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像雕塑藝術資料(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
導讀:為幫助您更深入了解中國佛像雕塑藝術資料(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小編撰寫了中國佛像雕塑藝術資料(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中國佛像雕塑藝術資料(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品,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佛像雕塑藝術,中國佛像雕塑藝術等6個相關主題的內容,以期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點深入闡釋中國佛像雕塑藝術資料(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希望能對您提供幫助。
各位老鐵們,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中國佛像雕塑藝術資料(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大家了哈,下面我們開始吧!
中國佛像雕塑藝術資料(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
中國佛像雕塑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自漢代以來,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中國的佛像雕塑藝術也開始發展壯大。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佛像雕塑藝術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特色。有許多杰出的佛像雕塑藝術大師為中國佛像雕塑藝術的繁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王力是中國佛像雕塑藝術的偉大大師之一。他生活在唐代,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雕塑家。王力的佛像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被譽為“佛像雕塑藝術的泰斗”。他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和細致入微的表現力,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佛像形象。他的作品充滿了力量和靈性,給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受。
另一位不可忽視的佛像雕塑藝術大師是韓白。韓白是唐代著名的佛像雕刻家,他在佛像雕塑藝術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和創新。他注重表達佛教教義的核心思想,并將其融入到作品中。韓白的作品風格莊重肅穆,富有靈性和力量感。他的佛像雕塑作品被譽為“生動的石雕佛像”。
楊澤是中國佛像雕塑藝術的又一位杰出代表。他是明代著名的佛像雕塑家,被公認為“明代佛教文化的瑰寶”。楊澤執著于傳統佛像雕塑技藝的研究和繼承,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突破。他的作品精美絕倫,栩栩如生,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和審美享受。
除了以上提到的大師外,中國佛像雕塑藝術還涌現了許多其他杰出的藝術家,如羅漢金、曹禺、吳鎮等。他們都在佛像雕塑方面有著非凡的造詣,為中國佛像雕塑藝術的繁榮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中國佛像雕塑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通過佛像雕塑,人們可以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美學,增添人們的內心平靜和力量。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們的作品,不僅僅是雕塑,更是一種精神的表達和藝術的體驗。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中國佛像雕塑藝術也不斷發展和創新。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現代藝術家在佛像雕塑領域的杰出成就,他們繼承了傳統的技藝和思想,同時又注入了現代的審美觀念和表達方式,使中國佛像雕塑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中國佛像雕塑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世界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珍惜和傳承這一寶貴的藝術遺產,同時也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中國佛像雕塑藝術的魅力。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將繼續蓬勃發展,為世界藝術的繁榮貢獻力量。
中國佛像雕塑藝術資料(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
1.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內容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整的佛教石窟寺廟遺址之一,其有著“沙漠中的美術館”和“墻壁上的博物館”之美稱,更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舉世聞名,是無數人最向往的參觀之地。
2.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的造像氣勢恢宏,內容豐富,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云岡石窟稱得上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它在中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筑式雕刻,以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后世的石窟寺的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該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建筑、書法、美術、音樂、服飾等方面的實物資料,龍門石窟因此也被稱作是一座大型時刻藝術博物館。
4.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藝術世界聞名,它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這座石窟真實的反應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審美取向,將中國美學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人們眼前。
四大石窟包括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
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淵源博大,歷代能工巧匠抑或是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瑰寶。甘肅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杰作。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地處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山鄉南側西。
中國宗教雕塑最著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包括莫高窟(甘肅敦煌),云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佛教作為現在世界最為重要的宗教之一,在我們國家也留下了濃郁的發展史。
1、中國佛教四大石窟分別是,麥積山石窟、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
2、莫高窟,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始于前秦,大量洞窟壁畫泥塑,題材均是佛教故事。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史于五世紀到六世紀的佛教石窟藝術。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伊水河畔,石雕精美,始于北魏。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始于后秦。
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品
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石像,古代有敦煌莫高窟的佛像、秦始皇兵馬俑。現代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群像、收租院。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有洞窟735個、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為木架結構。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 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兵馬俑有幾千件,其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
人民英雄紀念碑群像,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由十塊漢白玉的大浮雕鑲嵌在大碑座的四周。每幅浮雕里有二十個左右英雄人物,每個人物都和真人一樣大小,他們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態形象都不相同。碑身兩側裝飾著用五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浮雕花環,象征人民英雄的偉大精神萬古長存。整座紀念碑用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肅穆莊嚴,雄偉壯觀。
收租院,陳列于四川省大邑縣劉文彩莊園。共塑7組群像:交租、驗租、風谷、過斗、算賬、逼租、反抗。它們以情節連續形式展示出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過程,共塑造114個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家將西洋雕塑技巧與中國民間傳統泥塑的技巧融而為一,生動、深刻地塑造出如此眾多不同身份、年齡和個性的形象,可謂中國現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創舉。
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
中國現有15座佛像
樂山大佛 71米 唐 石刻
蒙山大佛 原高46米 (佛頭為新補做) 北齊天保年間
榮縣大佛通高36.67米 宋 石刻
敦煌北大佛通高35.6米 唐 石胎泥塑
山丹大佛通高35米 唐 泥胎
張掖大佛寺大佛 34.5米 西夏
屏山大佛 通高32米 明 石刻
天梯山大佛通高28米 唐 石刻
彭山立佛高28米(并列)唐 石刻
普寧寺大佛高27.21米 清 木雕
炳靈寺大佛 高27米 唐 石刻泥塑
敦煌南大佛高26米 唐 泥塑
彭山坐佛高24米 唐 石刻
彬縣大佛高24米(并列) 唐 石刻
甘谷大佛23.3米 石胎泥塑北魏大象
中國現有15座佛像
1、樂山大佛 71米 唐 石刻
樂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古代石刻造像,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該佛位于四川樂山市郊,現為世界文化遺產。
2、蒙山大佛 原高46米 (佛頭為新補做) 北齊天保年間
蒙山大佛,也稱晉陽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現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古籍記載蒙山大佛高59米,根據實際測量,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比例估計原來的佛頭高約10米,加上后世重修時補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約為46米。
3、榮縣大佛通高36.67米 宋 石刻
大佛坐落在四川省榮縣城郊大佛山,僅次于樂山彌勒大佛,為中國第二石刻大佛。大佛開始建造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僧人淳德募修,元佑七年(1092)成。在大佛外建有大佛閣保護造像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敦煌北大佛通高35.6米 唐 石胎泥塑
敦煌北大佛建于武周延載二年(695),位于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是世界藝術瑰寶莫高窟中最大的佛像。該佛編號為96號窟,正藏于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九層樓”內。該佛為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于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世界文化遺產。
5、山丹大佛通高35米 唐 泥胎
山丹大佛寺位于甘肅山丹縣城西3公里處,殿內供奉的釋迦牟尼坐像高35米為唐代建造的全世界最大的室內泥胎坐佛。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張掖大佛寺大佛 34.5米 西夏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7、屏山大佛 通高32米 明 石刻
屏山大佛又稱八仙山大佛,號稱世界第一立佛。位于四川省宜賓市區120多公里的屏山縣龍華鎮郊的八仙山上,該石佛依山崖石壁雕鑿而成,背南面北,站立式,高32米,肩寬10米,頭長8米,耳長3.2米,發式為螺髻,著通肩大衫,袒胸束腰,神情肅穆而慈祥。1966年遭炸藥包襲擊,致使右眼局部殘損,右手及衣袖亦有損壞,近年來重新修補一新,該像并無明確造像紀年,據推斷為明代作品。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天梯山大佛通高28米 唐 石刻
位于甘肅省武威城南五十公里處,地處中路鄉燈山村,是我國早期的石窟之一。第13號窟內有釋迦牟尼大像1尊,高28米,寬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據1959年搬遷勘察小組的記錄當時該大佛高度為23米,且頭部在1927年大地震中被震壞落,1936年重修,最近又進行過大的修整。據說該佛為唐代弘化公主所建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彭山立佛高28米(并列)唐 石刻
彭山雙佛坐落于四川省彭山縣東北部仙女山上。雙佛依山就勢,建造于唐開元年間,雙佛為一立一坐,分別高28米和24米。立佛為釋迦牟尼,坐佛為多寶如來。因它們高與山齊,所以又被稱為“齊山雙佛”。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普寧寺大佛高27.21米 清 木雕
普寧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武烈河畔,大乘之閣內矗立著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達27.21米(為新測量高度,比原測高度22.28米多出近5米)重量為110噸,用木材120立方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金漆木雕佛像。該像建于1755年。世界文化遺產。
11、炳靈寺大佛 高27米 唐 石刻泥塑
炳靈寺位于甘肅省臨夏永靖縣城西南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黃河三峽炳靈寺石窟17號龕高27米的唐代摩崖大佛建于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其上半身用石雕成,下半身用泥塑,部分雖己毀壞,但仍保存著唐代造像面型豐滿、比例勻稱的特點。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12、敦煌南大佛高26米 唐 泥塑
處于敦煌莫高窟開元年間的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世界文化遺產。
13、彭山坐佛高24米 唐 石刻
彭山雙佛坐落于四川省彭山縣東北部仙女山上。雙佛依山就勢,建造于唐開元年間,坐佛為多寶如來。歷代曾經有過大的修改和裝飾。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彬縣大佛高24米(并列) 唐 石刻
位于陜西省彬縣縣城西10 公里處的西蘭公路(312)國道旁。大佛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極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初名應福寺,完工于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主窟大佛依巖跌坐,身高二十四米,造形雄偉、雕飾富麗,據說是按照李世民本人的樣貌雕刻的。也是目前眾多大佛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尊。
15.甘谷大佛23.3米 石胎泥塑北魏
大象山石窟為甘谷八景之一的懸崖大象,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甘谷大佛為半圓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寬9.5米,頭高5.8米,膝長6米。其造型高大雄偉,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質可視為西方裝飾性雕塑和中國寫意性雕塑完美結合的藝術巨制。
中國現代佛像雕塑藝術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特點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于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于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并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 ,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 。一類為建筑(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并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于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于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筑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裝飾性對于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莊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 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夸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筑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性裝飾品,用途在于顯示墓主的權威。)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作隊伍的骨干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治者,自然也統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后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 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 中國雕塑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于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于意象性造型。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夸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 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采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巖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于形似。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 (《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準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 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七、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莊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 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莊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后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八、中國古代雕塑遺產大量屬于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其特殊的經儀軌,形成自己的特點。佛教美術源于古代印度,中國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羅、馬土臘和芨多等地區與時代的佛教雕塑。 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九、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而印度犍陀羅佛像受到希臘化時期的古典雕刻影響,它們也有個雕塑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在欣賞中國古代佛像時,適當對照希臘、印度的古代雕刻進行比較,有助于加深認識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區別。同時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經規儀軌。上文提到的佛像兩耳垂肩,手長過膝,就出自經規儀軌。佛像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兩耳垂肩、手長過膝而外,又如螺發紺青相、頂上肉髻相(不是普通發髻)、眉間的毫相等等可以通過造型藝術加以表現的相好,在雕塑時都必須嚴格符合要求。 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引言----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也是個體自我意識從覺醒走向自覺的縮影。在史前的遺存中,我們看到了自我意識的覺醒,在春秋戰國的造型中,我們看到了個體尊嚴意識的覺醒,在漢代則看到了道德觀念和自由意識的覺醒。在此后的發展中,世俗化傾向和個體價值確立的關系是密切的。而雕塑本身,從古老的巫術含義中延伸開來,在它的早期階段,還能夠負載深刻的精神內容,但隨著個體自我意識的不斷增長,雕塑原來所具有的精神性越來越少,無論是陵墓雕刻、明器作品、還是佛教造像,都在向世俗化發展。這種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由于觀念和技術基本處于封閉狀態、已經走向窮途末路了。西方文明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是傳統獲得新的生機的前提;中國傳統雕塑也是如此。應該感謝這種新的撞擊,它讓我們在中國傳統雕塑走向山窮水盡之際,看到了新的希望。 近現代的中國雕塑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觀念來塑造的,與中國傳統的雕塑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無論這些新的作品水平如何,至少它們在雕塑的語言上是比較純粹的,而且比之明清的雕塑,也的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當代的中國的雕塑藝術引言----我國當代雕塑的主要力量還是廣大民間雕塑藝人,他們繼承發展了我國的雕塑藝術傳統,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們有整套的傳統表現方法,形式豐富多樣,題材非常廣泛,歷來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現在舉主要的介紹如下: 廣東石灣、江西景德鎮的陶瓷雕塑。藝人們創作的古代歷史人物,如偉大詩人屈原、杜甫、李白的塑像,都是相當成功的作品。老藝人劉傳創作的《僧一行》,表現唐代杰出的天文學家觀察宇宙的瞬間,作品形神兼備,古樸、沉著、色釉渾厚,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陶瓷雕塑具有便于大量復制、價格較低、顏色鮮艷美觀、不易退色的優點,是一種普及的藝術品。小型彩塑一般叫“泥人”或稱“泥娃娃”,也是一種普及的民間雕塑藝術,以江蘇無錫“惠山泥人”和河北天津的“泥人張”為最聞名。惠山泥人素有“大阿福”、“壽星”、“人仙”等題材。現在擴大了內容,如《將相和》、《李逵》、《傣族醫生》等。近年來陳剛、張小權創作的《西廂記》,造型生動,用色簡潔清秀,在無錫泥人的傳統基礎上有了發展和提高,是一件受人注意的作品。天津泥人張彩塑,有14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張明山,現在已是第三代第四代了,著名藝人有張景祜、張銘、張鉞。解放后不斷推陳出新,創作了不少新的作品,如《蔡文姬》、《踏遍高原千里雪》、《蔣門神》、《武松打虎》、《地雷開花》、《顆粒歸公》等。著名的彩塑藝人還有鄭于鶴,他吸取各家所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如《林沖》、《恨法海》等。這些彩塑的共同特點是:造型夸張、色彩明快、充滿生活情趣,引人入勝。象牙雕刻長期來成了帝王貴族、豪富家中的玩賞品,建國以后,也轉向為社會主義服務了。廣東的牙雕,近三百年來一直以鏤空技巧著稱于世,善雕多層牙球、花舫、花燈、龍舟等。藝人運用鏤雕通花技術,雕出了41層的異形球《奔向人間》,這件作品,設計新穎,做工精細,月形球體的表層刻有神話故事,球內各層鏤空并有精致的花紋,變化多樣,層層轉動自如。球下一組人物描繪了嫦娥奔向春光明媚的人間、仙女舞樂相送的動人情景。作品寓意偉大祖國繁榮美好,引起嫦娥思慕之情,從而歌頌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南京工藝廠的大型牙雕《文成公主入藏》,塑造了四、五十個人物。文成公主騎在馬上,形象端莊秀麗;松贊干布英俊威武,面露笑容,手指前方;護送的衛士騎著形態不同的14匹駿馬作為前導;跟隨的是19個正在彈唱歌舞的宮女。這是一件精工細雕、氣勢磅礴、繁而不亂、主題突出、形象生動的大型組雕的杰作。東陽木雕擅長浮雕和鏤空雕,適用于掛屏、家具、建筑上的裝飾。如《高原練武》,畫面氣勢動人,雕工異常精細,人物形象生動,采用多層浮雕的表現方法,是一件具有傳統風格的好作品。福州龍眼木雕,擅長于表現傳統故事人物和走獸禽鳥等題材。如林友財的《東方朔》,取材于民間傳說。作者以熟練的刀法,刻畫了這位神話式老人樂觀、詼諧、機智而又略帶惶惑的形態,身軀微向前傾,把前面空隙部分刻上童子和猴71子,使作品構圖飽滿,加強了木雕的牢固,顯示了福建木雕的藝術特色。 浙江的青田石雕,石料顏色豐富,樓空工藝精巧,刀法利落挺健。林耀光的(駿馬奔騰》,利用材料的天然色彩和質地雕刻了奔騰馬群,構思巧妙,造型生動,技巧熟練,是一件大型優秀作品。還有福建的壽山石雕,廣西的貴翠石雕,石質好,顏色豐富,刀法細膩,也是各具特色的。本世紀20、30年代,在北京藝專、杭州藝專都設有雕塑專業。一些從法國學習雕塑回國的雕塑家,如劉開渠、程曼叔。周輕鼎、王臨乙、滑田友、曾竹韶等,都在這兩所學校任教,于是西洋的雕塑方法傳入中國。解放后,全國美術學院都設有雕塑專業,培養了一批從事雕刻的專業人才,并創作了一批優秀的雕塑作品。劉開渠是我國當代老一輩著名雕塑家和美術教育家,在30年代就開始雕塑創作,早期的作品如(工農之家》等表現了工農兵的形象。這種以勞動人民為題材,并采取歌頌的態度,在舊中國是非常可貴的!解放后,他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創作了不少反映人民群眾革命斗爭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勝利渡長江)、怔農紅軍卜(支援前線》。他以熟練的藝術技巧、簡練的手法,塑造了人民英雄和勞動人民的真實形象,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建國以來的優秀雕塑作品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十塊浮雕,反映了我國一百多年來為推翻三座大山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歷史。四川大邑泥塑(收租院》大型群雕,是由四川美術學院教師、民間藝人和青年雕塑工作者創作的,它由“麥租”、“驗租”、“過斗”、“算賬”、“逼租”和“反抗”等六個部分組成,表現舊社會農民受到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的血淚史,以及他們的反抗斗爭。此外王朝聞的《劉胡蘭》、肖傳久的《魯迅》、張充仁的《游擊英雄》、潘鶴的《艱苦歲月)等,在群眾中都有一定的影響。引言----雕塑從早期的功能性(指的是它的直接使用價值)到發展階段的功能性加藝術性,以及發展到現代作為一門純藝術性學科的形式是與許多代雕塑家的開拓努力分不開的!沒有他們的努力,也沒有如今中國的現代雕塑!中國雕塑的存在與發展小分析早期的雕塑功能性是占主導地位的,這個要追溯到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許多表達方式都是懵懂的,他們出自本能的反應在一些樹枝,獸角,巖石等上刻一些抽象(這種“抽象”概念是現代人加以解釋的一種藝術風格)的符號語言來表達他們當時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狀況,或者是表達當時的一段精彩的故事情節等。如發現在公元前30000年的法國勞塞爾的巖石浮雕《持角的維納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浮雕記載著一位左手舉著獸角的女人在祈禱豐收和人運安康的一個故事。我們感嘆在哪個時代就有如此造型能力,刻畫生動的作品出來真的是不可思議。還如中國出土的大量陶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兵馬俑”,可以確切的說制作這么龐大的雕塑群出發點是為了統治者自身思想服務的,其功能性是秦始皇想在死后還能夠像活著時候一樣擁有領導千軍萬馬的統治地位。雕塑藝術發展到現代已經由功能性和實用性占主導轉變為藝術性占主導的完全蛻變,現代的雕塑藝術更注重其內在價值和它的外在表現形式。雕塑的發展與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出現是直接取決于不同時期人們審美觀的不斷變化而最終確定的,它是受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的。就比如說中國古代盛唐時期人們追求的是“肥為美”,當時的人們思想也是相對開放的,所以出現的唐三彩 ,彩色陶傭等都追求風韻肥美,色彩運用也是豐富而大膽,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人們在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念和表達方式是一致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產物,雕塑作為萬物中之一物,他也是要遵循這個原則,不然他就會被遺棄,被淡忘。雖然雕塑本身有其自身的特性,但是它的存在形式,風格與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有著非一般的聯系,就比如說同一個時代中國的雕塑藝術風格與歐美,拉美,非洲的雕塑藝術風格是孑然不同的。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中國的藝術發展是迅速的,中外藝術的互相吸收和融合,從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老一輩藝術家把國外的的藝術形式風格體制傳入到國內來,中國大地從此就沸騰起來了,一批渴望知識的藝術家們滿腔熱血地投入到藝術的開拓創新上來,雕塑藝術也自然有了前所沒有的進步與發展,從以前的小泥人塑造和佛像制作一下轉變為研究人體解剖,從以前傳統的寫意一下轉變為練習寫實造型,從此時開始雕塑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提供給一批愛好雕塑的青年,雕塑也由此把藝術性提高了一個深度!新中國成立以后,雕塑的發展和其它的藝術形式一樣,立碑紀念先烈,謳歌祖國等等一系列的雕塑作品出現,最有代表的作品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這些大氣磅礴的作品出現表達了人們當時的心情愿望,在這個時期中國雕塑受前蘇聯的雕塑影響很大,雕塑最求大面積,大體量,這個形式的出現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著直接的聯系。現如今雕塑的發展可謂是百花爭鳴,各種風格形式的雕塑出現在大眾的面前,從1979年的《星星美展》到引言----短短的30年不到,中國雕塑走完了國外百年甚至更長的雕塑發展階段,可以說現在的雕塑藝術已經擺脫了功能性占主導的時代,轉化為從雕塑本身的藝術角度和觀念角度去思考,去表達,這種發展是空前的!中國當代雕塑中的后現代性中國雕塑在九十年代具有了一種真正意義的現代性觀念和后現代形式,這是與1949年到80年代末期間中國現代雕塑的根本區別。1949年到80年代末的中國現代雕塑的現代性主要體現于政治主體意識和現代政治社會的象征視覺,這一主流傾向就是政治性題材雕塑。而將雕塑置于國際當代藝術的范疇和全球文化的發展背景下看總是則是九十年代以后發生的,這一改變使中國雕塑真正具有一種當代性和前衛性,或者說,具有了種真正意義的當代雕塑。 九十年代末,中國當代雕塑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后現代波普形式被青年雕塑家的大量采用,像劉建華、李占洋、徐一暉等。劉建華的創作著意體現一種物質化時代的道德不確定性體驗,通過沙發、女人體等物象的翻制組合成一種寓言式的語匯.李占洋的雕塑介于一種新現實主義和波普雕塑的結合,翻制記錄了舞廳、卡拉OK、按摩房等新民間生活空間的現實場景。徐一暉不是雕塑系畢業的,但他在九十年代后期創作的艷俗風格的彩陶雕塑無疑是重要的后現代作品。在九十年末產生真正意義的后現代雕塑和波普風格的雕塑是和中國社會及藝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的。一方面,中國社會的文化結構開始進入多元化時期,商業精神、物質消費和流行文化已真正變成一種日常性,這為后現代雕塑的產生提供了視覺經驗和意義背景。傳統雕塑概念意義的造型和彩繪的重新使用,不僅僅是現實主義反映的需要,新現實主義和波普藝術的方式在九十年代末表明了當代雕塑試圖回到九十年代社會文化變在視覺癥候層次的道德反省和自我分析。波普風格的雕塑創作在雕塑的色彩和材料的使用上都有創新。在九址年代,當代雕塑對波普顏色風格的實踐事實上要超過前衛的繪畫。劉建華和徐一暉將景德鎮陶藝和波普風格的結合,使中國陶藝概念走向了一種真正意義的當代陶藝概念。當代雕塑在九十年代的一促重要實踐是對雕塑寫實造型的重新認識。寫實雕塑和觀念藝術、波普藝術的結合使中國當代雕塑找到了一種造型和前衛性結合的方式,這也是九十年代國際當代藝術的潮流。 觀念性和波普化被九十年代中國雕塑實踐后,就使中國當代雕塑真正具有一種前衛性和當代國際文化背景,這是與二十世紀中國現代雕塑要概念產生根本區別的兩個方面,也是當代雕塑概念真正確立的標志。 九十年代中國雕塑完成了由現代題材向雕塑的現代性和后現代性,以及后現代雕塑的轉換。結束語:大自然中萬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用唯物辯證法來說:“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雕塑作為一門藝術學科逐漸被世人知曉甚至了解。作為藝術范疇之內的雕塑來說,它的出現比其它的藝術形式出現要早很多,這個與人類的本能反應和其表達方式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從最早原始人類的“結繩記事”到圖騰活動,祭祀慶典都可以看出來雕塑在人們生活之中真是無處不在。在這里我不是追根溯源來說雕塑怎么怎么優先于其它的藝術形式,而是闡述中國雕塑從古至今它的存在方式,它的發展狀況。上述各種觀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關連。我們在欣賞中國雕塑時,需要綜合各個特點來認識,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承認它們確實還有不少好處;也許特點不一定就是優點,但有了特點,一種藝術就有了它存在與發展的理由和價值。中國藝術,包括中國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地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全在于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是世界所承認和尊重的。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與發展與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有著相當直接的關聯。所以就會有一種曇花一現的雕塑,雕塑家的作品從一種新的形式方式的產生到逐漸的消失和被人們淡忘,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我想說的是現代藝術的流派眾多,能夠存在和消失就要看它可符合時代賦予它的任務和它可能夠起到引導和推動雕塑的發展問題!能夠延傳下來的雕塑藝術形式和風格是經的起時間考驗的,在現如今各種各樣的雕塑形式局面之中,追求著雕塑本身的藝術性和有開拓性的藝術家只占九牛一毛,而大多數的雕塑家卻是跟著別人的屁股后面跑。繼承和創新,發展和進步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思考才能夠完成的。中國的雕塑藝術還將更加的與時俱進,而我們所需要做的不是駐足遠望而是帶著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觀察!-----------一雙《雕塑的眼睛》
中國佛像雕塑藝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藝術在造型上看,受到犍陀羅雕塑藝術的影響。
犍陀羅藝術的主要貢獻在于佛像的創造。佛教在前6世紀末興起后,數百年間無佛像之刻畫,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處,皆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象征。1世紀后,隨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漸成風氣,遂有佛像的創作。
最初佛像乃從印度民間的鬼神雕像轉化而來,而在犍陀羅地區,佛像的制作又較多地吸收了希臘式雕像和浮雕的風格。現存最早的犍陀羅藝術的佛像約作于1世紀中葉,是一塊表現釋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贈花園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當地流行的希臘風格表現,僅佛頭部雕有光輪以顯示其神圣。其後表現佛從誕生、布道說法到涅盤的浮雕漸多,并有圓雕佛像出現。現存最早的犍陀羅圓雕佛像出土於馬爾坦,佛的臉型、衣衫皆有濃厚的希臘特色,但神態肅穆,頗具佛教精神。
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中葉是犍陀羅佛像制作的成熟期,這時已成功地融匯印度、希臘、波斯、羅馬、中亞草原地區風格於一爐,形成獨具一格的犍陀羅風格。
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橢圓形,眉目端莊,鼻梁高而長,頭發呈波浪形并有頂髻,身披希臘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薩像有時且帶胡須等。
呾叉始羅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貴霜王國首都富樓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與此犍陀羅的佛塔建筑也有較大發展,對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圓塔(見桑奇大塔)作較大改動,基座層級加多加高,圓塔本身變為基座的一層,上部傘蓋亦加高增大,從而成為高聳入云的佛塔。
擴展資料:
佛像藝術的發展:
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境內第一座石窟寺。從這個時候起,佛像開始逐漸在佛教的伽藍中普遍地供奉起來。并由大月氏經過疏勒、高昌、于闐、龜茲等地逐漸地傳到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和中國內地。
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細眼、薄唇。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征,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這說明了我國的佛教是個外來的宗教。
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后,逐漸地被漢族地區的文化所融合。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這種轉變過程在敦煌,云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北周時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所繪的《佛傳圖》,是以《修行本起經》為主而畫成的。這幅長達二十五米的連環畫,內容包括從摩耶夫人夜夢菩薩乘白象在音樂聲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舍家苦修止。
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幅畫上的人物服裝打扮都是漢、普風格,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被畫成了中國皇帝的模樣。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穿上了漢、晉時后妃的服裝,釋迦牟尼回宮時所乘的蛟龍車,就是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的《洛神賦圖》中的云車臨摹的。
這說明,釋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們和民間雕塑家、畫家們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描繪和塑造的。由于制作的年代、地區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養各異,同樣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薩,卻有許多不同的形象,這就是佛、菩薩有所謂千萬化身的來歷。
在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供奉者和制作匠人把他們的精神寄托,對來生的向往,以及他們認為的神圣形象,都凝聚在佛像上。這在云岡石窟中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
在第二十窟中,有一座巨大的坐佛,兩眼目光銳利,俯視塵世,嘴角凝結著一絲令人莫測高深的微笑。這座佛像高達十三.四六米,作入定坐式,是國內罕見的大佛。
此佛已完全脫去了犍陀羅時期穿的希臘式服裝,他褒衣博帶,儼然是兩漢以后士大夫的禮服。這當然不是因為佛要追求時髦打扮,而是制作人的宗教意識和審美觀點在藝術上的反映。
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政治上推行漢化政策,在雕刻的佛、菩薩身上也得到了反映。這一時期制作的佛像,都是短衫長裙,同漢人的服飾一樣了。
其原因在于,北魏統治者拓跋氏所屬的鮮卑族,是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游牧于西喇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依附于匈奴。北匈奴向西方遷徙后,鮮卑族占有了匈奴原來的地區,勢力才強盛起來。
公元三九八年,鮮卑族拓跋部的首領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次年稱帝,即北魏道武皇帝。由于鮮卑族文化落后,人數較少,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并下詔禁止穿胡服說胡語,把鮮卑姓改成漢姓。
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漢化措施,從這一時代塑造的佛菩薩身上所穿的短衫長裙服裝上也得到了反映。為了利用佛教來保知北魏這塊莊嚴國土的國運長久,北魏的許多代皇帝都全力弘興佛教,廣造寺塔,賜予僧侶以各種特權。
北魏的國運并沒有因為廣造佛像而世代相傳下去。公元五五七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接著就被北齊和北周消滅了。到了唐代,洛陽龍門營造佛像的活動達到了高潮。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便是代表作。
佛像高達一七.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九米。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莊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廣造寺廟佛像。主持營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則天。
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后,漢文化的傳統觀念也通過佛像制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犍陀羅藝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佛像
文章到此結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國佛像雕塑藝術資料(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大師)的問題解決了您的問題,那么我們由衷的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