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造型演變)
導讀:為幫助您更深入了解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造型演變),小編撰寫了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造型演變),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造型演變),創意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造型演變,凹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工藝景觀等6個相關主題的內容,以期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點深入闡釋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造型演變),希望能對您提供幫助。
hello大家好,今天來給您講解有關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造型演變)的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您,解決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造型演變)
佛像雕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佛像雕塑,更是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景觀造型佛像雕塑是指那些以佛教故事、法義和佛教哲理為主題的雕塑作品,它將佛陀的教義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使佛教的智慧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和精神愉悅。
景觀造型佛像雕塑在中國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的佛像雕塑多為扁平式的壁畫或浮雕,主要展現佛教故事和佛教哲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佛像雕塑逐漸演變為立體的形式,給人以更加真實和具體的感受。
在明清時期,景觀造型佛像雕塑進一步發展,以寺廟為中心,將佛教的故事和哲學融入到建筑和景觀中,形成了獨特的景觀造型佛像雕塑。這些雕塑作品以寺廟和山水為背景,通過藝術手法塑造出寺廟和山水的和諧統一,給人以寧靜和舒適的感覺。
近代以來,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的提高,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現代的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以石雕和銅雕為主,形態各異,寓意深遠。這些雕塑作品多以善良、智慧和平和為主題,通過藝術手法表達對自然和人類的關愛和敬仰。
景觀造型佛像雕塑已經成為現代城市和旅游景區的重要景點之一。在大型公園和旅游景區中,人們經常能夠看到巍峨莊嚴的佛像雕塑,它們不僅是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載體和精神的寄托。
景觀造型佛像雕塑的演變離不開佛教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佛教教義以慈悲和智慧為核心,景觀造型佛像雕塑通過藝術手法將這些教義融入到自然景觀中,既增添了自然景觀的藝術價值,又讓人們在欣賞風景的同時受到佛教智慧的熏陶。
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佛像雕塑,以其獨特的藝術形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它不僅是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達方式。我們期待景觀造型佛像雕塑能夠在傳承佛教文化的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精神愉悅和藝術享受。
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造型演變)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像,是中國著名的古代佛教藝術珍品,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龍門山清涼谷中,是龍門石窟中保存最完好、最具規模的佛像之一。奉先寺大佛像緊貼石崖樹在、龍門石窟洞室之中,安坐在一座巨大的蓮花寶座上,高達17.14米,比陜西省寧強縣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還要高出許多。
大佛的頭部直徑達3.3米,鼻梁完整,眼神炯炯有神,雙耳挺立,宛如活物。佛像紋飾華麗壯觀,雕刻精細,歷經千年仍然保持著較好的保存狀態。該佛像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像是中國北魏時期的精品藝術品。它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一尊石佛像,高達17.14米,是北魏時期最大規模的佛像之一。可以看到,這尊佛像非常精美,臉部表情生動,身上的衣紋也非常清晰。
它的制作工藝非常高超,由于早期的制作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整個雕像是由幾塊石頭拼接而成的。在雕塑的過程中,他們還使用了不同的工具,如錘子和刀子,來雕刻細節。這尊佛像被認為是中國北魏時期藝術的巔峰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和藝術價值,是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一個輝煌篇章。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像是龍門石窟中的一個重要佛像,屬于唐代藝術,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一佛像高達17.14米,是中國古代石雕中最大的一尊佛像之一。
它面部表情嚴肅莊重,身姿端莊威武,衣紋雕刻細致準確,右手持缽,左手斜垂于身旁。
它的頭上有一個寶塔式的頭飾,極為精美。
這座大佛像在唐代的創造者懷著虔誠的心情和極其嫻熟的技藝下創造而成,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這也反映出唐代佛教對藝術的高度重視和繁榮發展。
這一佛像對我國古代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欣賞和觀賞。
1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像是一座非常著名的佛像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2 這座佛像高達17米,是北魏時期佛教發展的產物,由于年代久遠和風化等原因,已經有些受損,但仍然能夠感受到它的莊嚴和美麗。
3 龍門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現存著很多精美的佛像、壁畫和石刻的古代佛教藝術寶庫,值得人們深入探索和欣賞。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是盧舍那大佛。是整個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于唐朝咸亨三年開始開鑿。歷時10年上久完成,是中國四大石窟佛像最大的一座。
龍門石窟最大的看點,就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群像。
奉先寺這個佛像,就在西山的南部,山腰上,高十七米多,這個佛像,博大壯美,整個像龕南北三十六米寬,東西進深四十米,中間的盧舍那大佛,頭就有四米高,耳朵一米九長。
中間是大佛,兩邊有阿難迦葉兩個弟子,兩個菩薩,兩個天王,兩個力士,一共是九尊,主次分明。這兩位是力士和天王,力士青筋暴起,肌肉突出,額頭很突出,金剛怒目的感覺。
奉先寺中的最為精美的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盧舍那佛。奉先寺中的佛像每個佛像都有自己的特點,佛像的神態動作賦予其獨特的個性。
據說盧舍那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體態豐滿,兩耳下垂,身穿通肩袈裟,形象端正文雅,雙眼凝視著下方,像一位充滿智慧與慈愛的女性,左側的迦葉是一.位看似經歷許多世事的老者,臉上寫滿了滄桑,右側阿難是一位年輕僧人, 眉清目芳看似聰明伶俐、自信大方:弟子兩側的文殊、普賢菩薩各頭戴寶冠胸掛理珞,表情柔和,姿態端莊大方:天王則手托寶塔,表倩嚴肅、氣勢威武,力士右手叉腰, 左手合十,面目猙獰,性格暴躁。
每一個佛像造型都塑造得很生動,整個畫面既圣神又親和,突顯出當時工匠的高超水平,表現出自然渾成的大巧之美。
創意造型佛像雕塑
還不好說,我也關注過此人微博,很年輕的雕塑藝人,目前此人的佛像雕刻偏北魏造型,身形瘦長,臉部清秀!他的一尺高漢白玉雕佛像在萬元左右。但現在雕塑行業人才輩出,競爭激烈,佛像雕塑也是一大熱門,名家也多,所以此人未來會不會火還不一定!
佛像雕塑造型演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藝術在造型上看,受到犍陀羅雕塑藝術的影響。
犍陀羅藝術的主要貢獻在于佛像的創造。佛教在前6世紀末興起后,數百年間無佛像之刻畫,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處,皆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象征。1世紀后,隨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漸成風氣,遂有佛像的創作。
最初佛像乃從印度民間的鬼神雕像轉化而來,而在犍陀羅地區,佛像的制作又較多地吸收了希臘式雕像和浮雕的風格。現存最早的犍陀羅藝術的佛像約作于1世紀中葉,是一塊表現釋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贈花園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當地流行的希臘風格表現,僅佛頭部雕有光輪以顯示其神圣。其後表現佛從誕生、布道說法到涅盤的浮雕漸多,并有圓雕佛像出現。現存最早的犍陀羅圓雕佛像出土於馬爾坦,佛的臉型、衣衫皆有濃厚的希臘特色,但神態肅穆,頗具佛教精神。
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中葉是犍陀羅佛像制作的成熟期,這時已成功地融匯印度、希臘、波斯、羅馬、中亞草原地區風格於一爐,形成獨具一格的犍陀羅風格。
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橢圓形,眉目端莊,鼻梁高而長,頭發呈波浪形并有頂髻,身披希臘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薩像有時且帶胡須等。
呾叉始羅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貴霜王國首都富樓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與此犍陀羅的佛塔建筑也有較大發展,對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圓塔(見桑奇大塔)作較大改動,基座層級加多加高,圓塔本身變為基座的一層,上部傘蓋亦加高增大,從而成為高聳入云的佛塔。
擴展資料:
佛像藝術的發展:
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境內第一座石窟寺。從這個時候起,佛像開始逐漸在佛教的伽藍中普遍地供奉起來。并由大月氏經過疏勒、高昌、于闐、龜茲等地逐漸地傳到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和中國內地。
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細眼、薄唇。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征,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這說明了我國的佛教是個外來的宗教。
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后,逐漸地被漢族地區的文化所融合。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這種轉變過程在敦煌,云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北周時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所繪的《佛傳圖》,是以《修行本起經》為主而畫成的。這幅長達二十五米的連環畫,內容包括從摩耶夫人夜夢菩薩乘白象在音樂聲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舍家苦修止。
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幅畫上的人物服裝打扮都是漢、普風格,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被畫成了中國皇帝的模樣。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穿上了漢、晉時后妃的服裝,釋迦牟尼回宮時所乘的蛟龍車,就是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的《洛神賦圖》中的云車臨摹的。
這說明,釋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們和民間雕塑家、畫家們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描繪和塑造的。由于制作的年代、地區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養各異,同樣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薩,卻有許多不同的形象,這就是佛、菩薩有所謂千萬化身的來歷。
在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供奉者和制作匠人把他們的精神寄托,對來生的向往,以及他們認為的神圣形象,都凝聚在佛像上。這在云岡石窟中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
在第二十窟中,有一座巨大的坐佛,兩眼目光銳利,俯視塵世,嘴角凝結著一絲令人莫測高深的微笑。這座佛像高達十三.四六米,作入定坐式,是國內罕見的大佛。
此佛已完全脫去了犍陀羅時期穿的希臘式服裝,他褒衣博帶,儼然是兩漢以后士大夫的禮服。這當然不是因為佛要追求時髦打扮,而是制作人的宗教意識和審美觀點在藝術上的反映。
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政治上推行漢化政策,在雕刻的佛、菩薩身上也得到了反映。這一時期制作的佛像,都是短衫長裙,同漢人的服飾一樣了。
其原因在于,北魏統治者拓跋氏所屬的鮮卑族,是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游牧于西喇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依附于匈奴。北匈奴向西方遷徙后,鮮卑族占有了匈奴原來的地區,勢力才強盛起來。
公元三九八年,鮮卑族拓跋部的首領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次年稱帝,即北魏道武皇帝。由于鮮卑族文化落后,人數較少,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并下詔禁止穿胡服說胡語,把鮮卑姓改成漢姓。
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漢化措施,從這一時代塑造的佛菩薩身上所穿的短衫長裙服裝上也得到了反映。為了利用佛教來保知北魏這塊莊嚴國土的國運長久,北魏的許多代皇帝都全力弘興佛教,廣造寺塔,賜予僧侶以各種特權。
北魏的國運并沒有因為廣造佛像而世代相傳下去。公元五五七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接著就被北齊和北周消滅了。到了唐代,洛陽龍門營造佛像的活動達到了高潮。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便是代表作。
佛像高達一七.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九米。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莊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廣造寺廟佛像。主持營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則天。
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后,漢文化的傳統觀念也通過佛像制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犍陀羅藝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佛像
凹造型佛像雕塑
西安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不錯的喲,很有歷史韻味的呢,今天我來推薦我感覺一定要去打開的景點哈,那些體現西安的古都氣質的地方哈。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大唐芙蓉園景區
華清宮景區
西安城墻
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個十三朝國都的地方,來了一定不會讓你后悔的呀。1、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來西安怎么能不看兵馬俑呢,這是咱的歷史文物呀,真的見證了我們古人的智慧呀,到西安,不到秦始皇兵馬俑一定是一大遺憾。
兵馬俑出土的時候是彩色的,現在的兵馬俑沒有顏色不是因為顏色被氧化了,而是脫落了,可以在博物院的照片上看到彩色的兵馬俑。
詳細地址: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陵北路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
交通攻略: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游5專線(306路)、915路、914路到達,也可以乘坐西安地鐵9號線到達華清池站后,可出站換乘602、613公交車,前往兵馬俑景區。
:公交車上會有導游介紹沿途的一些故事,然后會讓有需要的去團個講解團。8/人還是很實惠,講解很快最后會帶到購物區。不要管購物,聽完講解然后在自己去逛一圈。
門票價格:120/人
開放時間:旺季(3月16日—11月15日):售票時間08:30、停止檢票17:00、閉館時間18:30。淡季:停止檢票16:30、閉館時間18:00。
:建議提前訂票,門票相當火爆避免影響行程。
路線推薦:兵馬俑目前為止發掘了三個坑,游覽一般按照一、二、三、銅車馬展廳的順序來走的。一號坑最早發掘,面積最大,二號坑很小,三號坑規模也挺大。
蓋章:二號坑出來左側文創店有六個章,最后大門右側文創體驗中心有七個章,蓋章全部都是免費的,可以帶自己的小本本來蓋章。
參觀建議:
想游玩體驗好點的話推薦早一點去,不然各種旅行團到了就是人山人海。
有時間的小伙伴還可以去麗山園逛一逛,有免費的講解員講解,可以了解兵馬俑的知識。
景區里面不推薦買吃的和紀念品,特別是出門的那條長步行街。
最好不要和合照,因為是土地下的東西,不要購買兵馬俑送人,拍照不要開閃光燈。
2、大唐芙蓉園景區今年這個大唐芙蓉園可謂是火爆全網了吧,重現昔日繁華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天上街市夢回大唐說的就是這里。
這里有豐富的文化遺產、精美的園林建筑和美食佳肴,讓你盡情領略唐朝的繁華。一步步走進園內,仿佛置身于唐朝的皇家園林,各種精美的建筑和花卉草木令人陶醉。這里還有各種美食,讓你大飽口福。特別推薦的有肉夾饃、涼皮、羊肉泡饃等地道的陜西美食。
詳細地址:陜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芙蓉西路99號
交通:地鐵4號線D東北口或公交大唐芙蓉園西門站下車。
時間:9:00-22:00(21:00禁止入園)
購票方式:關注“大唐芙蓉園”公眾號,門票、演出票、導游及電瓶車均在此購買。
票價:成人120元/人,6—18周歲未成年人,及大學生半價60元/人,1.2以下及65周歲以上老人免票,其他優惠人群請查官方公眾號。
拍照:
紫云樓:是大唐芙蓉園的標志性建筑,在這里等一場日落非常浪漫,威嚴奢華與大氣恢弘很適合穿漢服拍照。
彩霞長廊:彩霞長廊上有兩個形態別致、小巧玲瓏的亭子,名為金亭、玉亭。長廊也很適合拍照,晚上拍照最為合適。
旗亭:是大唐芙蓉園的網紅拍照機位,穿一身唐裝拍照特別出片。
tips:體力好的推薦穿一雙舒服的鞋子,步行游玩逛一逛。體力不好的也可以乘坐景區觀光車,39/人。
3、華清宮景區華清宮歷史悠久,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在此建有離宮別苑,宮內集中著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文化區和飛霜殿、萬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筑群。戲嘲烽火言荒唐,唐皇楊氏嘆悲情,多少梟雄在此留名,一座皇家園林承載了厚重歷史的變遷。
地址: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華清路38號(距離臨潼區中心1.7km)
交通:
公交車:可乘坐游5專線(306路)、915路、914路到達。
地鐵:地鐵9號線華清池站C出口,3分鐘即可步行抵達景區。
門票:120(老人、殘疾人、現役軍人免費,小孩、學生半價)
優惠政策;
18周歲以下,本科及本科以下全日制學生,持《學生證》可享受半價優惠政策
開放時間:7:30-18:00(最晚入園17:40)
游玩時間:基礎參觀1-2h,根據個人喜好可以看演出,登山
必看華清宮《長恨歌》演出:
全長70分鐘。全劇由“楊家有女初長成”、“一朝選在君王側”、“夜半無人私語時”、“春寒賜浴華清池”、“驪宮高處入青云”、“玉樓宴罷醉和春”、“仙樂風飄處處聞”、“漁陽鼙鼓動地來”、“花鈿委地無人收”、“天上人間會相見”等十幕組成
4、西安城墻西安城墻是西安眾多景區里,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傍晚上來,踱步在千年的城磚上,吹著長安的風,俯視南門的夜,安靜的恢宏。所以會辦年卡(西安人專屬)。從南門上,走一段再下去,然后順著城墻邊找一家小酒館或者咖啡廳和朋友坐著聊聊天。
購票:
“西安城墻”小程序上購票,登城墻的票和表演票都可以在這個上面購買;
城墻入口現場買票(不止永寧門);3、其他旅游平臺購票。
小提示:城墻門票當天有效,可以從任何一個口下城墻,跟工作人員說明一下,持當天門票,在營業時間內是可以重新登城墻的。
城墻的游玩建議:
城墻全長13.74公里,步行一圈得3、4個小時吧,騎自行車一個多小時(押金:100元,單人45元/3小時,雙人90元/3小時)。
城墻的打卡方式:
文藝青年打卡
城墻騎行、拍照:永寧驛站、城樓、角樓、垛口、女墻、南門西甬到等都是沒好的拍照點位,青磚、灰瓦隨手一拍,都很出片。
人文愛好者打卡
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含光門門道遺址、城墻斷面遺址、隋唐長安城皇城過水涵洞遺址。西安城墻含光門
錦灰堆藝術館:錦繡和古物字畫。南門城樓東21號敵樓。
城磚藝術館:古老城磚與現代時尚碰撞,打造獨一無二的“西安城磚”。南門城樓東20號敵樓
城墻演出打卡(所有演出票,均含門票,周一無演出)
《迎賓開城儀式》時間:9:00—9:20/地點:南門慶典廣場/成人套票80元,學生票50元(沒看過,沒這么早登過城墻);
《夢長安—大唐迎賓禮》時間:20:30—21:40/地點:南門文化禮儀廣場—慶典廣場—月城—西甬道—甕城/票價:C/D區280元,A/B區380元,VIP區880元。夜幕下,南門廣場,親身感受一次中國盛唐禮儀文化的迎賓盛禮。
tips:徒步蠻累的,一定得有雙舒服的鞋子。
5、西安碑林博物館上了央視《國家寶藏》凝聚歷史的厚度與深度,《石臺孝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等11000余件,每一件文物后面都有歷代文人、皇室的情感,咱就是說來西安可不能忘記了哦
博物館中包含眾多書法家的碑刻,包括顏真卿、王羲之、柳公權等還有十二部儒家經典,皇室親筆,《關中八景》等字畫……很值得游覽一番。
地址:碑林區三學街15號
乘車:地鐵6號線,鐘樓站F口出,站內外約步行1.1公里就到啦
購票
成人:65
學生/兒童:35
老人和小朋友是免費的,但是要預約哦~
提前在g粽h:碑林博物館預約購票即可
可以提前預約9天的票
講解
如果你是外地游客或者對書法一知半解(初學者)建議要請講解,因為館藏的石碑比較多,相對應歷史故事是比較有意思的,光看,很難了解其中趣味
建議:直接票+講解86,會有講解員提前一天通知,一個講解老師帶七八個人。
tips:
里面拓印的書法本也是很吃香的
碑林博物館離書院門還挺近,可以一起安排起來
佛像雕塑工藝景觀
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為木雕、石雕、牙雕、骨雕、漆雕、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
雕塑的三種基本形式:圓雕、浮雕和透雕
圓雕
圓雕
所謂圓雕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
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于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紡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
圓雕作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應用范圍極廣,也是老百姓最常見的一種雕塑形式。
浮雕
所謂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于多種環境的裝飾。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
它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
我國古代的石窟雕塑可歸結為神龕雕塑,根據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寫實性、裝飾性和抽象性
高浮雕是指壓縮小,起伏大,接近圓雕,甚至半圓雕的一種形式,這種浮雕明暗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
淺浮雕壓縮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種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
線刻是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它靠光影產生,以光代筆,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
透雕
透雕
去掉底板的浮雕則稱透雕(鏤空雕)。把所謂的浮雕的底板去掉,從而產生一種變化多端的負空間,并使負空間與正空間的輪廓線有一種相互轉換的節奏。這種手法過去常用于門窗欄桿家具上,有的可供兩面觀賞。
除上述兩種形式外,雕塑按其功能,大致還可分為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陳列性雕塑五種。
END,關于“景觀造型佛像雕塑(佛像雕塑造型演變)”的具體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