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佛像雕塑(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
導讀:為幫助您更深入了解中國的佛像雕塑(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小編撰寫了中國的佛像雕塑(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中國的佛像雕塑(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中國佛像雕塑的奠基人,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中國佛像雕塑特點,中國的佛像雕塑是如何被外國人偷走的呢等6個相關主題的內容,以期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點深入闡釋中國的佛像雕塑(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希望能對您提供幫助。
大家好,今天來為您分享中國的佛像雕塑(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的一些知識,本文內容可能較長,請你耐心閱讀,如果能碰巧解決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
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
中國佛像雕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藝術價值和宗教意義深受人們喜愛和尊重。中國佛像雕塑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特色。有一些佛像雕塑被譽為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以其卓越的造型和藝術技巧而聞名于世。
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之一是北魏時期的“太原大佛”。這座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彩塑佛像之一。太原大佛高達17.14米,整體造型莊嚴肅穆,充滿力量感。佛像頭戴寶冠,眉目莊重嚴肅,面龐和身體曲線充滿著優美的韻律感。佛身上的衣紋精細、立體感強烈,彩繪豐富多彩,尤其是在衣擺和飾物的繪制上,表現了雕塑藝術的造詣和精湛技藝。
另一個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是隋唐時期的“大慈恩寺臥佛”。這座臥佛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長達17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臥佛雕塑。佛像身長88米,由金屬骨架和泥塑組成,外部包裹金箔。佛像面容和身體曲線極其真實,給人以深深的震撼。佛像所在的大慈恩寺也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了眾多游客的朝圣地。
除了上述兩座佛像雕塑,中國還有許多其他的佛像雕塑作品也被譽為頂峰之作。唐代的“大報恩寺千佛塔”是世界上最大的磚塔,以其精細的雕刻和復雜的結構造型而聞名。宋代的“靈隱寺飛來峰臥佛”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神秘的傳說吸引了無數游客和藝術愛好者。明代的“三清殿大佛”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栩栩如生的形象而著名。
中國的佛像雕塑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它們不僅具有宗教意義,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頂峰之作代表了中國佛像雕塑的巔峰水平,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藝術價值影響了世界。這些佛像雕塑不僅展示了中國雕塑藝術的高超技藝和豐富內涵,也體現了人們對佛教信仰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崇敬。它們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珍視和傳承。
中國的佛像雕塑(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
1.河南中原大佛
中原大佛是中國最高的雕像,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總高208米,佛像高108米、蓮花座和金剛座高45米、須彌座高55米,用黃金108公斤。
整座大佛群山環繞,環境優美,參觀大佛的人來自世界各地。大佛腳踏天瑞山,背依玉枕山、左靠青龍嶺,右靠白虎峰。隨著天氣的不同,大佛呈現的顏色也不完全一樣,天氣陰的時候大佛的色彩會稍稍的黯淡,晴朗的時候大佛金光閃閃、秋天是旅行的最佳時間,此時秋高氣爽,百花盛開。(門票:120元)
2.三亞南海觀音像
南海觀音像是三亞的著名旅游景點,總高108米,是國家5A級旅游景點。觀音像共有三面組成;一面是手持蓮花,一面手持經書、一面手持佛珠。蓮花寶座高10米,共四層,每層有27瓣蓮花,共108瓣。
很多人認為飛機看見觀音像都要繞飛一圈,其實并非什么迷信,只是飛機場的位置比較特殊,入口與觀音像比較近,飛機繞飛一圈是可以更好的降落。(最佳旅游時間9月-次年4月)
3.貴州省仰阿莎像
仰阿莎像位于貴州省劍河縣仰阿莎湖畔,仰阿莎總高88米,底座高22米,雕像身高66米,是世界最大最高的苗族女神像。
仰阿莎姑娘是劍河人們心目中的女神,底座22米代表著“農歷二月初二”,苗族都會有一個隆重的節日“祭橋節”。66米高度也是一個當地非常隆重的節日。仰阿莎左手上有一個金色的蝴蝶,蝴蝶代表著苗族心目中的神。相傳蝴蝶媽媽是由楓樹變成的,所以每當我們走到一個苗寨,都會看見很多楓樹。(最佳旅游時間:5-10月)
4.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又名“凌云大佛”。是中國最大的摩崖石刻雕像,總高71米。
樂山大佛有兩種游覽路線;一種是爬山,沿著臺階爬到凌云寺,一轉身就可以看見大佛的頭部,可以更近距離的觀賞。另一種坐游船,游船全程20分鐘就可以到達,如果不想太累又想看大佛的全景,坐游船是最好的選擇。(最佳旅游時間:春秋最佳)
5.東林大佛
東林大佛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是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總高81米,佛像身高48米。是中國乃至全球第一高的阿彌陀佛像。
組成部分主要有;新東林寺、比丘尼院、隱逸文化區、海會堂和大德經等。東林大佛使用了48公斤的黃金渡身。48米高代表著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81米代表著九九八十一,修成成佛不易。大佛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免門票,更免香火錢。(最佳旅游時間春秋最佳)
中國佛像雕塑的奠基人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
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后,用繩扎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
紙張出現之后,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
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北宋仁宗慶歷元年至八年間,即公無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沈括比畢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升制造的陶活字后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沈括《夢溪筆談》中關于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翔實可信的。 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于谷騰堡。
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象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
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于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
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
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
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顧名思義,印刷術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兩種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這道工序的名稱。
從印刷術的命名中已經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緣關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術的兩個淵源。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戰國時期,私人印章就已經很流行了。那時稱為“璽”。
秦始皇滅六國,得楚和氏璧,鑿國璽,“璽”字從此被封建帝王所壟斷。
皇帝的印章才得稱璽,一般人的璽只好稱印稱章。
漢代印章盛行。
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陰文,用于封泥之上,后來紙張流行,封泥逐漸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陽文多起來。
印章創造了從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陽文印章提供了一種從陽文反寫的文字取得陽文正寫的文字的復制技術。印章的面積本來很小,只能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
東晉時期,道教興起。
道教的一派注重符錄。
他們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
據晉代葛洪的《抱樸子》一書中記載,道家有一種刻著120個字的復印。可見當時已經能夠用蓋印的方法復制一篇短文了。這實際上就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 拓碑是印刷術的另一個淵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當時儒家典籍全憑經師口授,學生筆錄。不同的經師傳授同一典籍也難免會有差異。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將重要的儒家經典全部刻在上面,作為校正經書的標準本。為了免除從石刻上抄錄經書的勞動,大約在公元4世紀左右,人們發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簡便。把一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張吸水的厚紙,用毛刷輕敲,到紙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時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紙,用棉絮或絲絮拍子,蘸著墨汁,輕輕地均勻地往薄紙上刷拍,等薄紙干后揭下來,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這種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質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內凹的陰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陽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陰文正寫。拓碑提供了從陰文正字取得正寫文字的復制技術。后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從而傳拓。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詩中曾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這和雕板印刷已經所差無幾了。 在唐代,印章與拓碑兩種方法逐漸發展合流,從而出現了雕板印刷術。唐穆宗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說到當時楊州和越州一帶處處有人將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售賣或用來換茶酒。“模勒”就是刊刻。這是現存文獻中有關雕板印刷術的最早記載。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據東川節度使馮宿的報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歷版。馮宿在他的報告中說:“每年中央司天臺還沒奏請頒布新歷書的時候,民間私印的歷書已飛滿天下。”可見當時民間從事雕板印刷業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藏書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剛經》,其末尾題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有確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這書的形式是卷子,長約1丈 6尺,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只樹給孤獨園說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剛經》全文。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細膩,渾樸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 隨著印刷品種和數量的急劇增長,每印一種書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費的人力物力相當可觀。于是,就向人們提出尋求一種更簡便、更經濟的印刷技術。至遲到唐代后期,已經有了用單個佛象印連續重復印制的千佛象手卷。過去英、法、德、日等國家的考古隊在中國新疆各地曾發現過大量的這種千佛像手卷。英國博物館藏有一幅這樣的手卷,全長17英尺,約合5.18米,上面印著468個佛像。在雕板過程中,刻錯字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刻錯一個字就廢掉一塊板太可惜、太浪費了。聰明的工匠們想出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用鑿子將錯字挖掉,再用一塊同樣大的木塊刻好字補上。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鑒。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里面確實凝聚著前朝歷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 印刷術的發明自從有了紙以后,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么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制書籍也不方便。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后,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后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詩人白居易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臺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系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關系呢?”歷書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里看到好多關于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 “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里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后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家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后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后周廣順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后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候,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后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說起印制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有什么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于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為了提高效率,他準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后,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后來又采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涂蠟的纖維紙作為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于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微孔,然后將油墨刷于版上,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 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制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后人。 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卸下蠟紙,鋪于紙上,涂墨壓印,獲得了成功。 10余年后,奧地利人克拉博發明了旋轉式油印機,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術——凹版印刷術大約產生于15世紀中葉,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圖文低于空白部分,版面結構類似于我國古代的拓石,只是著墨部位正好與拓石相反。由于用這種印刷方法印刷出來的成品表面墨跡微微凸起,易于辨別,難以模仿,所以多用于印制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為雕刻凹版,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 雕刻銅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腓納求賴發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制過地圖。到19世紀初葉,歐洲開始用此方法復制名畫,印有價證券,使凹版印刷術逐漸地發展一種獨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現代膠版印刷與照相凹版印刷:膠版的畫線具有親油性,可吸附油墨;濕滾筒供應水分的非畫線部分則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來印在膠質布卷筒上,再轉印在紙面上的。此即為膠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銅上有經腐蝕而產生的凹洞可制作畫線,由凹洞的容積來決定畫線的濃淡。先將滾筒涂上油墨,再用刮刀刮過,只留下凹洞的油墨,當壓過時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紙上了。 凸版印刷術——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圖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時,圖文部分涂墨,然后覆紙、加壓,油墨就從印版上轉印到紙面上。 在中國發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響下,公元1445年,德國人約翰·古騰堡制成了鉛活字和木制印刷機械。當時,中國和朝鮮早已出現了鉛活字,但夏天騰堡不僅使用鉛、錫、銻來制做活字,而且還制做了鑄字的模具,因此制做的活字比較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進,他還創造了壓力印刷機和研制了專用于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于古騰堡的一系列創造發明,從而成為了舉世公認的現代印刷術的奠基人,他所創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紀。 在古騰堡創造了凸版印刷術后,西歐亦有人仍在不斷地為提高印刷技術而努力,先后創造和完善了紙型鉛版、橡皮凸版等復制版的制作工藝、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質量、印量和印速。 平板印刷術——平板印刷術按版材的不同可以分為石版、膠版和珂羅版。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印刷的圖文和非印刷的空白處同處在一個平面上,用眼看上去沒有高低之分。印刷時,利用油水相互排斥的原理,使圖文部抗油親水而排墨,通過擠壓轉印到承印物的表面。 石版印刷是1778年前后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遜納菲爾德發明的。他在印刷樂譜時,發現表面有微孔的石板涂上油脂能吸附油墨,而未涂油脂部分因其具有蓄水性而不能吸附油墨。根據這種現象,他發現了油水相拒的原理,從而發明了石版印刷術,并曾著有《石版印刷術》一書流傳于世。 膠版印刷是在石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種平版印刷技術。1817年,遜納費爾德用薄鋅版代替了笨重的石板,并采用了圓壓筒的印刷方式,解決了石版技術不易套準的缺點。1905年,美國人魯培爾又在遜納費爾德的平版印刷機上加裝了一個橡皮滾筒,使得印版上的圖文經過橡膠滾筒再轉印到紙面上,印版和紙張之間不產生直接接觸,創造了一種間接平版印刷方法。 珂羅版也是一種平版印刷方法,是法國人海爾巴托于1869年發明的。因都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也叫玻璃版印刷方法。這種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來制版,能最精確的印刷名人書畫、碑帖、美術作品以及古版書籍。 由于平版印刷術,特別是膠版印刷方法與其它類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具有制作成本低、工藝簡單、磨損小、速度快、適用范圍廣等特點,加之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設備的配合以及制版逐步科學化和印刷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該印刷方法獲得不斷發展,從而成為今天印刷業的主流。
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
1.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內容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整的佛教石窟寺廟遺址之一,其有著“沙漠中的美術館”和“墻壁上的博物館”之美稱,更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舉世聞名,是無數人最向往的參觀之地。
2.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的造像氣勢恢宏,內容豐富,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云岡石窟稱得上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它在中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筑式雕刻,以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后世的石窟寺的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該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建筑、書法、美術、音樂、服飾等方面的實物資料,龍門石窟因此也被稱作是一座大型時刻藝術博物館。
4.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藝術世界聞名,它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這座石窟真實的反應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審美取向,將中國美學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人們眼前。
四大石窟包括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
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淵源博大,歷代能工巧匠抑或是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瑰寶。甘肅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杰作。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地處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山鄉南側西。
中國宗教雕塑最著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包括莫高窟(甘肅敦煌),云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佛教作為現在世界最為重要的宗教之一,在我們國家也留下了濃郁的發展史。
1、中國佛教四大石窟分別是,麥積山石窟、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
2、莫高窟,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始于前秦,大量洞窟壁畫泥塑,題材均是佛教故事。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史于五世紀到六世紀的佛教石窟藝術。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伊水河畔,石雕精美,始于北魏。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始于后秦。
中國佛像雕塑特點
一、十六國時期佛像特征1、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銅。2、佛像頭部為束發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并且有分組狀發紋。
3、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4、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梁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佛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臺,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二、北魏時期雕像特征1、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2、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3、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布,衣紋深刻線條隆起。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臺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5、頭光為圓形,外面蓮瓣一周。三、北魏后期雕像特征1、面相清瘦,臉型呈漢人特征,額頭高寬,眉清目秀。2、肉髻較高,發髻除磨光和淺水波式外,又出現了螺發,并且發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四、北齊時期雕像特征
1、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部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發紋,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型發紋。2、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型。五、北周時期雕像特征1、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2、衣紋線條簡潔流暢。3、帔帛變寬,呈三角型搭于兩肩膀上。
六、隋朝雕像特征1、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梁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2、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
七、唐代雕像特征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發型,肉髻相對于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八、宋代雕像特征
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發型,但肉髻趨于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九、元代雕像特征1、臉型豐滿圓潤,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2、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
十、清代雕像特征1、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致,雙眼傳神。2、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中國的佛像雕塑是如何被外國人偷走的呢
東晉時期戴逵戴颙父子創作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將佛教造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并將外來的造像藝術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創作了影響整個南北朝時期審美的瘦骨清像造像風格。戴逵善于細致地觀察,精心的構思,廣泛地聽取群眾意見,使自己不斷豐富著創造力。不斷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的源泉。在佛教藝術形象的塑造上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是當時藝術界的一個大膽的創造者。戴颙和他父親一樣,在雕造技術上也有所發展。佛教雕刻“藻繪”就是從戴颙開始的,這顯然也是佛教雕塑和傳統藝術的進一步結合的表現。戴颙在巨大佛像的制作上,有豐富的經驗,關于形象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佛像的造型有著深刻的理解與獨特的成就。在歷史上所以這樣重視戴氏父子成就,顯然是和他們在佛教藝術上的創造,特別是在佛教藝術中國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不開的。張彥遠認為以前的佛像“以形制古樸,未足贍敬,后晉明帝、衛協,皆善畫像,未盡其妙。洎戴氏父子皆善丹青。又崇釋氏,范金賦采,動有楷模。”至此以后,由于不同藝術家的創造,有著更多的樣式、風格的出現。
END,關于“中國的佛像雕塑(中國佛像雕塑的頂峰)”的具體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