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雕塑發展史(古希臘雕塑發展史)
導讀:為幫助您更深入了解佛像雕塑發展史(古希臘雕塑發展史),小編撰寫了佛像雕塑發展史(古希臘雕塑發展史),佛像雕塑發展史(古希臘雕塑發展史),歐洲雕塑發展史,法國雕塑發展史,古希臘雕塑發展史,中國古代雕塑發展史等6個相關主題的內容,以期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點深入闡釋佛像雕塑發展史(古希臘雕塑發展史),希望能對您提供幫助。
hello大家好,今天來給您講解有關佛像雕塑發展史(古希臘雕塑發展史)的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您,解決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佛像雕塑發展史(古希臘雕塑發展史)
佛像雕塑是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年左右。在中國之外的地方,古希臘雕塑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古希臘雕塑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高度的藝術技巧而聞名于世,對后世的藝術影響深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聚焦于古希臘雕塑的發展歷程。
古希臘雕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的古代希臘文明時期。最早的希臘雕塑是石雕神像,通常是面臨著嚴肅的表情。這些神像通常用來供奉神廟,以表達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希臘雕塑逐漸發展出了更加真實和細致的表現手法。公元前5世紀是古希臘雕塑的黃金時期,也是著名的古希臘雕塑家菲迪亞斯的時代。菲迪亞斯創建了許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包括雅典衛城的裝飾和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的巨大黃金神像。這些作品展示了希臘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以及對人體解剖學和肌肉結構的深入研究。
在希臘雕塑的黃金時期之后,古希臘雕塑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希臘雕塑逐漸從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轉向了更加真實和具體的表現。這一時期的雕塑作品包括了更多的平民形象,以及描繪各種各樣動作和表情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米羅的《米羅的維納斯》。這座雕塑作品以其完美的比例和優雅的姿態而聞名,成為了古希臘雕塑的典范之一。這座雕塑描繪了一個裸體女性的形象,她身體的曲線和姿態充滿了優雅和魅力。
古希臘雕塑的發展歷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黑海沿岸地區的斯基泰雄王墓的發掘。這座墓葬中出土了數百件古希臘雕塑作品,包括了大量的石雕神像和人物雕塑。這些作品展示了希臘雕塑在裝飾藝術方面的卓越技巧。
古希臘雕塑的發展歷史為后世的藝術家和雕塑家提供了寶貴的靈感和借鑒。無論是在形象的表現方式、人體比例的處理還是在藝術表達的手法上,古希臘雕塑都對后世的雕塑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希臘雕塑的發展歷史是古代藝術史中的一段重要篇章。從最早的神像到后來的真實人物形象,古希臘雕塑通過其獨特的風格和技術的創新,為后世的藝術家提供了無盡的靈感。古希臘雕塑的輝煌成就不僅是古代藝術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珍貴遺產。
佛像雕塑發展史(古希臘雕塑發展史)
一般大型銅佛像鑄造過程都是經過幾下幾點:\r 由客戶方提供佛像雕塑參考圖案\r 泥塑工藝師根據客戶要提供的佛像圖案進行制作泥塑模型\r 3.泥塑完成等待客戶確認\r 4.客戶確認泥稿后翻制模具(硅膠模具)\r 5.開始進行精鑄(材料制作雕塑型殼→烤制型殼脫蠟→燒制型殼→澆鑄銅水→待銅水冷卻后打碎型殼完成銅品制作)\r 6.對鑄造完式的銅佛像做品表面做進行著色、防腐以及其它處理\r 7.以上工序完畢后由客戶驗收
歐洲雕塑發展史
第一個高峰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出現了米隆、菲狄亞斯等一批杰出的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擲鐵餅者》和菲狄亞斯的名作《命運三女神》,都是舉世矚目的佳作。約作于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的古希臘雕刻名作《維納斯像》,也稱《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
法國雕塑發展史
蘭斯大教堂在法國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其重要程度絕不亞于巴黎圣母院。這里曾經是法國第一位國王Clovis克洛維接受洗禮的地方,而從1027 年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這里也是幾乎每個法國國王舉行他們加冕儀式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莫過于,1429年圣女貞德護送查理七世來這里加冕。 建筑特色 蘭斯大教堂
這是一座從公元13世紀便動手修建的教堂。在其3段式構造的教堂正面,高高矗立著2座左右對稱的尖塔。每當夕陽西下時,整座教堂便沐浴在金黃色的光輝之中。遍布教堂外墻的花紋及雕像也非常美麗動人。特別是正面中央大門右側的四尊立像,更是哥特式建筑鼎盛時期的杰作。仍然是正面部分的作品《微笑的天使》 ,《瑪麗亞的侍從》, 《圣約瑟夫》等,也全都是優秀作品。由于建筑的平面圖是經過嚴格計算過的,達到了近乎完美無瑕的左右對稱。在教堂的一角,有一座背后豎有軍旗的圣女貞德塑像(Statue de Jeanne d'Arc)。她在奧爾良解放后,激勵膽小的查理七世勇敢地前往蘭斯,并在這里完成了加冕儀式。加冕時貞德也在現場。翌年,她在貢比涅被捕,并被送往魯昂。1431年,年僅19歲的貞德被處以火刑。在貞德被押期間,當時的國王未曾做過任何營救她的努力。教堂結構大教堂前有一個開闊的廣場,由于城中并無高大的建筑,教堂更有拔地而起的氣勢。蘭斯大教堂的建筑結構就像巴赫的康塔塔,在飛拱柱烘托的教堂頂部,密集而細長的大小尖塔重重疊疊,渾厚繁復的石頭合唱層層遞進,直上云霄,綿無盡頭。整個大教堂就像一座博物館,教堂內外布滿了以圣經故事為主題的雕塑,共有雕塑2302尊,這些雕塑一直到13世紀末才告完成。陽光照射到教堂正面三座拱門上,拱門門洞斜 蘭斯大教堂
面上一層層的尖券布滿了雕塑,這些雕塑和拱門上方的雕塑沉浸在強烈的明暗對比之中,隨著光影的移動而變化,它們如同是被上帝之手借助陽光雕刻出來的一般。教堂大門正面的北側有一尊名為“微笑天使”的雕像,由于雕像神情甜美,造型極為生動,現在已經成為蘭斯城的象征,被稱為“蘭斯的微笑”。到達蘭斯的時候,正值教堂的外立面進行維修,“微笑天使”被腳手架遮擋,細心的主人特地在腳手架外面立了一塊指示牌,上面貼著“微笑天使”的大幅照片,以饗遠道而來的客人。在教堂內部,除了圣徒的雕塑之外,更多的是一組組完整的圣經故事雕塑。環繞著正門有一組雕塑以時間順序,按照逆時針的方向排列,如同連環畫一般展現了耶穌誕生前后的故事。蘭斯大教堂內部要比在室外明亮溫暖得多,教堂中艙長138.5公尺,高38公尺,修長的束柱共分三層,巍峨壯觀。沉重的石頭在建筑師的配置之下,于華麗中顯出輕巧、明快的韻律。圣母禮拜堂里有一尊不為人注意的圣女貞德塑像,塑像背后豎有軍旗。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圣女貞德帶領法軍解除了英軍結束對奧爾良的圍困,1429年7月17日,法國王太子查理在蘭斯大教堂被立為王。在天主教堂中為平民建立塑像的例子并不多見,由此不難看出圣女貞德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每年6月初的周末,蘭斯人都會舉辦盛大的節日來紀念她。祭壇左側的墻壁上鑲嵌著一架巨大的管風琴,這是一架17世紀的管風琴,有6800多根管子。緊靠著管風琴,是一架15世紀的報時鐘。每到正點,報時鐘就會由木偶小人演繹圣母瑪利亞到埃及的故事。建筑特色
蘭斯大教堂
大教堂內的座椅也極有特色,座椅下部有一方藤條編制成的靠墊。這是專為禱告而作的精巧設計。只要把座位上層的坐墊翻起,信徒就可以十分方便地跪在下層的靠墊上,為心中的天主祈禱了。在一次大戰中,由于德軍炮火的猛烈襲擊,蘭斯的很多建筑遭到嚴重的破壞。蘭斯大教堂珍貴的花窗由于事先被主教遣人拆下,得到了保護,但是其余三分之二的花窗還是無法避免被戰火摧毀的命運。葡萄園主和香檳酒商為后來的重建慷慨解囊,出資贊助修建了彩繪玻璃、大時鐘、排鐘和中門雕塑。作為回報,大教堂的彩繪花窗上出現了極為寫實的葡萄種植、收獲和釀造的圖案。在教堂內部的柱頭上還以葡萄藤蔓和葉子來裝飾,處處體現出了香檳之鄉的烙印。
《微笑的天使》
大教堂巨大的玫瑰花窗承接著陽光,光芒透過斑斕的花窗照射到教堂內部,像時針一樣在墻面、廊柱和座位之間移動,浮動著奇麗的色彩。在陽光照不到的教堂深處,有著揮之不去的陰影、搖曳不定的燭光和沉默的祈禱者。大教堂北側的玫瑰花窗被設計成時鐘樣式,在最上端12點的位置是上帝創造人類,11點的位置是亞當遇見夏娃……12個格子依次展現了創世紀的故事。蘭斯大教堂的花窗匯聚了不同時期的作品,有13世紀的大玫瑰花窗,也有一戰之后現代主義繪畫特征的彩繪玻璃,1974年,大教堂更是邀請著名畫家夏加爾設計了圣母禮拜堂的花窗圖案,漂浮的人物造型、稚拙的繪畫風格為大教堂增添了新的魅力。
蘭斯大教堂
梁柱已經讓你覺得有些飄飄然了,而高挑的拱頂還在不斷地把你的視線向上提升。你只有一種感覺:這里就算不是天堂,那離天堂應該也不遠了。奧古斯特·羅丹面對蘭斯大教堂曾經發出這樣的贊嘆:“浮士德想必配得上得到住在這座杰作的門內、房里、窗前、影中的特許;這一杰作的壯麗使這條街、這座城市、這個國家更加完美。”不難想見國王當年建造這座教堂,是何等地希望建成一座見證法蘭克王朝世代相傳的永久建筑。多少榮耀功勛,多少枯骨殘骸已經隨著帝制一起灰飛煙滅,只留下這宏偉的歷史陳跡,惟有發黑的石頭雕像日復一日地從高處俯瞰著廣場上的蕓蕓眾生。蘭斯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和巴黎圣母院,沙特爾 Chartres 大教堂,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 大教堂,亞眠 Amiens 大教堂和波維 Beauvais 大教堂一起翻開了人類建筑藝術史上新的一章。在我看來,任何其它風格的教堂,包括之后出現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都不如哥特式教堂那樣充滿神性。步入一間哥特式教堂,空間立刻變得深奧莫測起來。歷史背景公元498年圣誕節,圣雷米主教在蘭斯主持了法蘭克第一個國王克羅維的受洗儀式。以后這里成為歷代國
蘭斯大教堂
王加冕、證明法國王室合法權力的圣地,先后有25位國王在此加冕。惟一例外的是,自封為皇帝的拿破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為紀念圣雷米主教為克羅維受洗,蘭斯從1211年開始建造大教堂,1241年落成。和蘭斯大教堂一起成為歷代國王舉行加冕儀式的地方還有圣雷米教堂和圣雷米修道院。從1991年起,這三座建筑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蘭斯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同屬哥特式教堂建筑,但其雄渾的建筑形態和建筑尺度都在巴黎圣母院之上。大教堂既是蘭斯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法國最美麗壯觀的教堂之一。建筑師于格·利貝熱(Hugh Libergler)死后獲殊榮葬在大教堂內,墓碑上鐫刻著大師的形象,右手捧著象征他的職業的大教堂模型,左手拿著直尺、三角板和指南針。編輯本段歷史事件現在的大教堂是經過三次修建以后的最終定型最初的大教堂建立于公元世紀。公元400年時,尼蓋斯(Nicaise)大主教在市中心建立了他的大教堂,為了圣母瑪利亞的榮耀。后在496年,法國第一個國王克洛依在騎士們的保護下在此加冕。大教堂在公元9世紀時開始進行第二次修建。德國籍的愛伯(Ebbon)大主教進
雕像
行大規模的維修。在835年,由于政治上的麻煩他被驅逐出境,維修工作也因此中止。元841年,夏爾二世經過蘭斯將修建任務傳達給了漢克馬(Hinkmar) 自于圣德里修道院的漢克馬不僅決定重建大教堂,也希望他成為法國國王加冕的圣地。隨后的阿德貝龍大主教(Adalberon)在教堂存在的中殿基礎上加入了兩個旁殿。從1140年到1160年,桑松大主教(Samson)在年輕的路易十七的指令下又著手重建大門和祭壇。1210年5月6日,一場蔓延全城的火災摧毀了大半的城市建筑。第三次修建是在國王菲利普的指令下,奧貝大主教(Aubry de Humbert)于1211年時在一片廢墟上開始動工。蘭斯大教堂的西門蘭斯大教堂的西門的重疊繁華的造型引人側目;盡管她的雕塑藝術的多元化令人吃驚,但是整體看上去卻是驚人的和諧。大教堂頂部的兩個鐘樓是稍后在建筑師格那(Collard de Givry)的指導下于15世紀時才修建
雕塑
的。南部鐘樓于1435年竣工,北部鐘樓于1472年竣工。
古希臘雕塑發展史
古希臘雕塑的三個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
1、古風時期:公元前8世紀到6世紀,希臘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部落首領的權力完全消失,原始公社瓦解,奴隸制度在希臘形成,開始建立了奴隸制的城邦國家。
由于陸地貧瘠,城邦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導致海上擴張和殖民統治。這兩個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使希臘在政治上與經濟上很快成為地中海世界的一支強大的力量。
在荷馬時期,雕刻藝術僅是一些小雕像。
真正古希臘雕刻史的首頁應從古風時期開始。因為古希臘雕刻中最突出的人體雕刻就是在這一時期奠定基礎的。
2、古典時期:
歷時半個世紀的希波戰爭,最終以希臘的勝利而告結束。在希波戰爭中,雅典是希臘各城邦的盟主,城市雖然遭到戰爭的破壞,但是戰爭勝利而繳獲的大量財富,又使希臘的經濟繁榮起來。
作為城邦盟主的雅典,對外以霸主身份發展自己的勢力,對內實行民主政治,給人民以更多的富足與自由,從而使雅典成為當時歐洲最美麗繁榮的城市,也使雅典自公元前5世紀中葉進入了“伯里克利斯的繁榮新時代”。
3、希臘化時期:
希臘化時期一般指公元前334—30年,又稱希臘主義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東征波斯,到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滅亡埃及托勒密王朝,前后共300余年。
馬其頓希臘王經過南征北戰,使帝國版圖跨越歐亞非三大洲,成為希臘的鼎盛時期。崇尚文化藝術的亞歷山大王使希臘藝術廣為傳播東方,又從古代東方文化中吸收營養,從而使東西方文化開始交流與結合,促進了文明的新發展。
隨著城邦國家的瓦解,政治、宗教、藝術也逐漸喪失了嚴肅性和公民性。藝術開始成為滿足少數貴族統治者自我炫耀、享樂和粉飾現實的手段。這就使神在藝術中的地位降低,人和人的生活更多地出現于藝術題材中。擴展資料:
古希臘雕塑發展史:
1、愛琴文明時期(公元前31世紀—公元前13世紀):
愛琴文明是古希臘藝術的前源,雕塑方面的成就體現在工藝制品上,《荷馬史詩》將邁錫尼形容為“多金的”,表明當時的金銀工藝品非常豐富。工藝制品主要以酒杯、面具為主,裝飾性強,邁錫尼人就將動物雕塑融入到酒器中(鴿子酒杯、獅頭酒杯等等),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愛琴文明雖然前接埃及文明,后延希臘文明,卻并不是兩者的交流媒介。愛琴藝術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征,關聯著人的日常生活,具有輕松自然、親切而和諧的氣息。隨著13世紀多利亞人的侵略,愛琴文明隨之消亡。
2、荷馬時期(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8世紀):
多利亞人發動特洛伊戰爭侵略希臘,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隨之消亡,希臘文明斷裂了幾百年,社會生產力削減,被稱為“黑暗時期”。這個時期的藝術成就為《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荷馬史詩》中大量的希臘神話傳說為未來的希臘藝術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不少素材,是希臘藝術的本源。這個時期的造型藝術處于萌芽階段,雕塑為小雕像。
3、古風時期(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
多利亞人侵略時給希臘帶來了鐵器,到了荷馬末期,鐵器已經被大范圍使用,生產力逐漸向上發展,私有財產產生,階級分化明顯,陸續建立起城邦,隨著政治經濟不斷發展,造型藝術也有了可觀的成就。
古風時期的雕塑已經基本符合人體比例,具有肌肉質感,大多保持著正面的靜態姿勢,風格古樸稚拙,嚴謹樸素。人像雕塑的面部都保持著近似相同的微笑,被稱之為“古風的微笑”。
4、過渡時期(公元前5世紀前半葉):
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發動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侵略希臘,最終以失敗告終。希波戰爭結束后,希臘藝術出現了謳歌贊美英雄的題材,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
雕塑風格由古風時期的樸素古板變得豐富、具有動感,由古風時期的正面靜止站立轉變成了多種姿態形態,出現了描繪戰爭或激烈運動的作品,雕刻技術變得成熟,結構突出,比例均衡,軀體有著明顯的團塊,對人體的鉆研進入了更深層次。
5、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
希波戰爭結束后,希臘政治經濟不斷發展,對外霸權,對內民主政治,社會非常繁榮,被稱為“伯里克利時代”。雕塑人像開始接近完美人體,靜態與動感相結合,藝術成就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頂峰。古希臘三大雕塑家:米隆、菲狄亞斯和波留克列特斯皆屬于這個時期。
6、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前1世紀):
希臘化時期城邦國家瓦解,雕塑作品失去了嚴肅性和公民性,成為霸權貴族用來吹噓炫耀、自我取樂的工具。
馬其頓人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將希臘文化向亞非各個國家傳播,古老的東方文明與希臘藝術進行交融,這個時期的雕塑呈現出多樣的風格,代表作有《拉奧孔》和《米洛斯的維納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希臘雕塑
中國古代雕塑發展史
中國古代雕塑經歷了萌芽期、成熟和繁榮期、高峰期、低潮期四個時期。
1、萌芽期: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這一時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現,拉開了中國雕塑史的序幕。其雕塑作品側重于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濃厚的人情味,青銅器藝術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時的青銅作品雖然多具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特性,一些夸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渲染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形成了端莊、華麗、氣質偉岸、形象乖張的藝術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鼎是這一時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2、成熟和繁榮期:秦漢和魏晉南北朝
秦漢雕塑突飛猛進,形成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臨潼出土的數千兵馬俑,給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其兵俑體態與真人相等數量眾多、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馬俑形象寫實身體矯健、活靈活現。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畫,神態萬千、精細逼真。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的墓葬雕塑特別發達,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刻最重要的一件。它采用象征手法,以氣勢雄壯、昂首挺立的戰馬象征霍去病和他所統率的英雄健兒;以馬下所踏的一個面目猙獰作垂死掙扎的人物象征被戰敗的奴隸主貴族侵略者,采取了大起大落,精細有別的手法處理,形象十分醒目,是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典范,是西漢紀念碑雕刻取得劃時代成就的標志。
源于魏晉時期的佛像雕塑藝術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此時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雕塑制作規模宏偉,數量巨大,藝術技巧有很大提高,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與深度方面,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都不同程度超過前代。各族人民在雕塑藝術上互相交流,促進了雕塑的發展,在總的時代風格下有一定的地區特色。
3、高峰期:隋唐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步入更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時代,主要體現在佛教美術方面,出現了內容更豐富、表現范圍更廣大技巧更熟練的佛教造像。于此從事雕塑的藝術家與工匠也更多的出現,創造出一批劃時代的作品。宗教題材以外的雕塑,則以陵墓雕刻最為重要。它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水平和風格。
隋代至盛唐時期是古代大規模開窟造像的最后一個高峰期,石窟寺遍布北方、西北以及巴蜀地區。現存著名的石窟寺有:山東云門山、駝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炳靈寺石窟、天龍山石窟、廣元千佛崖和皇澤寺造像等。其中敦煌石窟的彩塑和龍門奉先寺的雕像藝術水平最高,唐代的藝術風格也最為鮮明。位于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在經歷魏晉唐多個朝代的開鑿后,雖歷經千年歲月的風霜,仍不失其神秘華麗之彩。龍門奉先寺群雕更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此時的佛像雕塑藝術已逐步擺脫外來佛像樣式的影響,走向了雕塑作品民族化的成熟期。
4、低潮期:唐之后至清末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時期的宏偉規模和奔放氣勢,在寫實手法的精雕細刻上卻有所發展,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開鑿石窟的風氣已趨衰微,寺觀雕塑仍具一定規模。由于宗教藝術進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顯減弱,現實性生活氣息則大大增強,特別是菩薩、羅漢、侍者像幾乎是現實生活人物寫照。繼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手法趨于寫實風格,材料使用則更加廣泛。宋代的彩塑較為發達,在佛雕造像上較唐代有了較大變化,此時的佛像造像以觀音菩薩居多。宋代帝陵的表飾仿效唐代,但其表現手法以寫實為主,石雕作品更具端莊溫順之態。宋代雕塑的過分世俗化,嚴重削弱了雕塑藝術應有的紀念性、恒久性,其作品在空間布局、形體數量上的追求也不及前代。
元代喇嘛教佛像又出現于寺廟之中,帝王陵寢缺乏漢唐之氣魄。從雕塑整體發展來看,宋至元題材因襲唐代而有變化,雕刻手法雖細膩寫實,缺乏洗練,整體不夠堅實有力,造型上缺乏深沉豪邁的氣概,是中國古代雕塑日趨衰落的時期。明清的雕塑沿著古代傳統繼續發展,呈現了定型化與世俗化的面貌。雕塑藝術的進展主要表現為敬神意識的衰落與世俗審美趣味的增長。名目繁多的寺廟里,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從題材到表現手法日趨世俗化、民間化,形成了工巧繁縟、萎靡纖細、色彩亮麗的藝術風格。佛教石窟造像驟減,佛寺造像雖亦有世俗化佳作,但一般流于定型化而失生氣,城隍、土地、關帝等偶像增多。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飾較前代規模更大、像設更多,布置講究,技術嫻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漢代的雄渾,此時的作品更能滿足人們的賞心悅目之功能。得到發展顯著的雕塑品種是小型的案頭雕塑和工藝裝飾雕刻,生氣勃勃,品色繁多。如泥、陶、瓷塑,明清有廣州石灣陶瓷、福建德化瓷塑、廣東潮安漆泥塑和無錫惠山泥塑等。明清雕塑有明顯追隨唐宋風格的痕跡,在明清石雕佛像幾乎絕跡,寺廟造像逐漸發達,且趨于程式化。
關于“佛像雕塑發展史(古希臘雕塑發展史)”的具體內容,今天就為大家講解到這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