米,兩側為高起的夯土門樓基座。周圍砌有磚壁,厚0.7米,與門基兩端相接的一段宮墻,也砌有同樣的磚壁。門東面保存最高處有3米,寬約5米,較當時地面略高。南面兩側鋪有蓮花方磚,與門道的磚壁及散水相連。從散水南折的情形看,玄武門以南的東西兩側是廊廡建筑,與南邊內重門相接。內重門在玄武門南20米,是與玄武門相對的一較小的門,門兩側筑有寬僅2米的夯土墻,向東西分別距20多米處北折與北城墻相接,即對玄武門呈環抱的形式。從墻基、散水和柱的情況看,此門是三間式的平房穿堂門,中間是門道,寬與玄武門相同。玄武門上有門樓,整個門樓基座下大上小,呈梯形。門道中間有制作光滑平整的石門檻一道,高出當時地面30厘米。為便于過車,在門檻上鑿出2米寬的車轍溝兩道,軌距1.3米多。從車轍溝磨損情況來看,此門是經常通車的。門檻內外的路上還有清晰的車轍溝痕。文獻記載,這里是宮城宿衛重兵駐扎的地方,其北有重玄門。 五、重玄門遺址 重玄門遺址位于玄武門正北夾城處,距玄武門156米。此門保存得比較好,門道兩側的門樓基座高出現在地面4米多,呈馬鞍形土丘,中間低處是門道。門道東西長33.6米,南北寬16.4米。夯土心,外砌磚,兩側還保存著柱礎和墻根灰底,門樓基座兩端都比玄武門加寬和延長了許多,寬5.2米。門洞中段,有道青石門檻。門檻兩端各有枕石,每道門檻之間相距2.45米,門洞之上有門樓。 重玄門內外均有建筑遺址,其內左右廊與玄武門相接,是北衙宿衛處,其外有驥德院。 六、三清殿遺址 三清殿遺址位于大明宮西北隅,大明宮鄉炕底寨村東北角,是一座高臺建筑,為宮廷道教建筑之一。臺基北高南低,現存高度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寬南窄,南北長78.6米,東西寬北部為53.1米,南部為47.6米,面積達4000余平方米。高臺系板筑夯土,周圍砌1.26米厚的磚壁,表面皆順砌磨磚對縫的清水磚面,其底鋪磨制工整的基石兩層。基石及磚壁向上均呈內收11度角的斜面,從出土的大量朱繪白灰墻皮,可知上面有殿堂或樓閣建筑。其上安石欄及排水石槽等設施,出土有石殘件。方磚鋪排1.5米寬的散水繞以臺基下,上殿的階道有兩條,一是踏步階梯道,設在南面正中,長15米,寬32米。另一是斜坡慢道,設在臺基北端兩側,長43.25米,平面呈梯形。慢道上面兩側鋪有壓邊條石并設石欄。遺址中出土很多綠琉璃和黃、綠、藍三彩瓦,青灰色陶瓦為數也較多。還有銅構件及鑲嵌在木構件上的鎏色銅飾殘片等。除三清殿外,大明宮中還有其他道教廟觀建筑遺址,如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遺址。 七、清思殿遺址 清思殿是唐敬宗時所建,位于東城左銀臺門內,臺基為長方形,南北長228米,東西寬33米。遺址中出土有銅魚符1件,上有“同均府左領軍衛”7字,還出土有12個殘柱礎石。 八、唐太液池遺址 太液池又名蓬萊池,位于大明宮北部居中地帶。初鑿于貞觀或龍朔年間。開元后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兩岸筑望月臺與楊貴妃賞月,臺高百尺。憲宗李純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五月又加修浚,并在周圍建造回廊400間。池中有蓬萊山,山上有太液亭,穆宗曾命侍講韋處厚在此宣講《毛詩》、《尚書》。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文宗李昂曾親自撰《尚書》君臣事跡,命畫工畫于亭上,以便觀覽。現池中有土丘,高5米許,當為蓬萊遺址。 太液池面積約1.6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池,中間有渠道相通。據考古實測,西池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20米。東池較小,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50米,東距東宮城墻僅5米多。池岸高出池底三、四米不等。太液池水源引自南來的龍首渠。有暗渠與宮外相通。沿岸回廊與附近宮殿建筑,都根據地貌特點,著意布置,錯落有致。遺址在今大明宮鄉孫家灣村西南。 為了有效保護大明宮遺址,西安市人民政府設立了大明宮遺址保管所,負責大明宮遺址保護和管理的日常事務、開展社會教育和文物宣傳活動、參加田野考古發掘和隨工清理、收藏出土的文物標本、組織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大明宮含元殿遺址、麟德殿遺址已向公眾開放參觀,歡迎大家前來觀賞唐代文物、遺址,領略唐文化之精華。大明宮的歷史還有待我們發掘,讓我們等待。 大明宮已于2010年10月1日對外開放。
-
生活玩逸大明宮景觀雕塑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線條流暢:大明宮景觀雕塑注重線條的流暢和曲線的優美。雕塑作品中的線條通常是平滑、曲線流暢的,展現出一種優雅的美感。2. 神態生動:大明宮景觀雕塑的特點之一是塑造出生動的人物形象。雕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面部表情生動,姿態自然,通過姿勢、手勢和面部表情等細節描繪出人物的心情和狀態。3. 寓意豐富:大明宮景觀雕塑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寓意。雕塑作品通常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文化符號等為題材,通過雕塑形象來表達一定的主題和寓意,使觀者能夠感受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4. 材質多樣:大明宮景觀雕塑的材質多樣,常見的有石材、青銅、陶瓷等。不同的材質賦予雕塑作品不同的質感和觸感,增加了作品的
-
知己常一大明宮是中國唐朝時期的皇宮,其景觀雕塑有以下特點:1. 神話傳說主題:大明宮景觀雕塑中常常融入了中國神話故事的元素,例如神龍、鳳凰、神獸等。這些雕塑通過藝術形象的方式展現了古代人們對神話故事的崇拜和向往。2. 歷史題材:大明宮景觀雕塑以歷史題材為主,通過雕塑形象的方式再現了唐朝時期的歷史人物、事件和場景。這些雕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唐朝的文化和歷史。3. 精湛的工藝技術:大明宮景觀雕塑在制作過程中采用了精湛的工藝技術,包括浮雕、刻鑿、鏤空等。這些技術使得雕塑作品更加細膩、逼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藝術的感受。4. 建筑與雕塑的融合:大明宮景觀雕塑常常與建筑物相結合,成為建筑物的一部分。這種融合使得雕塑作品更加與周圍環境協調,增加了整體景觀的美感。5. 夸張的表現手法:大明宮景觀雕塑表現手法常常夸張生動,力圖通過雕塑形象的夸張表現來吸引觀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這種夸張的表現手法使得雕塑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也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大明宮景觀雕塑通過神話傳說、歷史題材和精湛的工藝技術等特點,展現了唐朝時期的文化與歷史,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藝術上的享受和審美的滿足。
-
春來闕作為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筑,通常立于門前甬道的兩旁,它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筑藝術,又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性,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表現之一。漢闕建筑所蘊涵的文化特性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在其建筑造型和材質上的體現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觀在傳統建筑與其環境上的體現,它為當代建筑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漢闕; 建筑文化; 天人合一 Abstract: Watchtowers, decorative constructions to palaces, temples and tombs in the Han Dynasty, usually stood on both sides of the passage in front of the gate as symbols of grandeur。 As a style of ancient art of architecture, the watchtower was clearly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it represented a 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of archite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chtowers in the Han Dynasty embodied the conception of “Man 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Heaven” in architectonic designs and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 and the view of harmonybetween men and nature in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onic environment。 All this provides some useful consider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watchtower in the Han Dynasty; civilization of architecture; Man 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Heaven 人生離不開建筑。在歷史的研究中,建筑是很重要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借此了解古人的特質與精神文化。建筑物忠實地記錄了時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建筑是人類藝術、技術與文化發展的見證。本文擬針對現存漢闕實物(不包括現存的漢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中漢闕以及出土的陪葬陶闕),通過研究其源流、探究其建筑特點,以發掘形式后所蘊涵的文化上的特性,希望藉此能為解決當代中國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中文化特性的缺失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一、 漢闕源流與保存現狀 闕是我國古代設置在宮殿、城垣、陵墓、祠廟大門兩側標示地位尊崇的裝飾性建筑物,因此也稱闕門或門闕。闕門起源于周代,歷經漢唐,延續至明清,從未中斷。隨著各個時期社會歷史情況的不同,闕門的形制亦代有演變。 1。 漢闕源流。闕,最初稱“觀”,它的歷史十分悠久。據文獻記載,周代時闕門這種建筑形式已經存在,主要為宮闕和城闕。《三輔黃圖》曰:“闕,觀也,周置兩觀,以表宮門,其上可居,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1]卷6《闕》文獻中記載最早的城闕見于《詩經》,《詩·鄭風·子衿》曰:“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可知周代已有了“宮闕”和“城闕”。最初的闕大約是宮外或城外的一種防御建筑,高高的臺基上有樓屋,守衛者可以站在其上望四方,故又稱之為“觀”。 因為是樹立于宮門旁的建筑,由于其建筑的高大醒目,所以闕也因此成為天子頒布政令的地方,稱之為“象魏”[2]《門部》。《三輔黃圖》對此也有記載:“門闕,天子號令、賞罰所由出也。”[1]卷2《未央宮》這里闕又成了天子公布法令的地方,這樣闕便成了國家和天子的象征。 漢代之時,闕作為裝飾性建筑的功用在歷史的發展中變得很廣泛,被長時期廣泛地修建在宮、廟、祠、墓以及學校、井泉之前,以襯托和美化主體建筑,加強建筑組群的莊重感。于是闕除了宮闕、城闕外又有了門闕、墓闕之分。漢代的城門、宮室和顯宦的宅第,往往都要立闕,以象征王權的尊嚴或門第的高貴。東漢時開始出現全用石料建在宗廟祠堂、墓家神道前的石闕,石闕不易毀壞,歷數千年滄桑,部分得以留存。可以成為我們進一步了解、研究的對象。 魏晉南北朝以后至明清時代,闕門作為一種禮制性建筑仍然存在,又有所發展和變化,闕門的種類明顯減少,雖然有些新的闕門形制短暫出現,但不是闕門的主流形制。短期流行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壁闕,北齊時期的石棺闕等。隋唐時期闕的主要形制為宮闕和陵闕。宮闕如大明宮含元殿前的棲鳳閣、翔鸞閣,就是典型的宮殿三出闕建筑。從隋唐時期開始,宮闕僅置于南向的正門處,改變了漢闕在建筑物旁放置的習慣。其形制表現為左右雙闕突出,用于宮城正門,呈“凹”形平面布局。這種闕門形制,由隋至清,歷代因襲大致未變。現存最典型的建筑就是北京清代紫禁城午門雙闕。陵闕最典型的實物資料即為陜西唐乾陵經過考古發掘的乳峰三出闕遺址和南神門外三出闕遺址。還有河南鞏縣北宋皇陵的闕臺現在仍清晰可見。隋唐以后,諸如城闕、塢壁闕、宅第闕、墓闕、廟闕等都漸次退出了歷史舞臺。[3] 2。漢闕建筑特點。闕作為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筑,通常立于門前甬道兩旁。漢闕作為石質建筑,卻具有仿木結構的特點。漢代石闕模仿木建筑結構和風格,闕上雕有柱、仿、檐、蓋等各種木結構建筑的部件,顯得分外古樸而典雅,為人們研究其他漢代建筑結構提供了可靠的資料。石闕的外形就像一座古典式的樓房,從上到下可以分為闕頂、闕身、臺基三部分。“闕頂”即屋頂,用石材雕刻出仿木的脊飾、瓦當、柱子、檐屋等形狀,就像木建筑的屋檐,既有遮雨的功能,又具裝飾性。闕身相當于房屋,由多層石材堆砌,在石材上雕刻出斗拱、欄桿及人物、圖象,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并刻出模仿木結構的欄額、立柱等,襯托著上面的樓閣顯得高大、雄奇。“臺基”代表中國古代建筑中常見的夯土臺基。整圈的造型上大下小,雖然按一定比例比木闕有所縮小,卻同樣表現出雄奇威嚴的氣象,可稱為最早的縮微景觀了。此外由于石闕立于神道兩旁,故分為東、西闕。多數闕又有主、耳闕之分,耳闕緊靠主闕而稍矮,顯得錯落有致。左、右闕隔神道遙相呼應、珠聯璧合。[4] 3。漢闕的保存現狀。據考古工作者統計,目前全國尚存漢代石闕且保存較完好者僅29處,大多是東漢時所建。這些闕均是當時祠堂或墳墓前的神道闕,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登封、山東平邑、四川綿陽、梓潼、德陽、雅安、蘆山、西昌與重慶渠縣、忠縣等地,其中以川渝兩地最為集中,達20余處,占目前留在我國地面上總石闕的90%以上。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認為,漢闕多在四川(原包括重慶)并非偶然。他指出:“至于四川,在兩漢時代,工業發展,屠(奢)侈之風由來已久。”[5]這就是四川多漢闕原因之所在。在四川漢闕中,著名的如雅安高頤闕、綿陽平陽府君闕、渠縣馮煥闕和沈府君闕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 漢闕建筑的文化特性 建筑體現了特定的文化觀念和文化信念,是文化的具體反映。漢闕作為中國古典建筑深刻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這個傳統哲學觀念把天地萬物生命化,在世道人心與宇宙之間建立某種感應關系,“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這種宇宙觀就是天與人合而為一,物質與精神同流,萬物生命運行人生與自然互為感通,人們通過敬畏上天,順服自然,從而與自然協調并存,這種人生倫理表達了人類掙脫宗教束縛的一種努力,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種“天人合一”的觀念對文學、藝術乃至中國人的為人處事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對建筑。中國傳統建筑一向以取得與自然的協調而著稱于世,建筑界的專家學者也常用“天人合一”這一哲學觀念來概論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縱觀中國歷史,這一觀念為歷代的思想家們所重視,也為眾多的建筑巨匠所恪守。 通過對漢闕這一中國傳統建筑形式中“天人合一”文化特性的了解,可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中國的傳統建筑,更生動地欣賞中國建筑空間中包容的精神生活。 1。 漢闕造型中的文化特性。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思想,建立了中國文明的倫理秩序,其目的是和諧。這種秩序反映在建筑的空間上,形成中國所特有的空間觀。而這種空間觀在漢闕造型上的體現就是均衡、對稱。在中國人理念里,對稱這個觀念,反映了對人體形態的看法。生為房屋、院落,死為墓闕。這一文化特性對漢闕造型上的具體影響主要體現在漢闕的東西對稱、三段式結構兩方面。 對于傳統的中國建筑來說,大多是以坐北朝南為原則的。這種院落加上中軸對稱的原則,就體現出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了。一座簡單的三合院,實際上等于一個張臂向前的人形,主房就是人身,兩廂就是兩臂,擁圍著一個自己的天地(天井)。[6]229——249而漢闕作為主人死后的陰宅,深受其“視死如生”觀念的影響,于是在它的空間配置上也采取了墳墓面南,雙闕分置東西的格局。雙闕采取中軸對稱分置左右,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由于人體軀干是對稱的,所以只有依著墳塋為中軸,對稱排列兩闕。這樣的排列格局,加上兩闕的三段式結構所體現出的“三才”思想、石闕的石制仿木結構體現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觀”以及闕身圖案上體現出的升仙思想內涵,才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下文中詳細論述)。 中國文化的胚芽——《周易》是陰陽學說的圣經,中國文化的所有形式均可尋根于《周易》。《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明確提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這樣人們在自然變化未發生之前對自然加以引導,在其變化既成之后,注意與它相適應,從而做到天隨人愿,人不違天。在《周易》中,則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視為一個整體。[7]這種整體觀念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前文提到,漢闕如同中國傳統建筑(屋頂是天,臺基是地,房屋是人)一樣,擁有闕頂、闕身、臺基這樣的三段式造型。可用天、地、人三才的觀念去理解。闕頂即天、闕身為人、臺基是地,體現了三才合一的理念。在佛教東來以前,中國的宗教是以崇天為主,輔以神話,甚至相信長生不老,肉體升天,所以古代的帝王,喜歡筑高臺以祀天神。所謂“靈臺”、“瑤臺”是介乎崇祀與游樂之間的建筑。臺基就是這一類能夠達到人神相通的高臺的變體。 2。 漢闕材質所反映出的生命建筑觀。周代開始,中國人建立了“天命”的觀念。天命代替神秘而又恐怖的神礻氏,是一大進步;因天命是人的道德、行為的投射。作為“天人合一”哲學觀重要的文化宣示——“上天有好生之德”,這一方面使我們注意要愛惜萬物的生命,以仁慈對待生命,同時也提示對于自身要注意生命的延長與延續,這也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一個核心理念。 闕按照建筑材料可分為木結構、石結構和石仿木結構等。在漢闕身上體現出石木兩種材質并非偶然,這實際上是生命的建筑觀的體現。中國的建筑文化是一個土木的文化,所以古代稱建筑為“土木”,因此并沒有像西方那樣發展出石質的建筑。事實上我國在漢代已可建造相當精美的拱頂,秦漢兩代的建筑用磚,為空心磚且有印花,是當時世界最高水準的制品,主要用在墓葬上而已。[6]28由于磚石墓的發展,商周以來長期使用的木槨墓逐步減少,到漢末三國間幾乎絕跡。[8]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主要是中國人認為石材其質地近金,有肅殺之氣,暗示著死亡,磚石屬土,是應該被踩在腳下的,只是地面下或腳下的建材。因此磚石被廣泛應用于修墳造墓中,也就是為何漢代墓闕均為石制之故。 對于日常所居,國人雖很早就發明了瓦,漢代就可以制磚,到隋代,趙州橋的石拱技術爐火純青,然而中國人卻有意地選擇了木材,因為木材的壽命幾乎與人的壽命相當,因此建筑的生命似乎應合于人生的悲歡離合,古老建筑的傾圯是天經地義的。在中國文化中,木材是向上生長的樹木,代表著生命。在漢代的五行說中,木象征生氣,以青龍為標志,方位為東,土也是吉象,居中央,主方正。它與木相配合,是相輔相成的。[6]28這也就是為何漢闕雖為石制,卻都要做成仿木結構的原由。 3。 漢闕所蘊涵的升仙思想。闕在周代是天子宮殿里的專用建筑,是天子的居所。天子是受命于天的神人,因而只有上帝及其子孫才能居住在這樣神界的建筑中,所以闕具有一種崇高感和神秘感。在古代文獻里,闕往往和“宮”、“天”,等連在一起,如“宮闕”、“天闕”。 另外在一些漢晉時期的文獻及道教的典籍中,闕也常被說成是神仙界的建筑。闕的精神內核是大門,是人神兩界的交通門戶,是人成仙時通向大國的門徑。 漢代神仙家認為,神仙好居觀、樓。于是“觀”和“闕”成為人所向往的仙境的象征。在思想內涵上,漢代的“闕”和“觀”也因此而具有通過建筑藝術的審美形式來表達向往神仙世界之理想的這樣的文化特性。由是“闕”和“觀”的思想價值超出了建筑藝術形式本身的價值,而成為 *** 神仙信仰中仙界天門的象征符號和人仙交通的媒介。[9]神仙思想是漢闕石刻與畫像石藝術的母題,闕則是這一母題的象征性符號與媒介。 由于秦漢時期最高統治者對神仙世界的向往與追逐,于是在其奢華的現實生活中他們對理想中的神仙境界,進行了不遺余力的竭力模仿。這一點在秦陵發現的三處闕遺址以及漢宮之內廣建宮闕可以證明,這就引導了當時的神學家、藝術家和建筑家們撣思竭慮而為之,并對這一時代及以后君臣將相和民眾的神仙觀念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 從漢闕上所刻畫的內容來看,漢闕多刻畫有各種神話傳說、仙人以及生前的莊園、宴飲、舞樂、市井、勞作等活動,借以表現希望墓主人能升入天門,繼續宴飲舞樂的生活。或刻畫 *** 心目中的神圣、祥瑞之物,如神獸“天祿”、“辟邪”以及四方之神,其中尤以南方之神“朱雀”出現較多,蓋取其象征陽神飛升之意(如乘鶴西升而成仙),以期死者早日飛升仙宮;此外亦見有“青龍銜璧”、“白虎銜璧”之類等等。這些都是漢代人價值觀的反映,表明 *** 認為這些內容可望產生通神通天之功能。因為按照中國上古神話,自從“絕地天通”以后,地上的人們和天界的聯系便被阻斷,只有那些大德之人才可能終致與天感通,因而若欲進入天上神仙境界,不僅要廣修其德,而且要有藉以交通上天的“天梯”。[9]甚至有的就直接雕有“天門”[10],這種仙界有闕門的宗教觀念同《楚辭》中帝閽,“廣開兮天門”的描述是一脈相承的,是通向天庭的必經之路[11],都充分說明時人有以闕代仙界的觀念。且石闕的建筑風格主要取仿樓閣式,頗有仙境重天之意蘊。[9] 以上所述可見,漢闕建筑在漢代的興盛,便成為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漢代是黃老思想、神仙思想流行的時期,宮中建闕,既隱含了宮殿是神界建筑的思想,又折射出漢武帝之流對長生不死的渴求。這種宮闕建筑往往高聳入云,正好折射了脫離凡界、進入仙界,天子居天上的思想。而墓闕則是墓主死后登入仙界的天梯,是交通人神兩界的門戶。漢代“闕”和“觀”的思想價值已經超出了建筑藝術形式本身的價值,而成為 *** 神仙信仰中仙界大門的“象征符號,人仙交通的媒介”。[9]這里漢闕已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它不僅是一種禮制符號,更是一種宗教符號,成為當時社會的巫術工具之一。[12] 三、 漢闕建筑的當代意義 漢闕作為漢代建構的文化習俗,西漢興起,風行400余年,直至東漢末年方漸趨式微。雖然這種風習消亡了,但漢闕所存儲的社會文化信息卻歷久彌顯,并不斷激發后人的想象力。原本作為墓葬構成的漢闕,現在已被視為珍貴的藝術作品。只有探詢這些藝術作品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文化特性之間的聯系,才能對今天中國的當代建筑文化提供應有借鑒。在幾年前的國家大劇院的設計競賽中,中國建筑師的方案均“鎩羽而歸”,除了我們的積累和經驗不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自身文化特性與精神的缺失。縱觀當時國內外所有的方案,其中體現出的并不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是西方文化和仿西方文化的差異。[13] 1。漢闕與時代精神的重塑。漢闕是集建筑、雕塑、繪畫為一體的民族藝術,它通過其造型、結構、材質及其上所刻畫的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現出漢代人的思想和審美觀,并形成了漢代藝術的特殊氣勢和古拙風格,表現了一種整體靈動、浪漫進取的時代精神——漢代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宏闊開放的文化精神。[14] 在文化全球化的在西方文化的擴張下,中國城市里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筑正被“歐陸風”的高樓大廈所取代,城市的風貌“千城一面”,傳統的中華民族美德在金錢至上觀念沖擊下日益凋零。因此在當代的中國,在建筑文化方面應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建筑風貌與文化內涵,在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上應中西建筑文化并重、取長補短,最終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文化與城市格局。 2。漢闕與當代建筑文化。中國傳統建筑,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史,積累了中國民族文化的豐厚底蘊。作為中國文化的典型物質載體,中國傳統建筑在民族文化的濡染和影響下,從自然演變和經驗積累中,逐步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而這一體系,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對自然的審美觀——“天人合一”思想基礎之上的。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來看,天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具有同構同源的特征,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筑極具有美學神韻的文化因素。也就是這一因素使中國建筑呈現出一種既親切理智,又空靜淡遠;既恢宏大度,又意韻深長的藝術風格。 “天人合一”文化特性在建筑文化中的集中反映和體現,就是為中國建筑所體現出的和諧的有機自然觀。換句話說,和諧就是將建筑、人與自然環境有機統一。在當代的建筑規劃設計中,應當突出強調自然的整體性、建筑本身與環境的協調性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的有機自然觀,從而把人與自然、人和宇宙、建筑與自然予以統一,融為一體。 中國傳統建筑的現代轉型,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西方建筑文化在文化整合過程中的必然結果。中國建筑應完成現代轉型的歷史使命,真正走出一條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有機融合的發展之路。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觀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發展觀。漢闕建筑的價值,不僅在于其特殊的外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由此而表達的豐富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上。同樣對待當代中國的仿古建筑,不宜只停留在其外在形式上,做一些盲目的模仿或隨心所欲的組合。當代中國的建筑文化應當是民族的時代建筑文化的體現,是在時間縱軸上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在空間坐標上對世界文明的借鑒。 [ 參 考 文 獻 ] [1] 何清谷。三輔黃圖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 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韓釗,等。古代闕門及相關問題[J]。考古與文物,2004(5):58——64。 [4] 陳國生。漢闕的文化意味[J]。華夏文化,1996(1):40——41。 [5] 翦伯贊。秦漢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582。 [6] 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書店,2006。 [7] 鄭晨寅。《周易》三才之道的神話意蘊[J]。周易研究,2006(5):76——82。 [8]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58。 [9] 姜生。漢闕考[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60——65。 [10] 趙殿增,等。“天門”考—兼論四川漢畫石組合與主題[J]。四川文物,1990(6):3——12。 [11] 黃劍華。古蜀天門觀念與蜀楚關系探討[J]。 貴州社會科學,2004(4):97——100。 [12] 劉自兵,戴天柱。巴蜀漢闕的歷史文化考察[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8——22。 [13] 程泰寧。東西方文化比較與建筑創作[J]。建筑學報,2005(5):26——31。 [14] 張子中。從漢畫像石看漢代精神[J]。民族藝術,2004(1):78——83。
-
文丁寶刀古典園林是指中國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是中國漢族建筑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體現,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隋唐時期園林的發展趨勢以及特點有關信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隋唐時期園林的發展趨勢以及特點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類型和風格基本定型并曰趨成熟的時期。隋朝雖然短暫,但在洛陽大力營建了宮殿苑囿。隋煬帝所修的西苑,是繼西漢上林苑后最豪華壯麗的皇家園林。西苑大體上沿襲漢以來的"一池三山”的宮苑模式,將宮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 唐朝國力強盛,皇家造園活動頻繁。唐朝皇家園林數量眾多,規模宏大,因功能不同可分為大內御苑、行宮御苑和離宮御苑三種類別。大內御苑有大明宮、洛陽宮等,行宮御苑有西苑、上陽宮等,離宮御苑有著名的華清宮、九成宮等。 唐朝文人雅士喜以風雅高潔自居,所建園林將詩情畫意融于自然山水中,講求園林趣味。這些園林充分利用自然景物,以簡單樸素的建筑點綴其間,富有自然之趣。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所建的淀花溪草堂是今杜甫草堂的前身。這座園林位于浣花溪旁,隨地勢而建,園內枝繁葉茂,與溪水一起構成了優美的園林風光。詩人白居易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時,在廬山旁修建了一座廬山草堂,建筑和陳設十分簡樸。唐代士大夫還喜歡在宅旁修建園地或在近郊置別業。造園者根據生活需求,并通過對山水的藝術認識,因地制宜,疊山理水,表現主人的品味。 唐代佛教、道教興盛,寺觀數量眾多,建筑規模宏大,其除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外,還擔任著社交和公共活動場所的功能。許多寺觀以環境優美和花木栽培聞名于世,有的寺觀內還建置山池水景。唐代寺觀遍布城內和郊野,風景名勝之地幾乎都建有寺觀,著名的如五臺山、普陀山等。這些寺觀與自然的山水環境相融合,成為景點的“風景建筑”,起到點綴和美化自然山水的作用。 現代園林發展的趨勢及時代特征 (一)現代園林發展趨勢 現代世界園林發展的趨勢是與生態捉護運動相結合的。強調引入自然,回到自然,即千方百計把大自然引入城市.引入室內,并號召和吸引人們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這是由于西方世界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三世界的廣大勞動人民,還沒有享受著高度的物質文明,他們向往物質文明,希望擺脫貧窮落后的農村而躋身于城市。所以遇具體情況尚須具體分析。 在保護自然方面,美國和前蘇聯作得較好,除了自然保護區,還有大量的國家公園與森林公園等。美國許多生態保護團體,如山林俱樂部和奧都邦協會等組織,與破壞生態的商業、企業進行過許多斗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英、法等國幅員不大,生態保護的范圍小,分布亦零散,組織不及美、前蘇完善。德國和日本十分重視生態保護,自然保護區所占國土面積德國為10%,與美國相當,日本達20%,而我國目前僅為0.17%,值得深思。 1870年美國首創的國家公園,現已在全世界發展起來。公園建設有世界化的趨勢。1972年召開的國際公園會議,建議聯合國把南極建成世界公園,1975年又提出把新西蘭作為國際公園。 充分利用空間建立屋頂花園,把地面失去的空間從空中得到補償。同時也向地下發展,把地鐵車站開辟為地下公園,為乘客供給新鮮空氣與美的環境。 美國近來發展室內花園,在公共使用的天井大廳,或在住宅起居室窗沿布置綠化。前者為人群提供游賞和空氣清新的環境,后者專供兒童、老人和殘疾者欣賞。 巴西新畫派造園家馬克斯,從抽象繪畫構圖,發展為用植物組成自由式庭園。為觀者提供從飛機上鳥瞰或在時速70公里的汽車上游賞,從高速中獲得瞬間的連續景觀印象,它自然與閑庭信步不同。這種超時速的造園藝術稱為現代巴洛克(摘自童高《造園史綱》)。 凡用園林構成的環境,從天上到地下、室內到室外、市內到市外、城市到鄉村,幾乎無所不在。如果說把園林空間也稱作是建筑空間,那么它們是所有建筑空間中最大的空間,是不定空間,也是流動空間。園林工作者在這樣大的空間、無限廣闊天地可以任意施展才能,大有作為。 (二)現代園林的特征 1.把過去孤立的、內向的園轉變為開敞的、外向的整個城市環境。從城市中的花園轉變為花園城市,就是現代園林的特點之一。 2.園林中建筑密度減少了,以植物為主組織的景觀取代了以建筑為主的景觀。 3.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建立草坪,代替大面積的挖湖堆山,減少土方工程和增加環境容 4.新材料、新技術、新的園林機械,在園林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5.增加生產內容、養魚、種藕以及栽種藥用和芳香植物等。 6.強調功能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用生態學的觀點去進行植物配置。 7.體現時代精神的雕塑,在園林中的應用日益增多。隨著新形勢、新內容、新生活方式的出現,將逐漸取代那些不健康的,封建意識濃厚的東西。 古典園林的特色介紹 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在造園藝術上包含兩層內容。一是總體布局、組合要合乎自然。山與水的關系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觀規律。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如假山峰巒是由許多小的石料拼疊合成,疊砌時要仿天然巖石的紋脈,盡量減少人工拼疊的痕跡。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狀。花木布置應是疏密相間,形態天然。喬灌木也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 融于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其中主要是用建筑來圍蔽和分隔空間。分隔空間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現自然。必須處理好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與靜、因與借、真與假、有限與無限、有法與無法等種種關系。如此,則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展開來。比如漏窗的運用,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在空間上起互相滲透的作用。在漏窗內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竹樹迷離搖曳,亭臺樓閣時隱時現,遠空藍天白云飛游,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 順應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臺、閣、館、齋、舫、墻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紋、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光。所有建筑,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并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 表現自然 與西方系統園林不同,中國古代園林對樹木花卉的處理與安設,講究表現自然。松柏高聳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數里盛開,乃至于樹枝彎曲自如,花朵迎面撲香,其形與神,其意與境都十分重在表現自然。師法自然,融于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
努力丶西安市市花:石榴花。市樹:中國槐。可以代表西安的標志有:兵馬俑、城墻、鐘樓、大雁塔等。西安本地沒有什么特別有特點的動物,如果范圍擴大到陜西省,那朱寰、金絲猴、大熊貓、羚牛都是陜西省特有的動物。西安是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另有西安城墻、鐘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陜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擴展資料:位置境域: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臺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陜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千米,南北寬約116千米。
-
爛柯西安著名景點 西安著名景點簡單介紹1、秦始皇兵馬俑。世界第八大奇跡。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震驚世界。這一建在公元前3世紀的地下雕塑群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筑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跡”媲美。2、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大雁塔文化休閑景區,坐落西安標志性建筑大雁塔的腳下,是國家AAAAA級景區,也是中國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曲江新區的北大門。3、西安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西安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城墻和碑林都是游客來西安必看的經典景區。城墻之于西安人,那是老城完整輪廓的記憶。碑林,之于西安人那是文化的根基所在。4、華清池。華清池是位于唐華清宮遺址之上的一座皇家宮苑,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驪山,北面渭水。因其亙古不變的溫泉資源、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西安事變發生地以及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而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AAAAA級旅游示范景區。5、大明宮旅游景區。大明宮遺址,在今火車站北1公里多的龍首原上。大明宮是唐京城長安“三大內”中規模較大的一座,位于當時長安城北的禁苑中。6、秦始皇陵。秦始皇陵距西安30公里,位于西安市臨潼縣東約5公里,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秦始皇陵是為秦始皇蠃政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能與之媲美的是古埃及金字塔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7、翠華山國家山崩地質公園。陜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為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而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8、陜西自然博物館。陜西自然博物館位于西安市長安南路88號舟形島上,電視塔的南北兩側。全館占地面積90畝,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整體建筑以電視塔為對稱點,包括科技和自然兩大展館,兩展館建筑分別呈玻璃球形和月牙形,猶如“日”和“月”,蘊含“日月同輝”之高遠寓意。大明宮遺址公園有哪些可玩的地方?去西安旅游要去大明宮遺址公園轉轉,那么大明宮遺址公園有哪些可玩的地方?請看下文。01 龍首渠支渠這是明朝皇宮一大水渠,外行人看可能會覺得只是一條普通的水渠,不過在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看來,是值得研究的。水渠旁邊種植著很多植物,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02 大明宮來到大明宮遺址公園一定要觀賞大明宮夜景,晚上大明宮燈火輝煌,讓整座宮殿更顯氣派。03 太極宮太極宮是大明宮遺址公園三大景點之一,一座大宮殿,五道大門,非常的氣派,晚上當燈開啟的時候,更顯輝煌。04 興慶宮興慶宮環水,綠色植物多,景色撩人。興慶宮是木制宮殿,有點像木樓,古色古香,非常漂亮。大明宮的介紹遺址在哪里大明宮的介紹遺址在哪里 篇1 大明宮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唐末毀于兵燹。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位于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余年。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筑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圣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于唐末戰亂。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明宮不僅奠定了中國的宮殿建筑制度,而且對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宮殿建筑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城無論是宮殿布局還是與郭城的位置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了唐大明宮。梨園,原是大明宮中游園之一,因唐玄宗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大明宮的介紹遺址在哪里 篇2 “大明”一詞早見于《詩經·大雅》中的《大明》篇,按《毛詩序》釋意為:“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大明宮如同未央宮之名也出自《詩經》一樣,都是以周王的勤政賢明作為榜樣的一種自我的鞭策。大明宮的來歷還有一個奇異的傳說。初建之時,從工地上曾挖掘出過一面古銅寶鏡,魏征認得是秦始皇曾經用來清除異己的鎮國之寶,叫“秦鏡”。傳說它能照見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纖毫可見。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國運的興衰。大明宮峻工后,秦鏡就被懸掛在朝堂上震懾妖邪,以后也就有了“明鏡高懸”的說法。有寶鏡鎮守,自是一派的正大光明,所以稱為大明宮。大明宮的介紹遺址在哪里 篇3 政治影響 自唐高宗開始,大明宮成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234年。整座宮殿的規模宏大,建筑雄偉,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繪了當時的盛景。唐大明宮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筑的巔峰之作”。大明宮第一大殿含元殿,比故宮天安門還要高大。自唐高宗起,唐朝歷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宮居住、處理朝政,曾經是中國22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唐代很多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建筑影響 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經歷了“多宮制一雙宮制——單一宮城制”的發展演變。宮城結構也發生了以大朝正殿為中心的中心布局結構到以主要宮殿建筑軸線為中心對稱布局結構的變化,而大明宮是中國古代宮城建筑這種變化的杰出典范。西漢長安城結構以多宮城為特色,都城建設仍然是多宮城制度。從宮城空間結構和建筑特點來講,大明宮功能明確、布局更為規整。漢未央宮宮內軸線偏處于宮城東部(包括宮城南門和北門在內),其權威地位主要是通過地勢的剛昂實現的。而唐大明宮在高臺建筑的'基礎上,借助軸對稱布局以及大殿前更為廣闊的空間共同構成。這種空間結構對萬民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在西漢未央宮內布置有中央官署等,而大明宮內則不存在這類建筑,所以更具有宮城的性質。從西漢未央宮建成到唐代大明宮的建設經過800年的發展,其間中央官署等機構逐步從宮內剝離出來,由此可以認為兩大宮殿是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宮城建設的典范。其營建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建設規劃思想和理論的實踐與創新,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的范例。大明宮在將古代高臺建筑推向極致的同時又開創了宮城建設的典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城建設中最成功的范例,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繁榮富強的實物證據。一、以大明宮為代表的唐宮苑建筑所取得的成就,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筑藝術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唐代宮苑建筑是中國傳統宮苑建筑發展完全成熟期的結晶,是中國建筑藝術體系發展的高峰。而大明宮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代表。在建筑藝術風格上,大明宮具有恢宏、樸質、真實的品格。含元殿、麟德殿、宣政殿、紫哀殿、三清殿等體量巨大的建筑物營造出了壯闊輝煌、莊嚴肅穆的氛圍。還顯現出質樸、真實的特點,建筑物上沒有純粹為了裝飾而加上去的構件、沒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從于裝飾要求的顯現,這和明清宮殿專好于雕琢恰恰相反,唐人營造宮殿,更看中的是單體和群體、局部和全部之間的有機聯系,而不屑于追求過于繁瑣纖柔的裝飾和細碎俗艷的色彩,給人的印象是在形式的宏麗中蘊含的精神更為內在、更為動人的雄渾和闊大。在建筑藝術創作上,大明宮體現出難能可貴的獨創精神。無論是建筑與大環境的關系、建筑群的總體布局方式,還是單體建筑的造型、結構、空間構思以至建筑的細部處理、建筑裝飾做法都有著開創性的成就。如,開創了“前朝后苑、三大殿制、左中右三路”的總體布局方式;開創了“宮苑結合、宮城中設內苑、外擁禁苑”的宮城建筑與大環境巧妙結合的處置體系;開創了含元殿反凹字型的門網形制等等。這些創舉是繼兩漢以來在建筑藝術上的又一次偉大革新。它將古代中國建筑藝術推向了完全成熟,取得了空前的輝煌,對后世宮殿建筑的影響深遠。在建筑技術上,大明宮解決了木構架建筑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標志著唐代宮殿木構架建筑正趨向于定型化。如,大明宮中的麟德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浴堂殿、太和殿、三清殿、金鑾殿等殿宇都是超大規模的木制建筑。不僅面積超大,而且高度也極為可觀。據建筑學家的復原,含元殿的高度能達到了四五十米;望仙臺據歷史記載“高一百二十尺”,約36米,也是很高的建筑。二、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筑布局方式,對后世及其周邊地區影響深遠。大明宮沿中軸線對稱,左中右三路的布局方式,成為后世宮殿遵循的基本布局。中國宮殿建筑中軸線思想形成十分早,至少不遲于西漢 。但是真正完全按照中正、對稱的中軸線原則布置的只有隋唐長安城太極宮和大明宮。這一布局方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如金上京城宮城、元大都宮城、明清紫禁城、明代南京故宮、中都鳳陽故宮,以及很多王城均沿襲了這一布局特點。這是封建時代宗法禮制和帝王權威的象征。三大殿制度,對后世宮廷建筑布局影響極為深遠。如,北宋開封皇宮即借鑒了大明宮的宮殿制度,《宋史》載“以本朝宮殿視之:大慶殿,唐含元殿也;文德殿,唐宣政殿也;紫宸殿,唐紫宸殿也” 。明清亦然。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實際就是對唐三大殿制的臨摹。三大殿制度已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諸多宮城的基本特征。大明宮其他建筑特征也被后世直接借鑒。如,承天門、丹鳳門前的“T”型廣場,就被明清紫禁城的午門廣場借鑒,二者的功用也十分相似;含元殿的反“凹”字宮殿形制直接影響了北宋汁梁宮城的正門宣德樓,明清紫禁城的午門等;大明宮中的鐘鼓樓制度對金中都、元大都、明確故宮也都有影響;二宮中的日華、月華門,金奎殿、太和殿等建筑的名稱也被后世宮城所沿用。文化影響 大明宮不僅奠定了中國的宮殿建筑制度,而且對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宮殿建筑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城無論是宮殿布局還是與郭城的位置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了唐大明宮。梨園,原是大明宮中游園之一,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大明宮的介紹遺址在哪里 篇4 唐代的大明宮是長安城中最為光輝絢麗的構筑群。公園建在大明宮的遺址上,這里有含元殿等宮殿的臺基、墩臺遺址;能瀏覽到復興的大明宮微縮景觀;撫玩IMAX 3D影片《大明宮傳奇》,還能體驗文物的考古掘客和修復。景區有南門和東門,南門是正門,旅客中心也位于南門,提議旅客南門進入景區。遺址公園分為免費區和收費區兩部門,個中收費區是景區的焦點地區,包羅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遺址以及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免費區內的部門景點也必要購票,如丹鳳門遺址博物館、考古試探中心等。在收費區內,旅客可以撫玩到各大殿的臺基遺址以及在臺基遺址上用輕鋼布局泛起出的宮殿外觀。在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內,可以或許撫玩到遺址內出土的文物,如:皇家器具、器皿等。博物館的東北角,尚有憑證1:15比例復興的大明宮微縮景觀,最高的微縮宮殿高約2米閣下,你可以“行走“在景觀中的街道上,融入盛唐大明宮之中。接近南門的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內,生涯了昔時丹鳳門的門闕墩臺遺址,這里是中國汗青上可考的最大一座城門。在丹鳳門的西北部有考古試探中心,在這里可以切身材驗文物考古掘客和修復事變,出格得當對文物事感情樂趣的旅客。在旅客中心旁的影院內,旅客可以撫玩到IMAX 3D影片(大明宮傳奇),每小時播放一場,片長35分鐘,在3D情形下,觀眾如同穿越汗青大門,置身1300年前的盛唐王朝。大明宮的介紹遺址在哪里 篇5 唐大明宮是東方園林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圣殿。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大明宮遺址作為盛唐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西安城市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文化符號,保護好大明宮遺址就是保護盛唐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大明宮的范圍很大,東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有別殿、亭、觀等30余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后,大明宮成為朝政活動的中心。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筑。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實測殿夯土臺基高3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在臺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跡,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麟德殿大約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置在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見貴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實測殿址南北長130多米,東西寬70余米。大明宮的介紹遺址在哪里 篇6 西安大明宮國度遺址公園在今火車站北1公里多的龍首原上。大明宮是唐首都長安“三大內”中局限較大的一座,位于其時長安城北的禁苑中。坐北朝南,高高在上,氣魄雄偉。大明宮初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他父親李淵建筑的夏宮。工程未完,李淵便死,遂于貞觀九年正月更名“大明宮”。高宗龍塑二年(公元662年),斂收雍、通、歧等十五州的民錢,減百官一個月的薪俸,重建大明宮。第二年遷大明宮聽政,更名為 “蓬萊宮”,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又更名為“大明宮”,以后大明宮的名稱才牢靠下來。大明宮的范疇很大,實測宮城西墻2256米,東墻2641米,略呈楔型,其有十一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閣下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有別殿、亭、觀等三十余所。自高宗咸亨元年往后,大明宮成為朝政勾當中心。含元殿是其時唐長安城內最雄偉的構筑。唐李華《含元殿賦》說,構筑木柴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選運來的“擇一木于千木”的“荊揚之材”。殿前對象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南距丹鳳門四百余步。“左翔鸞而右棲鳳,翹兩闕而為民辦,環阿閣以周 ,象龍行之是曲。”解放后實測,殿夯土臺基高3米多,對象長75.9米,南北寬42.3米。在臺基對象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跡,別離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殿南有三條平行的斜坡,間有臺階的漫道遺跡,這就是其時所謂的龍尾道。著名的麟德殿約莫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定名。其位置在于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德高地上。這里東臨太液池風光區,西近大明宮西墻德九仙門,便于大臣進出,因而是天子召見皇族知己、訪問外國使臣和進行隆重宴會德處所。實測殿址南北長130米,對象寬70余米。公元703年,武則天曾在麟德殿訪問并宴請東瀛鬼子執節大使粟田朝臣真人。這座局限雄偉德宮室,顛末唐末朱溫的粉碎,韓建縮建長安城時的拆毀,早已釀成一片廢墟。可是,遺址內的含元殿、麟德殿、一清殿、翔鸞殿和棲鳳兩閣以及太液池、蓬萊亭等遺跡,此刻還清楚地望見。大明宮遺址公園介紹 關于大明宮遺址公園簡介1、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2、大明宮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筑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國家象征,初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毀于唐末,面積3.2平方公里。3、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4、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5、2020年2月,景區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所有醫護工作者實行免費參觀游覽政策,全國醫護工作者持有效證件(醫師證或護士證)本人可享受免費參觀重點旅游景區和博物館。 6、2020年12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相關推薦
更多-
景觀雕塑工程合同范本 5個回答
-
戶外景觀雕塑擺件制作 7個回答
-
人物抽象景觀雕塑作品簡介 7個回答
-
景觀雕塑定制公司 7個回答
-
仿古不銹鋼景觀雕塑報價 7個回答
-
企業環保景觀雕塑設計 7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